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有一個下屬,年輕且聰明,被公司列為重點培養對象,卻經常犯一些低級錯誤——發郵件不貼附件、給客戶的方案里頻繁出現錯別字、開會時精力不濟打瞌睡。被我多次批評后,他十分委屈,提出了辭職報告,反問我:“你難道從來沒有注意過,我每次發給你的郵件都是半夜一兩點寫的嗎?我每天都工作到半夜兩三點才睡覺!”我十分詫異,按照他的工作量正常下班都是可以保證的,為什么每天半夜還在工作?再三追問下,他終于承認——看過一些職場秘籍,如果半夜給老板發郵件,能體現出自己工作辛苦,任勞任怨,能獲得老板的賞識。我很遺憾,一個聰明的年輕人,卻反被“聰明”誤導了。
我太太有一個記者朋友,十年前大家都薪水一般般,他卻過著“奢華”的生活——租的房子離公司很近,買了包括降紙機、掃描儀在內的各種辦公設備,出門要么打車要么地鐵絕不坐公交……按常理來說,薪水不高口袋不夠深時,大多數人的生活以省錢為中心,比如在偏遠地方租個地下室,每天上班換乘四五趟公交地鐵,那時買臺電腦都要猶豫半天,更別提碎紙機掃描儀這類“神器”……
但就是這樣一個“奢侈族”今天卻已是國內乃至亞洲頂尖的媒體人。他對當年“奢侈生活”的解釋我記憶深刻:記者的時間、人脈和眼界比什么都重要。為了省錢住得遙遠,可能會錯失和前輩牛人深度溝通請教的機會,還可能錯過一些突發新聞事件;家里配置各種辦公設備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未來的前景相比,這些投資完全是微不足道且物超所值的。
受他影響,我和太太從工作第一年開始,就一直過著和周圍同事不太一樣的“奢侈”生活——全國各地頻繁旅游,大量的話劇觀看及博物館參觀,學習跆拳道、剪紙等對升職加薪沒有幫助的玩意兒。我們真的沒有存下什么錢,但這些經歷大大開闊了眼界,對工作中的思路延展、舉一反三、人脈積累幫助巨大,也讓個人的知識架構更加豐富合理,在工作中游刃有余。我只用了一年時間就從一個職場菜鳥做到總監,三年就成為了公司股東,在職場道路上開始加速跑。
有同學也許會問,每個人的經歷、背景、經濟狀況都不一樣,不是誰都可以瀟灑地不考慮錢的問題!我的態度簡單且鮮明——只要你不是窮得揭不開鍋,只要不是必須掙錢給家人看病給弟妹讀書,那你不妨把眼光放長遠一點。
我認識一位在北京學材料化學的研究生,非常想從事廣告工作,在畢業時收到兩份Offer,一個是專業對口的某研究所,月薪7000元;另一個是國際頂級的廣告公司,月薪3500元。糾結了很久,她選擇了月薪7000元的研究所。她的理由是:“我不能太自私,只考慮自己的夢想。”聊天過程中得知她父母目前身體很好,我非常遺憾地告訴她:“你在父母身體還好的時候不去努力拼搏,去從事一個不喜歡的職業,你的職業發展又能做得有多好呢?年薪四萬雖然在北京連個廁所都買不到,但你卻放棄了一個國際頂級的廣告公司的機會。姑娘,你真的沒有算明白賬啊!”一年后,她終于無法忍受枯燥的研究所工作,重新去廣告圈當了一個新人,薪水仍然是3500元,而公司的實力卻大打折扣,還白白浪費了一年的大好青春。
我相信每個人遇到的狀況都不同。沒有所謂的成功模式可以復制。但是當你面臨選擇時請盡量把目光放長遠些。對于每一個職場新人,你的核心問題是“成本”——機會成本和時間成本。選對行業跟對老板做對事情。在時間、機會和金錢面前進行選擇時,請相信“所有能夠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時間和機會一去不復返,而錢在未來永遠會比你想象的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