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成長發源地」第788期分享
---- 總第1094期 ----
昨天,我們一起閱讀了《人性的弱點》第三篇的前三條法則,我們知道了,人都不會承認自己錯了,所以在人際交往中,永遠不要與他人爭辯,也不要急于指出他們的錯誤,但是當我們自己犯錯后,應當果斷地承認自己的錯誤。
卡耐基說,人際交往的理想狀態,是讓對方想你所想,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達到這樣的狀態呢?
今天的學習會揭曉答案。
有一句古話說:“一滴蜂蜜比一滴膽汁更能吸引蒼蠅。”言外之意就是,想讓別人同意你的觀點,你們首先得是朋友。朋友就像一滴蜂蜜,能贏得人心,能讓人理智。
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很多棘手的事情,處理不好,兩敗俱傷。2017年我剛來深圳,在福田燕南路租了一套房子,2018年退租的時候,房東各種糾纏,挑毛病,就是不退押金。當時我很生氣,也沒那么智慧,跟她直接吵了起來,最后的結果就是八千多元押金,她只退給我一千多。
如果我能早點看到卡耐基的這本書,或許我就能像斯特勞布一樣,避免不少損失。
斯特勞布的房東脾氣一向不好,在房東要漲租的時候,他先是說準備租期滿就搬走,然后約見了房東。見到房東后,他一開口就稱贊這間房子,同時還稱贊房東的管理。
房東說,他幾乎從未從租客那里聽到過任何的贊揚,這么多房客里面,只有斯特勞布是最通情達理的房客。
他還沒有提要求,房東就主動說要給他減一部分房租。
你可能會覺得特斯勞布不過是不擇手段的諂媚,但卡耐基說,人們可以從一個人的表情和語氣中,迅速辨別出諂媚與友善的區別。
所以,想要真友善,必須要先讓自己做一個內心柔軟、真誠的人。
所謂情商與修養,就是可以真心實意地夸贊,而不是虛情假意地恭維。
卡耐基說,任何的聊天或者談判,從一開始,請努力讓對方說“是”,不要給他機會說“不”。
當人們堅決地說“不”時,他不僅僅只說出一個簡單音節,而是從腺體、神經到肌肉都進入了“拒絕”模式,整個機體都緊繃起來。
與之相反,當人們說“是”時,機體會進入活躍且開放的狀態。這時不管拋出什么觀點,對方都能較為輕易接受。
艾迪是一位弓箭愛好者,喜歡狩獵,經常去一家商店購買弓箭設備。有一次,他的弟弟來看他,他想給弟弟租一套弓箭設備一起去打獵,但是店員說只租不賣,于是他打電話給另一家。
另一家售貨員在接到艾迪的電話后,首先表示遺憾,說出租裝備損耗太大,不能提供租賃服務。接著問他以前是否租過設備,艾迪說“是”,店員問他之前的價格是不是25-30美金左右,艾迪又說“是”。
于是店員說,購買一套弓箭設備的價格是34美元95美分,只比租賃多了4美元95美分。
聽到這里,艾迪毫不猶豫購買了一把弓箭,還捎帶著買了其他東西,后來成為了這家店的常客。
多引導別人說“是”,才能最終達成我們想要的結果。
卡耐基認為,當我們聽到相悖的意見時,我們一定不能打斷對方,因為當他們急于傾訴時,無論你說什么,他們都聽不進去,所以不妨耐心聽他們說完。
人際交往的理想狀態,是讓對方來主導談話。
回想一下你曾經參加過的大大小小的聚會,每個聚會,總有那么一兩個人夸夸其談自己的成就,當其他人提出異議時,他們總會迅速反駁。
但同時,也有一些人會安靜地坐在一旁,耐心傾聽,時不時作出贊同的手勢或表情。
如果是你,你愿意和誰做朋友?
要知道,人們更愿意在我們面前談論他們的成就,而不是聽我們自吹自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