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3月30日 15:40 來源:中新網-華文報摘
蘇軾在《寶繪堂記》的開篇語寫道:“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意思是人的心意可以寄托于某物上面,但不可留滯在某物上面。也就是說,山川、鳥獸、蟲魚等自然可以賞心悅目,但不可沉溺其中。即使書畫、收藏所謂的高雅情趣也一樣,若癡迷得不能自拔,也是“顛倒錯謬,失其本心”。
寫文章應有感而發,若真的沒有靈感,你可以“為賦新詞強說愁”,最多是“吟妥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用生命作抵押,去嘔心瀝血,那此人真是天生的文曲星,不過是流星,不求人生短長,只求瞬間閃亮。這是他的命數,或是他的自由,但不是我的本心所求。
正如我不希望學生以犧牲健康為代價去置換好的成績,但提倡在健康的情況下有所作為。健康生命是“一”,名利、地位、成就都是跟在“一”后面的“零”,沒有“一”的人生,再多的“零”也沒意義。
“本心”一般指本愿和天性。那就是心靈沒蒙上過多的塵垢,行為不被名利太多的羈絆,愛惡情仇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活得正常,活得陽光。
任何沉溺于物不能自拔的,哪怕是在某一方面有著巨大成就的,也是失去本心的病態人生。那些患自閉癥的音樂天才,缺陷和天賦是與生俱來的。若他們能夠選擇自己的人生,我想他們寧可要正常人生活,也不要自閉癥搭配來的成就。
人一旦失去了本心,做事做人如入蠱惑,顯得怪異且荒唐。
過猶不及是異常之象,恰到好處才是恒久之理。就如追求愛情,允許有點狂熱,但像畫家凡高一樣割耳求愛,就是情迷心竅,荒誕可悲;享受物質,無可厚非,但像一大學女生賣身換iPhone,就是喪失本心,寡廉鮮恥。
失去本心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的本心丟失,還美其名曰為理想奮斗,或曰為藝術獻身,……可不盡該盡的責任,家事不管,長幼不問,規勸不聞,走火入魔,這是何等的可笑。
(摘編自香港《大公報》 文/張峪銘)
【編輯:丁文蕾】
歡迎光臨木柳書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