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創作除花押印、肖形印和少數簡體字入印外,主要以篆書為創作素材,這就表明了篆書與 篆刻的密切關系。明人趙凡夫曾說:“今人不會寫篆字,如何有好印?”甘旸也有:“印之所貴者文,文 之不正,雖刻龍鐫鳳,無為貴奇”。這些都說明懂篆、識篆、寫篆在篆刻創作中的重要性,它直接影響 到篆刻作品的優劣與成敗。
因此,學習篆刻,必須學習篆書,這是先決條件。古今有成就的篆刻家,無不是著名的書法家。在 他們的篆刻作品中,均能體現獨特個性的篆書風格,書刻一體,確立了在印壇中崇高的地位。再如欣 賞一方印作,是從字法、章法、刀法三個方面去審視的。篆書正確與否,書寫的個性意趣,便成了第一 關。假如在字法書寫上就出現了平庸乖謬,此印便無品位可言。所以,篆刻藝術水準的高低,在很大 程度上取決于篆書的書寫能力。
篆書作為文字通用于世,是在秦以前。從漢代起,文字已由篆書演變為隸書。隸書是一種被簡化了的文字,稱今體字。秦以前的文字統稱為古文字,也叫篆書。
篆書,按其發展可分為甲骨文、金文(鐘鼎文)、小篆(秦篆)。
甲骨文是我們迄今為止見到最早成為體系的可識性文字。甲骨文的使用是在殷商時代(約公元前16—前11世紀),文字均是契刻在龜甲、獸骨上的,因此名為“甲骨文”。甲骨文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墟。現已出土10萬多片,是盤庚遷殷之后至商代滅亡前273年間的王室檔案材料。契刻者是當時地位極高的貞人。文字內容基本為占卜的記錄。甲骨文的創造雖出于實用,然而已具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如線條勁挺而富于變化,起刀輕入,行刀迅猛,中段粗壯,收刀輕徐,表現了提按頓挫的節奏感。轉折處方圓兼備,方者勁峭,以雄強取勝;圓者柔潤,穩健凝煉,無不顯示出刀刻語言的個性和情趣。結構欹側開合,以長方為主,筆畫繁者字形大,簡者小,一任自然,毫無人為的修飾之氣。章法大小錯落,方圓各異,豎有行,橫無列,隨意契刻,天真爛漫,妙趣橫生,充滿了殷商的時代特征(見圖8—1)。
甲骨文的出土時間,在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由于出土較晚,考釋的時間就更遲,故在明清流派印中未曾有以甲骨文入印的式樣。現代篆刻家以甲骨文作為創作素材,給篆刻藝術增添了一種新的表現形式。
西周隨著禮樂制度的發展,青銅器制造的興盛,在青銅器物上鑄刻銘文也大為發展。古代稱銅為“金”,故在青銅器上鑄造的文字被稱作“金文”。金文的體式較甲骨文更具規模和體系。
殷商時代,雖然毛筆已發明,在出土的甲骨上有書丹后未刻的毛筆書寫痕跡,但文字特征還是刀刻體的形式。金文是在泥范上先書后刻,已能相當程度地體現書寫的筆墨情趣。在藝術上,金文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金文,體勢瑰異奇古,雄峻恣肆,筆畫厚重,結構方正謹嚴,字形大小隨意,章法錯落自然,《大盂鼎》、《令彝》為此時期的代表作(見圖8—2)。
中期的金文,體勢柔和,趨于工整,筆畫粗細相間,且圓潤均勻,剛柔相濟,如《靜簋》、《墻盤》、《衛盉》等,是這一時期的精品,也是初學金文的較好范本(見圖8—3)。
