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仕途的玄機——透視兩漢酷吏的官場沉浮》 作者:趙煒 出版:重慶出版社
酷吏張湯:用生命效忠漢武帝
張湯幫助武帝渡過最為艱難的局面,他卻不知道自己的劫難已在不知不覺中逼近,不同的是,沒有任何人愿意幫助他渡過這個劫難,而他也根本沒有絲毫安然無恙的可能。
風起于青萍之末,帝國重臣御史大夫張湯的殺身之禍要從一名中級官吏引出。
御史中丞李文是河東郡人氏,曾經和張湯有矛盾,復仇心切之下多次檢查事關張湯的檔案文書,希望可以從中找到攻擊張湯的材料。李文低估了張湯心思的縝密程度,也忽略了文法吏出身的張湯精通公文寫作這一事實,尋覓多時卻一無所獲。就在李文全神貫注于尋找張湯違法事實的時候,他的行蹤引起張湯的親信僚屬魯謁居的注意。
魯謁居是否知道李文和張湯之間的恩怨并不重要,他知道李文的舉動對張湯有多么危險,清楚張湯對此必大為光火。魯謁居決心為長官解決掉這個顯而易見的禍害,他的效率遠高于李文,很快收集到李文作奸犯科的事實然后匿名告發。武帝是否知曉李文和張湯之間的隱情不得而知,他按照處理政務的正常程序將匿名告發交由張湯審理。
張湯要找出幾條可以處死李文的法律條文不過舉手之勞,于是李文死了,張湯心知肚明是魯謁居暗中建功。武帝卻又對匿名告發產生了懷疑,詢問張湯,匿名告發李文是怎么一回事?張湯做出吃驚的樣子回答,估計應該是李文以前得罪過的仇人所為吧。事情就此告一段落,不久魯謁居染病臥床,張湯親自登門探望立了大功的親信,甚至不顧三公之尊親自為魯謁居按摩雙足。張湯多半不會認為這是一件多么大不了的事情,名將吳起不也曾以將軍之尊為士兵吸疽么?但千真萬確這正是張湯的主要罪名之一。
更加危險的攻擊來自武帝的七哥趙王劉彭祖,趙王在扳倒主父偃之后(事詳第六章)再次上書,告發張湯與魯謁居。趙王指出,張湯位列三公,魯謁居不過一名掾史,張湯竟然為他按摩雙足,其中必有大奸。怨恨的起因是鹽鐵官營政策,朝廷設置的鐵官接管了趙國自戰國以來賴以夸富于天下的冶鐵行業,心存不滿的趙王幾次向朝廷告鐵官的狀,張湯每次都回護鐵官。趙王很快就將對鐵官的怨恨轉移到了張湯身上,留心搜集張湯的不法事情,又由于事關趙王的案件概由魯謁居經辦,所以趙王抓住此事不放。
這所謂“大奸”作為證據實在勉強,可事實是武帝并未對無稽之談不予理睬,相反,武帝非常重視,事下廷尉審理。魯謁居沒有等到最終的審理結果出來就病重死去,但這個事情并沒有完結,魯謁居的弟弟受到牽連,關押在導官監獄。這時張湯也因所審理的案犯有關押在導官監獄的而來到這里,由于導官原本不設監獄,只在其他監獄已滿或者特殊情況下才臨時設置,所以這里的囚犯并沒有多少,魯謁居的弟弟自然看到了張湯,張湯也看到了他。位高權重的張湯希望私底下解救魯謁居的弟弟,并不愿意在公開場合與他有親切的接觸,就裝作沒有看到他。
遺憾的是魯謁居弟弟的智商太低,兩人之間又不存在張湯和魯謁居那樣因為共事多年而建立起來的默契??梢岳斫怍斨]居的弟弟遭受冤枉后見到張湯時那種渴望的心理,然而張湯的舉動使他失望進而激發了他魚死網破的決心。以為張湯對自己的生死已經置之不理的魯謁居弟弟,盛怒之下請人上書告發正是張湯和魯謁居合謀陷害了李文。接手審理的正是帝國酷吏咸宣,此時他任御史中丞的職務。張湯的悲哀在于咸宣也曾經與他有矛盾,后者自然不愿意放棄這樣的機會,選擇一查到底。咸宣沒有來得及將情況上奏武帝,又出現了另外一件更加嚴重的事情。
