我們賺的是β還是α?這一篇小短文中,我解釋了判斷市場風格的重要性。
了解自己身處什么市場風格,才能知道賺的是β還是α。只要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
按照國證指數公司的分類,股票市場的風格有:大盤成長、大盤價值、中盤成長、中盤價值、小盤成長、小盤價值這六種。
而中盤和小盤的走勢,從大方向上總是一致的。
所以,可以簡單地把A股市場分為——大盤成長、大盤價值、小盤成長、小盤價值這四種風格。
大盤和小盤怎么區分?
顧名思義,大盤股就是市值大的股票。一般來講,總市值400億以上就算盤子比較大了,在“大盤成長”指數中,市值最小的是415億的三七互娛。
總市值400億以下的股票,被國證指數公司歸類為中小盤。
小盤成長/價值指數里,大部分都是100-300億流通市值的公司:
A股主要的寬基指數里,滬深300、上證50是典型的大盤股指數;中證500、中證1000就是中小盤股指數。
很多人都以為,創業板是中小盤股指數。恰恰相反,創業板其實是個大盤股指數,權重1%以上的股票都是800億市值以上。
學會了區分大盤和小盤,再來說說第二個維度,成長和價值風格。
在成長風格的牛市里,市場表現為:業績增長為王,淡化估值,業績增長不足的公司會遭到市場的懲罰。
2019年初至2021年上半年,就是很典型的成長股牛市。短期增速最快的新能源車、半導體,完全無視估值,無限往上拔高。
短期增速不行,增長邏輯存疑的地產、保險被不斷補刀,毫無反彈地下跌。
在價值風格的牛市里,市場表現為:估值越低、股息率越高越好,即使增速很快,估值稍高就會遭到市場的懲罰。
接下來,我想剖析一下過去20年,A股市場各階段的市場風格。
需要注意的是,只有牛市或者結構性行情區間存在市場風格,普跌的行情如2008、2011、2018年所有股票都跌,就不存在市場風格了。
分兩個圖解釋一下:
都說2001-2005年是大熊市,其實,小盤成長股在2003年就提前走好了。
在當時,茅臺屬于小盤成長股,2003、2004兩年翻倍。格力電器也曾是小盤成長股,這兩年漲了30%多。
2005年,股市出了個大新聞——股權分置GG。簡單來講,就是推動銀行股為代表的國有資本上市流通。這對資本市場是個超級利好,自此,引爆了A股最大一輪牛市。
上證指數從998直沖到6124。05-07年漲得最好的就是國企、央企大盤股。那個時候,銀行的成長性也是很好的,整個國家GDP增速有14%,經濟空前盛況。所以,這一輪大牛市并沒有成長/價值之分,所有股票都上漲,大盤股漲得更多一點。
2008年金融危機,大盤從6124點跌到1664。四萬億推出,09年上半年是普漲,所有股票都很便宜的時候,首先修復估值。
價值股估值到合理區間就漲不動了,2009年下半年開始,市場切換為小盤成長的結構性行情,一直持續到2011年上半年。
最近這十年,市場風格比前一個十年明晰了很多。
2011年大熊市走完后,2012年底部震蕩。2012年底,創業板帶領小盤成長風格的股票全面走牛。2013年,創業板漲幅接近翻倍,同期,大盤股躺尸不動。
好在,2014年,大盤股迎來了催化劑,滬港通和一帶一路來了。
外資的資金成本很低,很多國家都接近0利率。所以,價值股5%以上的股息率,對它們來講,非常有吸引力。
在不熟悉A股的情況下,外資都偏好買大盤價值股。一帶一路相關是銀行、基建,也是大盤價值風格。
2014年11月份大幅度降準降息,徹底引爆大盤價值股的行情。銀行、地產一波翻倍,基建和券商股在兩個月內翻了好幾倍。
到了2015年初,價值股估值都不低了,沖不動了。小盤成長風格又繼續接力往上第二波沖擊。
接下來就是我們很熟悉的股Z1.0~4.0了。
2016年熔斷之后,成長股的估值其實不便宜,2015年沖得太高了。但是,價值股又回到了歷史最低區間。
而同期,外資、保險資金踴躍抄底,ZY又發布了對周期、地產、銀行利好的供給側GG和房地產去庫存。這一催化劑,催生了2016-2017年的大盤價值股牛市。在此期間,成長股表現都比較慘,一直在殺估值。
2018年熊市后,就是最近兩年的公募基金抱團行情了。市場風格正好與公募最偏好的大盤成長契合,所以,對于公募來說,2019-2020是最輝煌的2年。
而在2021年2、3月份,大盤成長股的估值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位(40PE以上)。物極必反,摔下來趨勢走壞之后,位于底部的小盤股開始走強,市場切換到了目前的小盤成長/小盤價值風格。
回顧了過去這20年A股的行情,我發現了幾點很有意思的現象,值得我們拿來思考后續的行情。
①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也是一個增速很快的經濟體,即使是今天,GDP增速也在6%以上。所以,A股大部分的上漲行情,都是由成長股帶動的。
② 成長股牛市的上升空間,要遠高于價值股牛市,這是由資金參與者造成的。
價值股牛市的主導力量都是保守的資本,比如外資、保險公司。股票估值從低估恢復到合理就差不多了,“夾頭”們不會再大力充值。
而成長股牛市就不一樣了。成長股可以從底部估值,直接沖到歷史高位,再繼續創新高。夢想家們的沖勁更足,sky is the limit.