晚期金文更加多姿多彩,線條均勻柔和,如《毛公鼎》體勢縱長,用筆溫和,線條輕重有序;《虢季子白盤》行款整齊,遒麗多姿;《頌鼎》華麗高貴,布局疏密相間,用筆圓潤流暢;《散氏盤》筆勢豪放,行氣沉穩渾厚,結體扁圓而呈斜勢。這些都體現了金文藝術成熟的高峰,受到了歷代書家的青睞(見圖8—4)。
春秋戰國時期的金文,基本上延續了西周的體式。由于諸侯各霸一方,銘文的風格也是琳瑯滿目,各具特色。戰國《石鼓文》的出現,開了秦篆之先河。《石鼓文》字體是大篆(金文)向小篆過渡的一種新體式,是我國流傳至今最早、最具藝術價值的石刻作品。文字刻在十個鼓形的石上,每一石鼓周圍刻有一首四言詩,詩中記述了秦王游獵的情況,約700字,唐初在陜西鳳翔三原被發現。由于千年輾轉,久經磨難,其中一鼓的文字已無存,其余文字也已模糊漫漶。原石現存故宮博物院,僅存 200多字。《石鼓文》書體屬大篆末流,風格古樸純厚,端莊雅重,圓勁挺拔;結體略趨方正;章法瀟灑,氣韻淳厚。唐張懷評曰:“體象卓然,殊今異古。落落珠玉,飄飄纓組。倉頡之嗣,小篆之祖。確為秦篆之濫觴”(見圖8—5)。近代吳昌碩從《石鼓文》得益最多,從中學而變古,化平為奇,古拙蒼茫,以此體式入印,創吳氏篆刻流派。
秦統一中國后,推行了“書同文”的政策,“罷其不與秦文合者”,以秦篆作為標準字體,通行于世。后世把秦代的統一規范文字稱為“秦篆”或“小篆”。秦代傳世的石刻文字有《峰山刻石》、《泰山刻石》、《瑯琊臺刻石》、《會稽刻石》等四種(見圖8—6)。相傳,《泰山刻石》為秦丞相李斯所書。小篆書體用筆遒勁,豐腴均勻,流暢典雅,結體上松下緊,沉著舒展,是篆書入門的最佳范本。
同時代另有一種與秦篆風格迥異的書體,便是秦詔版、權量衡。這是秦統一中國后刻在權量器上的文字,稱為“權量詔版文字”(見圖8—7)。這種文字多出于下層小吏之手,書寫鐫刻隨意,落落大方,奇趣多姿,自然樸實,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為明清印家所重視。
進入漢代,篆書已被隸書所取代,篆書的使用已極少,除《祀三公山碑》、《袁安碑》、《袁敞碑》、《嵩山少室石闕銘》、《嵩山開母廟石闕銘》和碑額、瓦文等仍是篆書外,大量的碑碣均是隸書。漢代的篆書雖然使用很少,也屬小篆范疇,然而從風格到結構、篆法,與秦篆已有明顯的區別,故被稱為“漢篆”。漢篆與秦篆相比,由于受隸書的影響,用筆和篆法已被隸化,表現了簡樸隨意、天真爛漫的藝術情趣。流派印家從漢篆中吸取營養,拓展了篆刻藝術的用字范圍。
《袁安碑》、《袁敞碑》分別立于東漢永元四年(公元92年)和元初四年(公元117年),結體寬綽,形近正方,線條流美,刻工精細,具有裝飾意味,是漢篆刻石的代表作(見圖8—8)。《祀三公山碑》立于東漢元初四年,結體方正,蒼茫渾拙,用筆以方為主,近似隸書,行款大小相間,錯落有致,別開生面(見圖8—9)。《嵩山少室石闕銘》、《嵩山開母廟石闕銘》兩碑,風格相似,雍容渾厚,穩健華滋,頗有情趣(見圖8—10)。另外,碑刻篆額、瓦文等,都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見圖8—11),對篆刻家的用篆影響很大。
漢以后至明代,篆書一直是沉寂階段,其中唯唐李陽冰在篆書上有所建樹,傳世的《唐城隍廟記》(見圖8—13)、《三墳記》等碑有一定影響。風格婉約流暢,創造了“玉筋篆”式樣。清代篆書是漢以后的復興時期,名家輩出,各具特色,如鄧石如、趙之謙、吳熙載、徐三庚、吳昌碩、黃士陵等均是寫篆高手(見圖8—14),有很大影響,同時他們的書風與印風都是較統一的。他們的篆書也是學篆的較好范本。