有竊賊潛入文帝陵園霸陵盜掘陪葬時隨葬的銅錢,丞相莊青翟在上朝時與御史大夫張湯相約為這件盜竊案向武帝主動請求失職之罪。當時滿口答應的張湯卻在即將見到武帝的時候反悔,他想到四季定期巡視先帝陵園以確保安全乃是丞相的職責,卻并不在御史大夫管理范圍之內,丞相確實失職,但御史大夫沒有任何自責的必要。張湯沒有按約定向武帝請罪。
張湯之舉在武帝朝并非個案,前丞相公孫弘也曾與公卿約議,待到面見武帝卻又全盤放棄約定而迎合武帝。為此汲黯當廷詰問公孫弘:“齊人多詐而無情,始為與臣等建此議,今皆背之,不忠?!蔽涞勐牶髥柟珜O弘如何解釋,公孫弘的回答玄而又玄:“夫知臣者以臣為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蔽涞凵钜詾槿?,不僅不責備反而更加寵信他。
現在莊青翟同樣遇到了汲黯的痛苦,但他沒有汲黯的勇氣揭穿張湯。于是武帝接受丞相的自我檢舉,交由御史依照律令擬定丞相應受的責罰上奏。御史大夫張湯的意見是,丞相犯了見知故縱之罪。張湯的狠辣確屬罕見,如此定罪莊青翟必死無疑。元狩五年(前118)春三月,飛將軍李廣的從弟、丞相李蔡即是因為盜取景帝陽陵堧地為葬而獲罪自殺。
莊青翟對張湯違背諾言還要落井下石的行為憤怒已極,更為見知故縱罪名成立后的可怕后果憂慮不已。就在此時,丞相府三位長史求見。
丞相府三位長史朱買臣、王朝、邊通有兩個共同的特點:一是官職相同,二是都仇恨張湯。
朱買臣是吳地人,喜歡讀書但年近五十仍然沒有入仕的機會,窮困潦倒中得到同鄉、武帝近侍嚴助的舉薦,憑借自己對《春秋》和《楚辭》的深刻理解獲得武帝的賞識,拜為中大夫后做了武帝的侍中。此時張湯還是尚未發跡的小官吏,經常在朱買臣、嚴助等人跟前服侍。張湯任廷尉時窮治淮南王一案,不顧武帝赦免的想法堅持將收取淮南王劉安賄賂的嚴助誅殺,從此朱買臣便心存怨恨。元狩元年(前122)朱買臣從會稽太守任上調任主爵都尉,幾年后因事免官降為丞相府長史,張湯升任御史大夫后位高權重,沒有理會曾經位列九卿的朱買臣的自尊,在會同辦理公務的時候坐在床上故意按照對待下屬的禮儀對待自詡為前輩的朱買臣,無禮擊碎了朱買臣作為吳楚知識分子脆弱的自尊。
王朝來自齊地,元狩六年(前117)接替死去的義縱出任右內史;邊通學的是長短縱橫之術,性格剛強暴烈,曾任濟南國相。這兩位與朱買臣一樣,早于張湯官居高位,后來因為各種原因失去官職降為長史,被迫拜服于張湯。御史大夫張湯幾次代理行使丞相的權力,明知這三位長史輝煌的過去,卻故意凌辱他們。張湯的舉動或者是因為早年領教過他們的盛氣凌人,或者僅僅是因為一種惡作劇似的戲弄心理,但無論如何他的作為激怒了三人。
三位長史合謀要為丞相報仇,張湯和丞相約定一起向皇帝請罪,結果臨時反悔,不但陷丞相于不義,甚至還要拿出御史大夫的權力來治丞相一個見知故縱的罪名。顯然張湯另有所圖,御史大夫是丞相之副,看來其野心是想扳倒丞相后取而代之,我們已經收集到張湯作奸犯科的事實。丞相莊青翟對此作何反應無從得知,史傳對此記錄付諸闕如或許可以理解為默許。三長史調派吏員抓捕了張湯的助手田信等人,審訊出一個可怕的結果,張湯在每次上奏武帝言事之前,都要提前通知田信,田信又利用對經濟政策的先知先覺囤積居奇,獲得暴利后和張湯平分。供狀中還有其他事情,最后都傳到武帝耳中。
