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一定要與父母這樣的行為直接抗衡,一定要和父母弄清楚這類行為的對錯,那就相當于再一次把自己卷進深深的關系控制的漩渦當中。
1185 你是否賦予了他人控制你的權力
“
“為什么?”(我的問話有兩層意思:1.你為什么要買一只避孕套;2.你為什么要特意告訴我這個。)
“昨天我媽趁我洗澡的時候,又把我的包翻了個底朝天。所以我要買一個避孕套放進去,讓她知道知道害臊。”
“你怎么能確定你媽媽翻過你的東西?”
“因為我的錢包里多出了幾百塊錢。并且,我也直接問了她。她承認了,說怕我沒有零花錢。她總是把我當成一個會犯錯的孩子!”
“那么,你在目前沒有穩(wěn)定情感關系的狀態(tài)下,往自己的錢包里放一枚避孕套,你認為你媽媽會怎么看?”
“她會知道我很反感她的做法,以后不會再翻我東西了。”
“但我認為,你這樣做,是給了你媽媽一個更好的借口,以后可以光明正大地翻你的東西。因為,你就像她想的一樣,是一個會犯錯的孩子。”
“那你說怎么辦?就讓她翻嗎?我就不能有隱私嗎?我又不缺錢,也不需要她照顧我!而且這是什么狗屁照顧,這就是赤裸裸的侵犯,赤裸裸的控制!”
這是我和一位來訪者的一段談話。如果不加以說明,你很難想象,這樣的情形,竟發(fā)生在一個三十三歲的女兒和一個五十六歲的母親之間。
因為,這位女兒處理問題的方式,不像一個成年人,而像一個叛逆期的孩子。
在發(fā)生的事件當中,你讓自己站在什么位置上,你就會有與之相應的情感態(tài)度和行為反應。這就是角色定位。
我們對我們交往的情感對象的定位不同,我們所期待的交流方式和結果也就會不同。對于陌生異性,我們不會因為他們沒有親吻我們而失落;對于自己的孩子,我們不會因為他們犯了錯誤而仇恨他們;對于弱者,我們不會因為他們無法給自己提供幫助而怨恨他們。
我們不僅對我們的交往對象進行角色定位,我們也在給予自己角色定位。
顯然,翻包事件中的女兒就把自己定位在青春期與母親叛逆抗衡的弱勢角色上,同時也將母親定位在控制得逞的強勢角色上。
正是這樣一個心理角色的定位,導致她無法釋然地看待媽媽翻包的行為,更無法正確地處理。
對于經受過“愛暴力”教育方式的成年人來說,比較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我們會因為被父母剝奪了成長的權利,而自動順應父母潛意識里不愿意讓我們長大的動機,習慣性地用兒童化的思維模式去看待事物和處理問題(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投射認同)。
當然,我不是說媽媽翻包的行為就是正確的,但作為“愛暴力”的實施者,他們還沒有對自己的行為產生錯誤意識,更沒有把這類行為和控制、“愛暴力”聯系在一起。如果我們試圖讓“愛暴力”的實施者去承認自己的錯誤,無異于讓鹽承認自己是甜的。
“愛暴力”的父母之所以會是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并不是他們想故意傷害自己的孩子,而是他們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也經歷了諸多傷害,并造成他們無法以正確的視角看待自己的行為。如果我們一定要與父母這樣的行為直接抗衡,一定要和父母弄清楚這類行為的對錯,那就相當于再一次把自己卷進深深的關系控制的漩渦當中。
很大程度上,我們賦予了別人控制我們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