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現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建功立業的重要條件,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但從日常的心理咨詢工作、相關的調查研究和媒體介紹的大量案例中不難看出,目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不容樂觀。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以及學生在自身成長過程中產生的煩惱與困惑等是中小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其中教師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是巨大的。許多研究表明,教師的素質和學生的發展有著必然的聯系,因為教師性格對學生發展的影響是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并且學生年齡越小越容易接受教師語言態度、行為習慣的影響。教師良好的素質特征,不僅時時感染和教育著學生,而且能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心理環境。
1、從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觀”看,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至少有兩層含義:一是發展學生個體的全面素質,二是發展全體學生的整體素質。素質教育的學科教育面對的是學生全體,故而把心理品質教滲透到學科教育中,其實質就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品質。
2、從素質教育的實施過程看,自從提出素質教育以來,很多地方從各個角度對其進行了實施途徑的探索。有的從課程結構入手,有的從教學管理入手,有的從教育評價入手,有的則從教師素質入手等。但人們漸漸發現,無論從哪一個角度嘗試,素質教育必須進課堂才能落實。同樣,良好的心理品質的培養,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核心內容,也必須進課堂才能真正得到落實。那種把心理教育游離于課堂這個教育陣地地以外的方式既不實際,也不實惠。
3、從國外心理教育的發展趨勢看,“矯治與發展并舉”是心理教育的必由之路。以著眼少數有問題和適應有困難的學生,注重補救性行為的“矯治性”工作,雖是輔導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對正常學生心理素質水平的提高和心理潛能的發揮的“發展性”工作卻不能忽視。美國學校輔導主任協會在所制訂的“中學輔導主任的工作”中就明確指出:“發揮性的指導是指導工作的組成部分,這個指導是努力對學生成長的有計劃的積極的干預,從而推動學生多方面個人的、社會的、情感的、生活的、道德的、認識的、審美的能力都得到發展,并促進這些方面綜合統一到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中。”這就是說,我們把心理品質教育納入學科教育中去實施,其實質就是要面向全體,注重“發展“,走“矯治與發展并舉”的道路。其目標體系是:把矯治學生偏差行為和消除心理問題作為短期目標;把培養學生正確的自我觀、自主性、學習能力和社交適應力等作為中期目標:而把促進學生自我完善,使個人潛能得到充分發揮作為教育的終極目標。
4、就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客觀實際而言,學生許多心理問題都源于學習問題,尤其是學習心理問題。有的學者指出:學生心理健康是影響學生學習和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卻沒考慮到正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排解,才可能導致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而這些心理又反過來影響學生的學習。所以,直接把心理品質教育滲透到學科教育之中,其目的就是要把心理品質教育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習過程直接掛鉤,以便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5、從人們對心理教育的認識上看,人們通常把心理教育看作是少數心理學工作者的事,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心理教育應該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分內之事。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就明文規定,“對中小學生及時有效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廣大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要求“全體教師共同參與”。
6、從培訓師資的角度看,在學科教育中實施心理品質教育,其目的就是要迫使所有學科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心理修養和心理教育水平。教師負載著傳遞人類文化知識和培養下—代的崇高使命,由此決定了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品質。否則,不僅影響自身發展,更影響學生身心的健康。
7、從教育本身的內涵看,學校教育絕非只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而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這樣一個“三位一體”的協和系統。教育心理學認為,知識是對事物屬性及其聯系的認識,表現為對事物的知覺、表象、概念、法則等心理形式;能力是順利完成某種活動所需的個性心理特征。素質的含義有多種,現在多指人在某一方面的心理修養或各方面心理修養的綜合表現。這就是說,知識、能力、素質三者是相輔相成的,教育的本質就是一種心理過程。所以,我們把心理品質教育納入學科教育的常規課堂中,是有其級強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的。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