③ 市場風格不會短時間內來回切換,一般都會持續兩年。
④ 大盤/小盤、價值/成長風格的切換,需要催化劑,不會平白無故地切換。風格切換的催化劑有以下幾種:
(1) 估值剪刀差達到極致。比如今年年初,大盤成長股估值達到歷史極值,小盤股卻在歷史低位。滬深300崩盤后,樹倒猢猻散,風格自然切換。
(2) 重要ZC變動。比如一帶一路、滬港通、供給側GG,直接影響部分板塊的預期利潤
(3) 市場參與者改變。比如外資、保險資金大幅入場
我國是個高速增長的經濟體,當所有股票都很便宜的系統性機會來臨時,如2019年初、2012年底,市場會自然地進入成長股牛市。成長股牛市不需要催化劑,更像一種市場本能。
而價值股牛市的到來,需要催化劑,最主要的就是ZC和參與資金的邊際變化。
為什么我們要這么細致地分析市場風格?那是因為,市場風格對股票、基金走勢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以茅臺為例。
2013年,白酒行業遭遇“限制三公消費”的致命利空,茅臺開始了一段-60%的慘烈下跌,到2015年牛市頂部,才恢復原先的股價。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2015年中,正好是小盤成長風格的牛市,很多股票都翻了10倍以上。持有茅臺的投資者,完全踏空了這一整輪行情。
茅臺2012年年報的凈利潤增速還相當不錯,有52%。2012年年報是2013年發布的。
但當時的市場資金認為,白酒股的成長邏輯已經有問題了,所以選擇視而不見,放任茅臺下跌。
到了2014年,茅臺的市盈率已經跌破10倍,最低到8倍左右。
在2014年的時候,貴州茅臺其實被當作大盤價值股了——估值低、成長性存疑。
這就與【小盤成長】的市場風格完全相反了。所以,2014-2015年牛市,茅臺成為了漲幅最垃圾的股票之一。從最低點到最高點的漲幅(+120%),比滬深300、上證指數還低。
到了2016年初,風云突變,茅臺依然只有16倍左右的低估值。
但由于外資與保險資金的涌入,市場風格已經悄然從小盤成長轉換為大盤價值。
踩準市場風格的茅臺開始表演了!兩年時間股價X4
值得注意的是,茅臺重啟高增長是從2017年的年報開始的。2017年的年報是要到2018年才發布的。
而在2016年的年報里,茅臺依然是個位數低增長——也就是說,茅臺在2016年、2017年是作為價值股在上漲,而不是作為成長股。
而茅臺2018年底又跌到21倍市盈率,2018年年報利潤增速依然有30%。所以,2019、2020這兩年又作為大盤成長股暴漲了一波。
茅臺的案例告訴我們,即便是強如茅臺,全市場生意模式最好的核心資產,上漲、下跌,還是要看市場先生的臉色。
我們買股票、買基金,盡量要貼近市場風格,風格完全相反會被重錘。
接下來,我想聊一聊,如何判斷當下的市場風格?
① 首先是看大盤成長、大盤價值、小盤成長、小盤價值四種風格指數的技術走勢比較,這是最簡單粗暴的。
比較明顯的,走勢最強的就是小盤價值,即使經歷了最近幾天比較大的回調,也穩穩站在60日均線之上。
與小盤價值風格相反的大盤成長,走勢最差,側面印證了小盤價值的市場風格。
小盤成長風格的走勢也比較好,穩步前行,大盤價值屬于模棱兩可,可上可下的階段。
② 查看各種市場風格指數的估值,預估一下后面的空間。
大盤成長、大盤價值、小盤成長、小盤價值的估值數據查起來比較麻煩,沒辦法在雪球或者券商APP直接看,得到國證指數官網http://www.cnindex.com.cn/index.html 的【指數彩頁】里獲取:
不過,我還是更喜歡從東方財富Choice里查詢TTM PE.目前4種風格指數的估值如下:
歷史數據這邊不列了,大家可以自己查詢。
數據顯示,大盤價值位于歷史最低的10%估值區間,小盤成長/小盤價值位于歷史最低的10-20%估值區間,大盤成長位于歷史上最貴的10%估值區間。
結合①和②的判斷,我們可以發現,估值偏低、技術趨勢較好的小盤成長、小盤價值指數符合基本面+技術面共振的標準。當下首先確認為小盤風格。
此外,大盤價值的走勢好于大盤成長、小盤價值走勢略好于小盤成長,進一步推測:市場處于小盤價值風格中。
根據招商證券的研究,今年年中,成長/價值的估值差達到了4倍的歷史極值,隨即,開始掉頭向下。我們可以期待,價值風格將會持續不短的時間。
既然目前為小盤價值的市場風格,我們就可以開始著手尋找相關的基金了。
小盤價值風格的指數基金,可以選擇存在打新超額收益的515080,跟蹤的是中證紅利指數。
主動基金方面,丘棟榮的中庚小盤價值已經封盤的情況下,推薦曹名長的中歐價值發現166005、徐彥的大成睿享008269,目前正好也是落在小盤價值這個風格上。
這兩天的回調,正好是一個不錯的上車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