三國時代的《天發神讖碑》,在中國的書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見圖8—12)。此碑雄強剛健,方峻挺拔,氣勢逼人,在篆書中獨樹一幟。齊白石的篆書篆刻受其影響最大。
學習篆書應從小篆(秦篆)入手。小篆字形長方,上松下緊,左右對稱;結體端莊優雅,線條均勻,最適合初學。學習小篆有了一定基礎后,再上追大篆(金文、甲骨文),下涉漢篆,便能自成規模。入門帖宜選秦刻石,如《泰山刻石》、《峰山刻石》等;若一時購買不到,清人篆書和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也可學習。
(一)識篆
習篆的第一步首先要識篆和學會使用工具書。識篆一般從《說文解字》開始,從中掌握“六書”。 “六書”是漢字造字的理論,是在甲骨文成為體系后總結出來的。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總結了漢字構造規律的“六書”學說,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我們通過學習他的理論和《說文解字》,要了解和解決以下兩個問題:一是熟悉說文部首,了解說文與現代漢字偏旁部首的不同。說文部首凡五百四十部,它是構成篆字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能將現代漢字在《說文解字》中正確地找出相應的篆字。在篆書中有很多篆法與現代漢字是不同的(見圖8—15),如果簡單地拿現代漢字部首去套用,定會謬誤百出,貽笑大方。所以,識篆必須以《說文解字》為宗,去具體認真地學習和研究,方能識其堂奧。
(二)小篆的結構
小篆字形長方,長寬比例為3∶2,即正方形字的一字半高,一字寬,是嚴謹工整的體形。體勢方中寓圓、圓中見方,筆畫粗細均勻、對稱、上緊下松,轉折處均為流暢的圓轉,運筆純以中鋒。孫過庭在《書譜》中對小篆的描繪是“篆尚婉而通”,可謂一語道出其特征。
(三)小篆的筆法
小篆的筆法較其他書體要簡單得多,只有“一法”,即“藏頭護尾,中鋒行筆”;線條的形態只有直線和弧線兩種(見圖8—16)。小篆使用的毛筆以中長鋒羊毫或兼毫為宜。執筆不宜過緊,運筆要求流暢,線條圓潤飽滿,似錐畫砂之感。
(四)小篆基本筆畫的寫法與順序
1.筆畫寫法(見圖8—17)
2.筆畫順序
篆字書寫的筆畫順序,基本是按楷書的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規律;但有些字要根據結構特點去書寫,如先確定中心,然后再分左右或上下,才能把字寫得合理均勻。
用篆是對篆刻藝術素材的組織。根據印章章法,對文字的篆法進行選擇、改造或增省,達到統一協調而富于變化的藝術效果,這就是用篆之法。用篆對于初學者來說是有難度的,需要廣泛深入研習古文字,掌握篆字的構造方法,才能隨機應變,運用自如,而不悖“六書”。如果一方印章,用字生拼硬湊,風格混雜,章法無序,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初學篆刻,無變通能力,可借助工具書進行集字創作。如仿漢印類,可查閱《漢印分韻合編》、《漢印文字征》;擬古和圓朱文,可查閱《金文編》、《古文編》、《古籀匯編》和《說文解字》等。從這些工具書中選擇適合的入印文字,達到風格統一。此法只是初學者仿擬創作的應急之策。要想進一步提高創作能力,必須加強古文字的修養和提高書藝,具備了用篆能力,創作才能進入自由的境界。下面簡要介紹幾種用篆方法。
