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讀書筆記:
探春之恨(探春分析)
2011 年 02 月 09 日
(轉自夜看紅樓)
紅樓夢讀書筆記:探春之恨(探春分析)
紅樓夢讀書筆記、讀后感:探春之恨(作者:dinowang,來自夜看紅樓)。
三春去后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
這句話是秦可卿托夢與鳳姐所說的,令人觀之無不嘆息、悲哀,多少淚灑向此十四字!賈府中眾多男人們,沒有一個看出他們的家族正在末世,而可卿卻深知“樹倒猢猻散”的道理;沒有一個能夠有理家的真本領,而鳳姐卻是“裙釵一二可齊家”。知道了這一層,便可以看出雪芹為什么單單讓可卿對鳳姐說出這番驚心動魄的話來。
“三春”或有諸多含義,但現在我想要說說的便只是:賈家三春――迎春、探春、惜春。意謂迎探惜都離開賈府后,其他的各位小姐姑娘也都要散盡了,只有各自尋求各自新的歸宿了。為什么“三春”如此重要呢?端的不在迎春、惜春,而在于探春。幸好雪芹留下了第八十回,讓我們知道了懦迎春是怎樣被赦老爺抵進“狼窩”,怎樣被其夫君“優待”的!也幸好還有判詞和《紅樓夢》曲子,使我們曉得了惜春終于矢志入佛門,而在街頭緇衣乞食。她們都薄命極了!然而相對于前面的“幸好”,對于探春的結局,雪芹不但沒有使后稿幸存下來,也實在在前八十回中暗示的不多,真是憾恨交加!但至少我們還是知道她遠嫁番外,與骨肉家園永遠分離了,這不僅僅是個人的薄命,誠然關系到寧榮這樣百年望族的存亡,絕非聳人聽聞。
以繡春囊事件為導火索,王夫人來了一次罕有的抄檢大觀園。難道僅僅一個繡春囊就足以使王夫人下此決定嗎?原來是邢夫人的陪房王善保家的在獻殷勤,言晴雯那丫頭仗著她生的模樣比別人標致些,又生了一張巧嘴,天天打扮得像個西施的樣子,在人跟前能說慣道掐尖要強云云。這可碰到王夫人的心坎上,如何容得下這等狐媚子來蠱惑寶玉,必得清查一番。那王善保家的倒也遂了意,乘機可除掉那些平日不敬她的丫頭們,出出心中的惡氣。只因這一事件,致使寶玉的晴雯、四兒,迎春的司棋,惜春的入畫,通通被逐。奇怪的事,探春的丫頭如何個個清白?
鳳姐等人離了瀟湘館,到得探春院內。探春卻不像別的姊妹都已安寢,而是早得到消息,開門秉燭而待。我們想想此刻連榮府大媳婦李紈也都吃了藥睡著,對“抄家”不聞不問,便可知探春的可貴了。大家早起都在議論甄家被抄,除了賈母有些不自在,其余的個個以為與己無涉,不必擔憂,仍舊高樂去了。只有探春說出了發自肺腑的話:“可知這樣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是古人曾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里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涂地!”抄檢大觀園,探春首先想到的不是在奴才面前保持主子的尊嚴,卻立馬想到家族之生死。我說探春的志向是遠大的,她和湘云一樣“從未將兒女私情略縈心上”,她從不自怨自哀,她痛的是男人們的不爭氣,恨的是婆子們的搬弄是非。說到底,就是一種家族之恨!
為了使大觀園物盡其用,探春曾興利除宿弊。卻偏偏有人說這種芥豆般的措施挽救不了這個腐朽的封建大家族。他們卻不知:探春并非真正的管家之人,沒有實在的權利;而且她還是庶出的姑娘家,偏有些不知好歹的混賬女人拿著庶出做文章!且看王善保家的就如此認為:“況且又是庶出,她敢怎樣?”探春的身份地位決定了其尚無實現大抱負的條件。的確,探春的小利在榮府的揮霍前微不足道。如果榮府上下都有探春的一絲想法,這樣的家族又將何去何從呢?當看到自己的興利被無情利用,她的恨向誰訴說呢?
于是,探春只好期望不要自殺自滅起來。然而,偏又自殺自滅起來,她說:“我原比眾人歹毒,凡丫頭能有的東西我都知道,都在我這里間收著,一針一線她們也沒的收藏,要搜所以只來搜我!”這是忿極之言。探春未必就比眾人歹毒些,她與她的下人是互相信任的,連鳳姐都贊待書“有其主必有其仆”。有哪個丫頭聽到像探春這樣為她們辯護而不心存感激的?實在強于迎春無助之下、惜春無情之下的丫鬟。
這又自然牽涉到探春的等級觀念。有人說,從其對待生母的態度就可知道她的等級觀念之深了。探春是趙氏所生,不錯。但探春在趙氏的眼中不過是個工具罷了,有她,不過是為了“拉扯拉扯他們”,她竟“忘了根本,只揀高枝兒飛去了”。試問:一個從未得到過母愛的人,又怎么去真心對待自己的母親啊!別說當時,就是在現在。這種具有高尚的“寬恕之心”的人也不會太多吧?
探春秉公辦事,從來不怕得罪人。得罪趙姨娘不要緊,她竟連王夫人也敢得罪呢!探春可沒有鳳姐那么“乖”,她在鳳姐面前無不嘲諷地說:“你們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說我違背了太太,該怎么處置我去自領。”她不會由于重重顧慮而掩蓋自己的想法,這其實就是公然表示對王夫人的不滿!難道還有第二人敢如此嗎?于是,“揀高枝兒飛”之說便不攻自破了。她為什么要籠絡王夫人?她終歸是要嫁出去的,不再是賈家的人,她如果真得這么做,有什么必要呢?她常常悔恨道:“我但凡是個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業,那時自有我一番道理!”探春不滿于賈府中的男子,立志要干出一番事業,卻“生于末世運偏消”,此又一恨!
探春落在王善保家的臉上的那一巴掌,驚醒了多少人。是那么得痛快,卻又是那么的沉重!對于接踵而至的不堪入目的景象,探春心中無限的怨氣總算在此爆發了一次,然而卻沒有再次訴恨的機會了。“清明涕送江邊望”,探春最終遠嫁而去,心中的恨留在故地,永遠不得了斷。如果把迎春惜春的恨不妨看作個人身世的恨,那么探春之恨便是英雄之恨!
可卿身在寧府,鳳姐又有酷弊,這還猶可。探春終于遠去,諸芳“各自須尋各自門”便成了唯一的結局,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歡迎光臨木柳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