將信將疑的武帝問張湯,我所推行的法令政策,商人們總能提前知道,然后囤積居奇獲取暴利,這像是有人提前把政策給泄露出去了。張湯不會承認自己做過這樣的事情,但他故作驚訝,肯定有這樣的事情。也就是在武帝已經起疑的關口,咸宣也把魯謁居一案的調查結果上奏武帝。武帝就此認定張湯確實當面欺瞞自己,自矜才能無雙的武帝絕不能接受自己一直被張湯欺騙的事實,竟然先后八次派遣使者去責問張湯。張湯既然沒有做過這些事自然覺得心底無私天地寬,絕不承認有罪,等待真相大白的一天。
真正將死亡信號帶到的是趙禹。
趙禹是在武帝的八輪使者都無功而返的情況下領到命令的,他沒有理會魯謁居案也沒有關心泄密案,這位張湯一直以來敬重如兄長的同僚給張湯上了帝國政治的最后一課。張湯你怎么如此不明事理與時務?怎么看不清形勢呢?想想為官這些年你殺了多少權貴、滅了多少豪門?現在這些人告發你,想要置你于死地,這是可以理解的??墒翘熳雍茈y治你的罪,魯謁居也好、三長史也好,如此明顯的小題大做不過是暗示你自我了結罷了,你怎么還想著要對簿公堂呢?
張湯這才明白已經到了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時候,他為武帝成批地屠殺外戚,成批地屠殺諸侯王,成批地屠殺官吏,巧取豪奪天下所有商賈累積數代的財富,現在輪到他們報復了??磥砦涞垡褵o力抵抗來自帝國幾乎每一個階層的壓力,繼續保住張湯就要將所有壓力移到自己身上,武帝顯然無意如此。
趙禹的分析讓張湯真切地看清了這個世界的真相:咬住魯謁居一案不放的趙王不再是那個趙王,張湯仿佛看到了趙王背后帝國所有諸侯王、列侯、宗室、外戚仇恨的目光;無中生有制造出所謂田信一案的三個長史也不再是那三個長史,張湯仿佛看到了三個長史背后所有帝國官吏、豪強富商仇恨的目光。
事已至此,張湯放棄對抗,他選擇最后一次為武帝效命。
元鼎二年冬十一月(前117年年底),張湯選擇向武帝最后上書:張湯我沒有什么值得稱道的功勞,從刀筆小吏做起,完全是陛下賞識讓我位列三公,現在被人告發,無論如何我沒有理由推脫責任。但是,陰謀陷害我的就是三個長史。寫完上書后,張湯毅然自殺。
張湯已死,帝國第一重臣的家產折算下來不到五百金,這些財產與他的俸祿和歷次所得到的賞賜數量完全吻合。他的兄弟子侄打算厚葬張湯,張母卻說,張湯身為天子的大臣,被奸佞小人以流言飛語害死,又有什么厚葬的必要?剛毅的母親堅持只用棺不用槨盛斂自己的兒子,駕起牛車為張湯送葬。
張湯用自己的性命為武帝承擔下諸侯王、列侯、宗室、外戚、帝國官吏以及豪強富商對先前一切政策的怒火,他赴死前的上書已經將這一點點明。他從沒有承認自己有任何罪行,但是聲明自己愿意承擔所有的責任,最后他點到了三個長史,他相信自己和武帝之間存在著的默契,作為對這最后一次以命效忠的獎賞,武帝有責任也有義務為張湯報仇。
但是張湯不會料到母親竟然也用她的方式督促武帝履行義務,簡陋的葬禮并不會對逝者有絲毫的影響,但已經能夠明白無誤地提醒武帝張湯乃是為天子而非為自己犧牲。武帝讀懂了張湯和張母,在感慨完“非此母不生此子”后兌現了自己的責任:誅殺三長史;將丞相莊青翟下獄,莊青翟于十二月自殺于獄中;田信無罪釋放。
這時已是元鼎二年(前115)春末,京師三月間下起大雪,平地厚五尺。
(摘自趙煒《仕途的玄機——透視兩漢酷吏的官場沉浮》,重慶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