(一)印式與字體的統一
在一方印中,印文風格必須與印式統一協調。印章形式有古、秦印、漢印、封泥、圓朱文、花押印等,每種印式的取字都有一定的范圍,如:古用金文,漢印取漢摹印篆,秦印、圓朱文取小篆等。違背了這一規律,定會不倫不類,在形式美上南轅北轍,導致創作的失敗。圖8—18為三方不同風格的印章,每方印的印式與字體都是十分統一的,若把其中一兩字作相互調換,每印都會很不協調。
(二)改造字體風格
前面我們已經講到,清代篆刻家的入印取字、用篆范圍十分廣泛,除摹印篆、金文、小篆外,已發展到漢篆、錢幣、瓦當、詔版、權量、鏡銘等。汲取這些文字入印,就需要進行印文的改造,使字體風格統一。如以詔版文字入印,其中某字在詔版中短缺,就需要借近似的小篆,然后把它改造成詔版特征,與其他字相吻合;創作甲骨文或古璽類印,甲骨文或金文沒有某字,同樣需要甲骨文印選取金文,金文印選取小篆,從字形、線條等特征方面進行變通,方能入印。
(三)印化和隸化
我們所見所臨的古文字,無論是甲骨文、小篆還是漢篆,都是書寫性的,并非入印文字,若把這些字直接入印肯定是不行的。這一道理我們通過分析漢印便可知曉。漢印用的是摹印篆。摹印篆是以小篆為基礎,為了適應印章特點的需要,經過印化、隸化而成的,與平時書寫的小篆、漢篆已完全不同,其中大多數字的結構已不合《說文解字》,但在字法上并沒有違背“六書”的造字原則,故這種文字在漢印中使人感覺是那樣的合理和諧。這就是印化和隸化的結果。例如圓朱文以小篆入印,為了適應章法的需要,同樣要進行筆畫增減,盤曲化直,直線增曲,化圓為方等印化和隸化;再如甲骨文、金文字入印,文字造型、字形大小、筆畫繁簡等,同樣需要印化改造,方能使章法自然得體。如果刻印做不到這一點,章法往往會無序和不和諧。
篆刻的章法猶如繪畫的構圖,在形式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印章的篆法、刀法無論有多精彩,章法平庸,就會前功盡棄。章法,是把所要刻的文字,根據印面位置一字一畫地置于印章之中,使其各得其位,整體虛實相間,顧盼生情,妙趣橫生。
前人對章法有過精辟的論述:“一印之章法,如大匠之造屋,先酌地勢之形,圖像之間架,及胸中有全屋,而后量材準尺寸??”篆刻的章法如同大匠造屋,對建筑藍圖設計,胸中無具體構思,局部無合理安排,只能導致失敗。綜觀歷代有成就的篆刻家,無不對章法十分重視。相傳吳昌碩刻印,必先靜坐默想,反復構思,俟有所得,然后再在紙上起稿。有時起稿要反復修改達數十次,滿意后再寫上印面。可見大師對章法的重視程度。所以我們對章法布局一定要有足夠的重視,若草草了事,習以為常,則很難有所建樹。
篆刻的章法千變萬化,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但也不是玄妙到無法捉摸的地步,只要我們從先賢的作品中深入研究,不斷總結,找出基本規律,掌握基本的表現手法,也不是十分艱難的事情。至于形成自己的風格,則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在各方面的素質不斷提高后,方能逐步形成。下面根據前人常見成功的印例,對印文布排、章法布局作一簡要的介紹和分析。
