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詩經》說開去(原創)
樓主
[ 南京希夷 ] 發表時間:2012-05-27 15
(轉自人民網)
由《詩經》說開去
《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成文的詩典,詩三百的風雅頌充分表現了當時的生活狀態與歌舞樂曲的狀況。其在文學史及文化史上的貢獻是無可爭議的。
事實上文學的誕生是早于文字的。用魯迅的話說就是最先的文學就是勞動時的“吭唷吭唷派”。其依據來自《呂氏春秋?淫辭》的“今舉大木者,皆前呼輿謣,后亦應之。”——即勞動號子,然后這種號子的韻律被加以整理,變成了最初的有節奏的唱辭,并在原始的宗教中融入了舞蹈的內容,賦予詩歌一種神魔的咒術意義。如“斷竹、續竹、飛土、逐宍”。就是講用竹子制成弓箭,射取禽獸以取食物的過程。與此同時產生的還有古代的神話與寓言。如女媧補天、鯀禹治水等。同時勞動人民運用歌謠當武器抒發自己的感情,如“時曰害(曷)喪,予及汝偕亡”,就表達了奴隸們對夏桀的仇恨與咒罵,且愿與之一起早日滅亡。所以不管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詩無邪”如何。亦掩不住文學的思想傾向。至于說孔子增刪了《詩經》,至今存疑。因為在孔子幼時,《詩三百》已經成書。但孔子為《詩經》配過樂譜則在《史記》中有明確記載。
周朝當時有專門的官員去各地采集民歌,并加以整輯。“雅”、“頌”一般出自貴族,用以歌頌自己先人的功德,如《大雅》中的“皇矣”等。《小雅》則更接近平民些,如《大東》《采薇》等。而“風”則大都來自民間。其反映了奴隸們對壓迫的不滿與反抗。如《伐檀》《碩鼠》等。其次“風”中還反映了當時奴隸的生活狀況,如《魏風?十畝之間》等。同時“風”中還大膽描寫了男女的婚姻愛情。且這類詩占去詩經的近一半。如《庸風?柏舟》等詩。
《詩經》最大的貢獻不僅在于來自生活,來自民間,更重要的是它多采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感情質樸,且首創比、興、賦的詩歌創作手法。語言上也十分精煉生動。雖為四言居多,但又不為字數所限。如“關關睢鳩,在河之洲”到《伐檀》中的“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的長短句的巧妙運用。再到《詩經》中句子的重疊章法和韻的運用,都對后世的文學及詩歌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由此可見,中國的文化起于人類勞動始,再由文學的產生,由口傳而到文傳,再由樂的韻成,而至歌舞以傳,而化之。
《詩經》雖是第一部緣自中原整理成冊的文學上的詩歌總結,但其文學意義,卻產生于未有文字之前的民眾勞動文化生活的歷史深處。
如同《易經》一樣,不管你臺港對此研究的再深入,其根源必定在中華大地。
那些否根蔑祖的人看清楚了,這難道有爭議嗎?
歡迎光臨木柳書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