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發布時間:2017-05-11 10:03
(本文轉自: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吟誦唐朝詩人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詩,很難忘記這幾個意象:寒雨連江,平明送客,楚山孤影,玉壺冰心。尤其是“一片冰心在玉壺”句,意境溫雅,情志高遠,映照千載人寰,閃耀靈魂之光。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七言絕句,二十八字,言簡意賅。
試且析之。寒風夾雨,江水涌波,正是深夜,你來到吳地。清晨時分,送你遠行,凝望楚山孤影,不覺離愁別情繚繞。回到故鄉洛陽,如有親友問我近況,請告訴他們,我雖然遭貶謫,處境不好,但初心依然,就像那玉壺中的冰心一片,始終保持純潔的品德和節操。這里需說明一下,“玉壺冰心”為古人所常用,“內懷冰清,外涵玉潤,此君子冰壺之德也”,并以此喻“君子之德”。
寫這首詩時,王昌齡正被貶于吳地江寧。但詩人并不因此怨天尤人,悲憫消沉,而是依然保持心境的寬闊、情操的高潔。不因被“貶”而自“貶”,以自己的一顆“玉壺冰心”,即“蓮品德與玉精神”,告慰家鄉的父老親朋。
王昌齡在唐代詩人中名重一時,其七言絕句“俱是神品”,可以“與李太白爭勝毫厘”。王昌齡的詩氣魄宏偉、語言圓熟,藝術造詣很高,為歷代所贊賞,有“詩家天子王江寧”之美譽。“天子”者,九重之高也,足令后世詩人敬而仰之。而他的諸多邊塞詩,深刻反映戍邊將士的生活,歌頌為國建功、威震邊塞的英雄,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誦其名句,能感受其曠世神韻。如“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歲月滄桑,征戰激情,盡在其間;又如“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戍邊雄心,豪邁氣勢,猶在眼前。
顯然,與那些反映戍邊衛國、具有大情境的邊塞詩相比,《芙蓉樓送辛漸》詩似乎缺少些雄渾豪放,但其所蘊涵的真摯情懷與精神卻是一脈相承的。此詩最感人的是后兩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親切真摯,毫無愧怍,坦坦蕩蕩,直抒胸臆。我們知道,在封建時代,做官難,做好官更難,做個被貶之后依然保持清白之心的官則是難上加難。遭貶謫的王昌齡自然會想到“洛陽親友如相問”,他也抱定自己會“一片冰心在玉壺”,并請辛漸轉告自己的父老鄉親。如果將這一句詩轉譯成今天的詩意,竊以為“心底無私天地寬”最為合適。
談古論今,不覺有些話想多說點。當今為官,更為不易,擔子重,責任大,心志明。理想信念,忠誠第一;為民服務,全心全意;大公無私,披肝瀝膽。然而,人寰有風雨,紅塵誘惑多,路途有坎坷,不知你能否通得過現實的“趕考”?你是“快馬加鞭未下鞍”,還是“拔劍四顧心茫然”?是“登高壯觀天地間”,還是“落拓江湖載酒行”?親朋好友會關心,故鄉父老總牽掛。那么,當“洛陽親友如相問”時,你會怎么回答?
是冰山上的雪蓮永葆生命的純潔?是紅巖上的紅梅不改信仰的堅貞?是清風于塵?是清廉于世?擬或是令人遺憾的其他?
其實,在為人和為官途中,一些人開始時總是有很大抱負的,也立志永葆“一片冰心”。但在“應考”的路上走著走著,就走岔了,就見異思遷了,就見利忘義了,或被糖衣炮彈擊中,或本身也就成為糖衣炮彈。最后“分別在歧路”,“父老共沾巾”,面臨牢獄之災,受到法律制裁,“悔”到腸子發青。蓋因“一片冰心變貪心”也。而有些貪官,當他們“伸手必被捉”后,在懺悔時往往第一句話就是“對不起父母”。試問,如果當初就有“洛陽親友如相問”的思想準備,有“一片冰心在玉壺”的堅毅決心,何來這“遲來的悔恨”?
保持一片冰心,就是保持根本,不忘初心;保持一片冰心,就是堅定信念,正直人格;保持一片冰心,就是遭遇挫折,脊骨不彎;保持一片冰心,就是不忘“洛陽親友”,不負人民期望!(高元興)
歡迎光臨木柳書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