(一)印文布排
印文的字數多少不一,少者一二字,多者數十字。在布排的順序上古今基本相同,一般均是按照先上后下,先右后左順序進行的。在相同字數的印中,又有各種不同的排列方法,這是因為文字結構筆畫繁簡的不同,為了章法的需要而進行的變化。
1.一字印,常見的有置于中央,或靠上或靠左、右。
2.兩字印,布排方式有兩種:
3.三字印,布排方式有四種:
4.四字印,布排方式有六種:
5.五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6.六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7.七字印,布排方式有十二種:
8.八字印,布排方式更多,只要按照順序規律,容易順讀就可以了。
(二)章法布局
篆刻的章法布局,基本方法如下:
1.平均法
平均法在印章形式中屬最工整的一路。字數二至六字,每字在印面上所占位置相等。章法工整平穩,線條與線條之間的留朱寬度基本相等,橫平豎直,轉折處或方或方中寓圓,給人以靜雅穩健、自然得韻之感(見圖8—19)。平均法初習刻印比較好掌握,不過選擇內容文字的筆畫多少要基本相等,過于懸殊,章法也就無平均可言了。
2.疏密法
入印文字的筆畫有繁有簡,把它們安排在一印中,各字面積均等,形成自然的疏密對比;或者是根據文字特點,作適度的調整后所產生的疏密對比。古人所說的“寬可走馬,密不透風”,在疏密法中即能得到體現。疏密法在傳統的印章中有四種表現方法。一種為本身入印文字特定筆畫造成的疏與密的對比。圖8—20“傅捐之印”,四字在印面各占四分之一,“傅捐印”三字筆畫多,在所占的位置中線條密集白多紅少,形成了三繁一簡的疏密關系;圖8—21“殿中都尉”印,圖8—22“人間何世” 印,同屬此類。第二種是順其文字筆畫的繁簡,生成上下或左右的疏密呼應對比。如圖8—23“王鳳之印”四字,文字布排為順向,四字各占四分之一,“王”、“之”筆畫簡,“鳳”、“印”筆畫繁,上下各半,形成了上下疏密朱白對比。如果此印四字采用回文法布排
3.輕重法
輕重是物理學的名詞,造型藝術由于線條所占面積有大小的區別,給視覺造成輕重感,后來藝術家們便把這一名詞引用到了藝術上。印章章法如能巧妙地安排出輕重的對比,將能賦予作品以虛實相生,輕重相間,協調呼應的節奏感。輕重在印章中以線條的粗細所占的空間論之,粗者重,細者輕。線條粗細的把握,通常是根據入印文字筆畫的繁簡而決定的,字的筆畫多,線條細;筆畫少,則線條刻得粗些。圖8—28“晉率善羌佰長”印,其中“晉”、“善”兩字筆畫繁,所刻線條只有其他字的二分之一粗,而其他字筆畫少就刻得粗,全印六字,呈二輕四重。圖8—29“晉歸義胡王”印,圖8—30“贛榆令印”,為四重一輕和兩重兩輕,均能給人以輕重相間的節奏美感。
4.呼應法
呼應是朱白或疏密在一方印中相互照應的一種方法。一方印經過合理的呼應安排,能產生左顧右盼、遙相呼應的效果,增強整體的韻律節奏。但呼應安排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據字形結構特點和筆畫的繁簡靈活變化。
呼應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為入印文字依固有的筆畫繁簡;另一種是根據印面藝術氛圍的需要,人為地創造呼應,達到天然渾樸的藝術效果。圖8—31“楊士驤印”中的“楊”、“驤”筆畫繁,“士”、“印”筆畫簡,用回文法布排