從當前的國內外情況來看,目前普遍的誤解是心理健康教育以人為本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實際上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以人為本,更多的是為了把學生轉化成符合教學的學生,而很多教學行為本身又存在著各種各樣違背以人為本的事實。長期以來,很多研究往往只停留在對某類問題學生的研究上,還沒弄清學生到底有沒有問題,是什么問題,這些問題與教師的素質有什么關系,就把一些學生歸為另類,對他們另眼相看,采取一系列的預防和矯正措施,這本身就違背了以人為本的理念,阻礙了人與人之間和諧關系的發展。在這樣的研究背景下,開展教師素質和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具有與時俱進的積極的現實意義。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小學生的個性心理全面、健康發展和整體素質的提高。本課題中的“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課題界定據小學生成長發育的規律、特點和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從發展心理入手,運用心理學理論,采取各種適當的方法,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在學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引導學生提高適應和生存能力,并針對我們發現的小學生中存在的一些心理問題行為,進行引導、轉化和調治,以達到提高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其個性心理全面、和諧發展,全面提高小學生整體素質的目的。如何通過提高教師素質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學校面對的課題。怎樣在小學生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們研究和探索的主要目標。“教師素質和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通過提高教師素質探索適應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的規律,易于被小學生接受并為小學生所喜愛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途徑。研究本課題的依據教育學、心理學等理論和國家法律、國家的有關教育政策以及國家教育行政機關的有關規定進行探索和研究的。
四、研究內容。
本課題分為主體工程和輔助工程兩部分:主體工程的價值取向著眼于“發展”,輔助工程的價值取向著眼于“矯治”,二者互為補充,相輔相成。
主體工程包括:
1、課堂心理環境的營造研究。學科教育的課堂教學活動是學校特有的育人環境,這種環境是在課堂教學中師生雙向心理交流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課堂心理環境是指課堂教學中對師生心理產生實際影響的學習生活環境。課堂心理環境有積極、健康、生動活潑的心理環境,也有消極、冷漠、沉悶的心理環境。創造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是學科教育進行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有效實施心理品質教育的重要條件。科學家們研究表明,一個人在積極性高漲時,可以發揮80%—90%的才能,反之只發揮20%。因此,只有營造協調、融洽的心理氣氛,才能激起相同的情感體驗,從而產生感情上的共鳴。
2、以語文學科為龍頭,帶動其他學科實施心理品質教育的策略研究。每個學科都或多或少地含有心理品質的因子,但如果一開始就在所有學科中全面展開,這顯然既不實際,也不科學。語文學科本身就是“語言性”、“工具性”、“文學性”、“人文性”等的包容體,換句話說,語文本身就是社會生活的反應,本身就是人性的張揚及個性心理品質的折射。所以,我們決定以語文學科為突破口,探索學科(所有學科)教育實施心理品質教育的方法、策略、途徑等。具體說,就是重點放在語文學科中進行研究,其他學科參照研究。當實驗取得一定實效后,再逐步輻射和規范其他學科。這樣,既能為其他學科摸索出一條可資借鑒的前路,又解決了師資培上的難題。
3、.學科教育實施心理品質教育課堂教學模式研究。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視教育教學模式的研究。常規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成果可謂異彩紛呈。但正如美國教育家埃根等人在其所著《教師的策略》一書中所說的那樣:“教學中不存在一種可以適合于所有教學情景的模式或結構,不同的教學目標需要有不同的教學的策略相適應,世界上不存在一種萬能的教學模式。”由于我們在學科教育的常規課堂教學中納入了心理品質教育這一特定因素,故而必須重新構建一種能把學科教育和心理品質教育有機結合在一起的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
4、教師自身心理素質和心理教育水平的提高研究。在應試教育的桎梏下,我們的教師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上的疾病。在這種情況下,要實施心理品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顯然是很艱難的。為此,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旨在培養一批具有較高心理素質和心理教育水平的教師。其基本思路是由少數骨干帶動某一學科(語文)教師,再由某一學科(語文)教師帶動其他學科教師,從而產生一種油浸紙巾的效果,即“點———片———面”的培訓模式。
輔助工程主要包括:
5、心理活動課研究。心理活動課與常規活動課,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其相同點是都以“活動”為主,讓學生在自主行為的活動嘗試中去感悟與體驗。所不同的是,常規活動課的內容及范疇要廣些,而心理活動課則把目標集中指向心理規律的探索和心理品質的提高這一點上。關于心理活動課的研究,兄弟學校已經總結了不少成功經驗,我們在借鑒相關成功經驗的同時,結合本校實際,努力探索出一條適合于本校、本地區的新路子。
6、校園心育環境的建設研究。我們說的校園心育環境主要包括“心理咨詢室”、“心理咨詢信箱”、“心理咨詢熱線”、“心理廣播”、“心理咨詢導報”等側重于心理矯治和補救工作的一系列措施和手段。
五、實驗方法
本課題研究采用:
1、文獻研究法:從多方位、多角度開展對情報資料的比較研究,把握國內外同一課題的研究動態,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經驗教訓,找到新的生長點,為課題研究提供框架和方法論。
2、調查研究法:通過問卷調查及個別訪談等方法,調查“隔代教育”下的生對自主需求、追求的心理現狀和潛能發展的可能性,總結篩選有利于該課題研究的經驗、方法,為構建課題研究提供經驗性原型和基礎。
3、實驗研究法:從該課題研究的理論和假設出發,有效地控制無關變量,成功地操縱自變量,科學地觀察因變量,開展課題實驗,檢驗理論構想,豐富課題研究模式。
4、行動研究法:一切為了行動,為了行動的一切。課題研究價值的取向取決于學生群體的行為方式和結果。培養學生的自主心理旨在激發追求自主的意念,自主意念的激發又旨在學生行動的催化。行動結果是檢測課題績效的主談話法、咨詢法、建立心理檔案、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等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驟。
1、準備階段:(2006.9~2006.12) 組織有關成員學習理論,參加培訓;設計方案,組建課題研究小組,做好各項測試,申報立項。
2、實驗階段:(2007.1~2008.9) 進行課題方案的論證。制定階段實施計劃。圍繞計劃全面展開實驗研究。舉辦階段報告會。
3、總結階段(2008.9~2008.12) 整理資料,分析研究,撰寫實驗報告,舉辦結題報告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