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個寶媽和我說,如果寶寶能回到軟萌的小baby時期,那該有多好。
因為現在的他變得一點都不乖,看到什么都想要!
跟他說,這個東西家里有了,不可以買。
跟他說,這個東西沒有用,不可以買。
跟他說,這個東西是給大孩子的,不可以買。
往往,都被他用兩個字“我要”給駁回。
如果堅持不給他買,就會從哭變成鬧、撒潑、打滾、殺豬叫輪番上演。
為了少引點圍觀人群,也為了耳根清凈,再有就是心疼孩子,我往往會選擇妥協。
但是,妥協,又怕對孩子的成長不好,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熟悉的場景啊!寶寶你怎么什么都想要啊!
如果你對一個要買包的女性說:“你已經有很多包包,不需要再買了。”她一定能給出N個回擊的理由。盡管買到后可能沒有想象中的滿足,或許買回去之后就一直放在某個陰暗的小角落積灰,但在那時那刻,“就算吃土也要買”的信念已經成了心頭的小惡魔,成功將理智打敗。
自詡理智的成年人尚且如此,處在懵懂時期的寶寶就更不用說了。所以,“你已經有了” “沒有用” “不適合你”等等的理由,都會被寶寶心里怒吼的“我要,我想要,我就要”打敗。
這種任性的“想要”,可能是寶寶獲取父母關注的方式。“爸爸不肯給我買,是不是不愛我?”“為什么小明可以有,我卻不能有?”他對于物質如何認知,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處理的方式。
不論你給寶寶買什么東西,都不可能贏得額外的親情,反而會讓寶寶的內心生長出一個名叫“貪婪”的小惡魔。所以,要讓寶寶逐漸意識到,并不是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爸爸媽媽只是因為愛才會在某個時候給他買禮物。
寶寶的快樂,建立在足夠的愛和關注的基礎上。不論他們從父母那里要到多少東西,都抵不上父母給他們的愛。
面對一個,想要通過物質來證明自己重要性的寶寶,最好的方法就是父母給予足夠的愛和關注,告訴寶寶“我愛你”,讓他從內心深處得到愛的滿足。
一味地對寶寶妥協,他就會變本加厲,會想要更多、更好甚至超出父母承受能力的東西。但是,通過父母妥協得來的禮物,沒有愛的溫度,浪費的只是時間與金錢。所以,寶寶在收到東西時不會有驚喜,得不到東西時卻會更加地哭鬧。
所以,一旦你決定了“不買”,就不要妥協。你要堅信,你是在為寶寶好;你的堅持,是在幫助寶寶生成正確的價值觀,為他長大以后能管理好自己的“小任性”做好準備。
也不要屈服于寶寶喊“給我”時的脾氣。如果輕易妥協了,發脾氣就會成為寶寶獲取想要東西的首選方法,這對孩子的成長沒有任何好處。
有效的溝通疏導,是化解“想要”的不二法寶
當寶寶“想要”而大發脾氣時,合適的溝通就顯得更加重要,就算不給他買,也不會傷害他幼小的心靈:
讓自己和寶寶都冷靜下來。父母的情緒會直接影響孩子,當寶寶發脾氣時,一定要讓自己先平靜下來。然后用溫柔的語言進行安撫,等寶寶慢慢安靜下來,才會聽你說話。
告訴寶寶,你知道他很想要這個東西。試著說,“寶貝,媽媽知道你很想要這個玩具,是不是?”“媽媽知道,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會很難受。有時候,我得不到想要的東西也會很生氣。”讓孩子覺得你理解他。
轉移注意力。怎么哄都不行時,嘗試下快速轉移寶寶的注意力。把他抱起來,帶到別的地方逛一下,做幾個容易成功的小游戲,找些理由來表揚寶寶,比如:“這個東西寶寶都能做啊,媽媽覺得你很棒。”
做好約定。等到下一次購物時,可以試著和寶寶說好買哪些東西,不要刻意說不買玩具。在購物的過程中,還可以找點事情讓他做,比如幫媽媽拿著某個商品。
糕媽說
每個人心中都有“想要”情緒,它就像是一頭困獸,時不時就要出來張牙舞爪一番。成年人尚且不能控制這種情緒,對懵懂的寶寶來說,也就愈發困難了。
在寶寶的這個階段,父母做好正確的引導是非常重要的。這種引導的過程可能非常漫長,會有反復,需要我們一而再再而三的耐心和努力,但是請相信,寶寶的改變會驗證“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養育的功力,會體現在生活中的一點一滴。
本文部分觀點參考:海蒂育兒大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