5.借邊法
借邊是在文字有較長的線條與印邊欄重合時,為了打破平行線而使用的一種方法。圖8—40 “湖州安吉縣”印,“湖州”兩字的右邊均有長豎直線,為了避免雷同,造成章法的呆板,此印把右邊邊欄去掉,用“湖州”兩字的長豎畫代替借邊,達到了章法的變化和諧;圖8—41“祖金軒”,圖8—42“處其厚”印同屬此法。圖8—43“豫卿”印中“豫”字的最后一筆,利用借邊法,處理得恰到好處:第一,打破了與印邊的平行,減少了一個間隔的空間;第二,變化了兩字下部垂足之間的空隙,使章法靈動多姿,匠心獨具。
6.增損法
增損是對文字筆畫在不悖“六書”的前提下,根據章法要求,對筆畫簡的字適當增畫,對筆畫繁的字酌情減筆。增損,在一方印中最多一二字,一字中最多一二筆;如果字字增損,字法雖無乖謬之處,定會招來牽強附會之嫌。圖8—44“五威將焦掾并印”,“并”字篆作兩個立字(
7.收放法
字形的收與放,本是漢字書法美的特征之一,在篆刻中為了章法美的需要,求得整體緊湊生動,可根據印文特點,讓筆畫進一步夸張和收放。圖8—46“雅初”印,“雅”字的“牙”偏旁基本是上下頂邊,“佳”旁的上部延伸夸張,形成左右兩處不等高的空白;“初”字“衣”偏旁下部用長垂足夸張抵邊, “刀”旁上提緊縮。全印章法布局形成了合理的疏密變化,留白處又相互呼應,十分生動。圖8—47 “梅垞”印,兩字的橫向線條緊收上部,四條不同形態的豎線夸張至底邊,切割出不等距的空白,由于線條巧妙的收放搭配,此印章法呈一幅“梅垞”的詩意圖。圖8—48“書徵氏”印,“書徵”兩字滿布右半部五分之三的印面,如左面的“氏”字仍用滿布之法,章法定有松散之嫌;然而作者匠心獨運,把 “氏”字的斜鉤加長,呈頂天立地之勢,其他筆畫緊收上沿,為了使印的左部無單薄感,又把“氏”字的反鉤加以盤曲,形成了大起大落的朱白對比,章法生動活潑,妙不可言。
8.挪讓法
改變篆書固有結構的形態,適應章法的需要,叫做挪讓。挪讓常見的有文字占地大小,偏旁部首穿插和移位兩種。圖8—49“王遂”印,圖8—50“騃人”印,由于印文兩字筆畫繁簡過于懸殊,卻又無法用增損來協調,故用挪位變化兩字所占的面積。圖8—51“孺子牛”印,“孺”字偏旁與“子”為同一寫法,均有向左彎曲的豎鉤,“牛”字的造型上大下小,這三字組合一印,章法較難安排。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作者把“孺”字的“子”偏上提,讓出下部,再把下部“而”向左挪伸,改造了“孺”的固有結構,同時又把“子”字的豎鉤變換了方向,形成了兩個“子”一曲一直,好似倆人攜手同行。章法出奇制勝,精彩至極。圖8—52“俯首甘為孺子牛”,印中“俯”字的單人旁與“甘”字的組合,“首”、“甘”、“子”、“牛” 四字的挪讓,均是挪讓中的高明之舉。
9.方圓法
在一印中作方圓變化的處理,也是避免章法呆板和雷同的有效方法。圖8—53“明中大恒”印, “明”字的“日”偏作大篆寫法,圓形,右旁的“月”和“中”字用方中寓圓法,“恒”則純用方折,給人以方圓多變之感。圖8—54“風隥吹陰雪云門吼瀑泉”,圖8—55“匋廬”,這兩印的方圓對比更加強烈,生動活潑又無生硬唐突之嫌。
10.避同法
