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厚老師已經(jīng)架鶴西去。二十多年來,家住科羅拉多州的屠新時老師與李澤厚老師有很深的交情,屠老師的書法美學與李澤厚老師的美學理論琴瑟和鳴,異曲同工。點滴回憶,情深意重。本文轉(zhuǎn)載自中美郵報,經(jīng)中美郵報社長屠新時老師授權(quán)。編輯:魏炯才。
(中美郵報訊)當代著名哲學家李澤厚先生于美國科羅拉多時間11月3日7時在波德逝世,享年91歲。李澤厚,生于1930年6月13日,湖南長沙人,1954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曾為中國社科院哲學所研究員、巴黎國際哲學院院士、美國科羅拉多學院榮譽人文學博士。著有《批判哲學的批判——康德述評》《中國古代、近代、現(xiàn)代思想史論》《美的歷程》《華夏美學》《論語今讀》等,在國內(nèi)國際影響巨大。
李澤厚先生和中美郵報屠新時社長合影留念
李澤厚先生在美國科羅拉多先后定居生活了20多年。1992年起,李澤厚教授受聘位于科泉市的科羅拉多學院(Colorado College)開設(shè)了中國哲學課程。這座著名的學院和來自中國的學生和教授有著長久的連接,30年代梁實秋、聞一多就曾在此就學。新世紀后,李澤厚先生定居位于丹佛西北的波德市,那是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波德校區(qū)的所在地,成為時任該大學研究教授的劉再復教授的近鄰。他們兩位在中國社科院就是同事和朋友。20多年中他們兩位都在波德完成了多部各自的學術(shù)著作。
李澤厚先生與北大王岳川先生、屠新時社長一起合影留念
李澤厚先生曾多次接受《中美郵報》的采訪,在海外介紹中華文化和中國哲學思想,并關(guān)心和指導中西文化在美國主流社會的交流和對話。2004年,李澤厚先生得知本報社長屠新時也在科羅拉多學院兼職教授中國書法課程,還將出版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的新書《墨韻易經(jīng)》,他特別打破了自己十多年來從不為他人寫序言的慣例,以《書法易經(jīng)》為題作序文,以表達對海外中華文化藝術(shù)傳播教學的支持和鼓勵。
在序文中李先生寫道:“今天致力于西方傳播中華文化,是一件非常艱難而孤獨的工作。我就從不敢以此自許。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屠君今日努力工作,又在美國大學教授中國書法與中國文化;我想在不久的將來,特別是更遠的將來,一定會得到越來越廣泛,越來越熱烈的反響和回報。”李教授的仙逝,讓我們倍感悲痛,我們將永遠懷念和敬仰尊敬的李澤厚教授。
李澤厚夫婦、劉再復夫婦和屠新時社長合影留念
從上世紀80年代起,李澤厚不斷拓展其學術(shù)論域,促引思想界前行。在當時的“美學熱”中,李澤厚的《美的歷程》風靡一時,被那一代青年人尊為“精神導師”。李澤厚的美學著作讓艱深的哲學與美學走進了大眾的日常生活。當時每間大學宿舍里都能找出一本《美的歷程》。易中天也曾回憶,認為“《美的歷程》是可以當作藝術(shù)品來看待的,讓我怦然心動”。今人或許很難想象,哲學與美學這種看起來過于“高大上”又顯得沉悶的領(lǐng)域,曾是那個年代的青年最為熱衷的話題。李澤厚的去世讓人感傷,卻也成為集體記憶被喚醒的契機。李澤厚先生的最大啟示,便是讓美學不再懸于空中,而是真正走入生活,將衣食住行都化作美學乃至哲學的一部分。
李澤厚夫婦、劉再復夫婦和科州朋友們一起歡笑合影留念
因此,許多人認為當年的美學熱,不僅僅是對美的迫切需求,也是對生活改善的迫切需求,而李澤厚的“吃飯哲學”恰恰成為答案。李澤厚本人也是其美學的堅定實踐者。即使在他面臨人生極其困難的時期,也仍然可以依靠稿費積蓄維持生活。李澤厚的作品在學界和市場上都通過了檢驗,這在中國知識分子中十分罕見。從年輕時代開始,他便習慣按自己意愿生活,“走自己的路”,特立獨行,堅定執(zhí)著。只為了爭取做學問的時間。即使在動蕩歲月中,他仍如自己所說的那樣,“爭取了最多的自由時間”。他堅持不開會、不演講、不上電視,習慣孤傲面對這個世界。有人曾說,“李澤厚一輩子都未通曉人情世故。能在一生中為自己爭取最安穩(wěn)的生活與最多的自由時間,李澤厚不是不通人情世故,而是真正做到了世事洞明”。
李澤厚先生、劉再復先生與屠新時社長一起合影留念
屠新時老師與李澤厚先生和劉再復先生的合影攝于2018年。李澤厚先生身后的書法為北大王岳川先生2010年所題。“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選自辛棄疾的詞,也是王國維先生《人間詞話》中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境界中的最高境界。這幅字是李澤厚先生點名要的詞句,王岳川先生訪美時,由屠新時老師引薦,了卻了他拜訪李澤厚先生的多年夙愿。這幅字至今還掛在李家!
感恩的心 感謝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