在一方印章中出現重復字或一個內容刻兩方以上的印,在創作中是常遇到的。字重和印重復,必須在字法、章法或形式上進行變化。若千印一面,凡字定式,那是印匠所為;高手刻印,以變化為能事。圖8—56“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圖8—57“關山陣陣蒼”兩印,為鄧散木之力作。兩印中“星星”和 “陣陣”的重復,在篆法造型上很難變化,故用兩短橫代替,避免了雷同。圖8—58黃士陵的兩方“楊 士驤印”,同作擬漢印,其中一印作滿白文,另一作細白文,“楊”、“驤”兩字的篆法結構均有所變化。兩印粗看相似,細品奧妙無窮。圖8—59三方“千尋竹齋”印,均出自吳昌碩一人之手;三方印用兩種刻法(朱、白),三種章法,三種文字布排方法;在篆法上,“千”字變化三次,“尋”、“齋”變化兩次,足見吳昌碩的匠心和變化能力的高妙。
11.穿插法
寫意豪放一路的印風,往往以筆勢縱橫,氣勢霸悍,氣息連貫,左右顧盼的氣氛去營造,故在文字線條上需進行適度合理的穿插,來進一步烘托。線條的穿插要適度,不能無休止地延伸,同時在穿插中要兼顧疏密、輕重、呼應的關系,如果任意無序地左穿右插,將似亂麻一團。圖8—60“家在廬山第五峰”印中的“家”字,下半部的幾撇向左拼靠,穿插至“廬”字下部的空隙處,形成兩字的緊密, “家”字的右下側挪出了疏的空間,與密產生對比;“在”字的上部上提左靠,與“山”字連接,“山”又與 “峰”粘連,造成橫向承接呼應;“第”字上弧線穿至“在”、“山”之間,又形成線條的密集,故與兩側的疏產生了鮮明的疏密關系。我們整體審視此印,雖以細朱文刻之,然縱橫有序的穿插,疏密的對比,朱白的呼應,無不給人以氣勢磅礴,嫵媚多姿,顧盼生情的感受。圖8—61“夢想芙蓉路八千”印,以粗朱文形式創作,其縱橫穿插的線條,把章法締造得更加博大恢宏,其高妙的處理手法,我們從中不難領悟。
12.開合法
開合能使章法產生離而不散、合而不擠,強化成分朱布白、呼應對比的一種方法。圖8—62“安吉”朱文印,兩字各向左右拉開距離,左邊緊靠邊線,右邊拼入邊欄,呈松散的布局,最后以不等的寬邊聚攏,起到了散中有合、合中見離的藝術效果。如果此印兩字均布印面,必有平板無味之感。圖 8—63“八硯樓”印,“八”字左右開張,左撇緊迫“樓”,“樓”字本呈左傾之勢,由于“八”字的撇畫與其合,加重了“樓”右部的分量,而化險為夷得到了平衡;“八”字兩畫左右開離,中間留出大塊朱色,與下部幾處空白遙相呼應,生動有趣。
13.欹側法
在書法創作中,尤其是行草書,結構的欹側變化是十分講究的,如左欹右側,上欹下側等。后來把這一方法運用到了篆刻的字勢章法中,賦予了篆刻藝術新的章法形式,別開一境。欹側變化在篆刻中表現最強烈者,當首推齊白石。圖8—64“奪得天工”印,是白石老人精品之作;印中四字細加審視,各得欹側之勢;“奪”、“工”呈右側,“得”、“天”取左欹,在章法上既交叉對角順勢呼應,又上下欹側,左右照應;在線條方向的處理上,“奪”字有連續十個橫畫,組成了三組不同角度的放射斜線,與其他三字的平橫形成強烈反差,無不給人巧奪天工、妙造自然之感。圖8—65“風前月下清吟”,圖 8—66“最工者愁”兩印,除刀法、字法外,均以欹側來表現其強烈的風格個性。
14.界畫法
界畫是印章中常見的形式,其種類多種多樣,如:兩字印套“
15.邊欄變化法
邊欄是印章的組成部分。合理地設計好邊欄與印文風格的關系,能使作品錦上添花,更具完整性和增加形式美的寓意。邊欄的變化處理,是根據陰陽刻法、章法、風格等綜合因素設計的。常見的邊欄有以下幾種:
(1)印邊獨立等寬。這種邊欄,一般風格比較工整典雅,線條橫平豎直,如圖8—73“孫古云鑒藏書畫之印”、圖8—74“徐堂印信”兩方朱文印,圖8—75“韓畢印”、圖8—76“上官建印”兩方白文印。白文印的邊欄為四周均等整齊的留紅。
(2)雙邊。雙層邊欄只是起裝飾作用。印文風格要求同(1),如圖8—77“千化范室”印。
(3)白文套邊。在古璽印中均用此式,是為了起變印文渙散為整體的作用,如圖8—78“□內師璽”,圖8—79“開方之璽”。明清流派印創作用此式,只是起變化形式的裝飾作用,如圖8—80“筆歌墨舞”,圖8—81“小農”印。
(4)印文粘邊。印文與邊欄粘連的設計,一般為朱文,小篆入印。小篆圓轉流暢,柔美多姿,與印邊相連,氣息貫通,渾然一體,如圖8—82“袁氏止水”,圖8—83“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圖8—84 “顧氏永寶”等印。白文印是用迫邊殘破的方法。迫邊殘破要根據章法的需要而為之,其中有一面迫邊,二面迫邊,三面和四面迫邊。圖8—85“王秉恩印”,為一面迫邊殘破,在筆畫繁處起到了透氣作用,又與“王”字的筆畫簡相呼應。圖8—86“人外廬”印,入印文字豎畫較多,“人”的捺畫,“廬”的 “廣”字頭長撇,均與印邊呈平行線,此印的處理是兩邊迫邊殘破,既打破直線的平行,又使縱向勢態的章法得到了橫向的調節。圖8—87“沈佺之印”,為三面迫邊,此印章法穩健,刀法凝重,線條基本均布印面,有平淡之嫌;然而作者以左、上、右三面迫邊殘破,在視覺上有沖出印面之勢,調節了印面的滯重,賦予了章法博大的漲力。圖8—88“依隱玩世”和圖8—89“大歡喜”兩印,四面迫邊殘破,為擬漢爛銅印的一種形式,兩印章法本為均勻嫻雅,然四周迫邊殘破,又增加了古樸爛漫的氣象。
(5)寬邊式。寬邊是古陽文的一種表現形式。此類印章線條細均勁挺,印文布排錯落開合,以等寬邊圍欄,給人以秀雅中顯穩重、自然中見規整的藝術效果。圖8—90“長紹”和圖8—91“每”兩印即是。
(6)寬窄調節式。印邊有寬窄變化初見于封泥,近代吳昌碩最先把這一形式用于篆刻創作。印邊的寬窄變化,可調節章法重心,增強形式感,有險中求穩,化險為夷,輕重呼應的作用。圖8—92 “石丁”印,兩字互相緊迫,粘連右、上邊欄,印文粗而上、右印邊細,雖有輕重對比,但過于唐突,然而由于左、下部印文與邊拉開了距離,為了平衡重心,故設計成寬邊,形成了印邊的對角對比和與印文的照應,章法生動奇妙。圖8—93“子通”印,章法設計用意與前者相同,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把左、上邊欄去掉,別出心裁,使人耳目一新。在白文印中也有留邊寬窄的章法設計,如圖8—94“六億神州盡舜堯”印,便是白文印中印邊設計構思巧妙的印例之一。
(7)無邊式。印章無邊始于流派印,有蕭疏簡練、不激不勵之感。創作此類作品,要根據文字造型的特點,一種是印章四周要有較長的線條,如圖8—95“家在龍山鳳水”印;另一種是入印文字的盤曲要略加改造,使章法有團聚感和凝聚力,如圖8—96“茹芝餌黃”印。
篆刻的章法千變萬化,氣象萬千。以上只是簡要介紹和分析了前人在章法形式上常見的一些印例。初涉創作要循序漸進,可按照以上印例進行擬仿創作,在擬仿中不斷總結、積累和深化,并結合自己的審美情趣,舉一反三,靈活運用,才能從必然王國上升到自由王國。練習:根據以上十五種章法進行擬仿創作練習。入印文字的造型,要與所擬仿印例比較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