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情與港
曾經在網絡上有一個熱門的話題“如何與父母斷絕親子關系”?乍聽起來簡直震碎旁人的三觀,尊老愛幼孝敬父母是我國傳統美德,怎么當代還有如此忤逆不孝之人?
細細讀來不難發現,文中的主人公從小生活在父母的雙重家暴下,童年時期一有不順心就非打即罵,讀書時更是逼著他更改自己的高考志愿。
這些經歷讓他變得暴力、怯懦自卑、自負,他覺得自己的一生都被父母毀了……
我們常說一個有愛的家庭是孩子一生的港灣。在孩子很小時,父母是他唯一獲得愛和安慰的來源,不被正確養育、愛護的孩子長大后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才能獲得幸福或者根本沒有能力去獲得幸福。
一、 控制型家庭,要求孩子方方面面都必須按照既定的方案規劃。
曾有句話是這么說的,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父母之意不可違逆,也許正是我們的孩子在嬰兒時期完全過度依賴父母而生存,而讓父母忘記了孩子也終有長大成人,擁有自我意識思想的一天。
或許是我們一直自認為吃過的鹽比孩子吃過的米還多,總是習慣用自己的思維模式,經驗經歷來判斷預測孩子的未知。
掌控欲強的父母總是不斷地向孩子強調“這都是為了你好”,不管大小事都要孩子服從自己的安排,完全不會顧及孩子的需求和感受,有時候甚至會達到完全控制孩子的目的,而對孩子進行打擊,利用孩子恐懼,羞恥,內疚的心理。
就好比一個孩子小的時候被要求服從父母一切安排,否則就威脅,發怒動輒打罵,即使他成年了,控制欲強的父母也會對其自我意識的選擇或者不符合父母想法認知的事物其百般挑剔。
這樣的孩子長大后或是為了擺脫父母的掌控而變得叛逆無比,或是長期習慣了依賴服從,而完全沒有自我主見,自我控制能力難以適應社會的種種變化以及人情世故。孩子從小生活在父母高壓的控制環境下,精神疲憊且痛苦,喪失獨立自主的人生。
二、 從內心不尊重孩子的家庭,貶低或是斥責、肢體或是語言暴力
曾有句話是這么說的“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親,罵是愛”,但其實仔細想一想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尚且需要別人給予我們尊重和溫柔,更何況是天性敏感的孩子。
有些父母覺得自己養育了孩子,而孩子自然而然就是自己的附屬品,為了所謂的教育目的,完全不會顧及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的感受完全不重要,只有父母自己的感受,情緒最重要。
就好比“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是如何的優秀,而自己的孩子為什么這樣差,說到情緒激昂之時,甚至會口無遮攔,斥責或是體罰孩子。
從小生活在這種家庭環境下的孩子,可能會因為自尊心受損而發生極端性的自我毀滅行為,因為他(她)完全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更感覺不到被父母深愛,長大成人后亦或是由極度的自卑而彰顯出過度自負,敏感多疑,抗壓能力差。
可能因為別人的一個眼神,或者一句話就能刺痛到他內心深處不被父母尊重的傷口,從而可能變得歇斯底里,情緒大變。
所以對于總想要以打擊式教育來鞏固自己威信教育的父母來說,可能你下意識的一句諷刺,就是孩子一輩子的傷。即使傷口終有愈合的那天,但真實的痛覺也會伴隨孩子終生。
三、 父母擁有不良生活習慣的家庭
如果父母本有不良生活習慣,比如酗酒,爛賭,家暴等,他們的孩子從小就生活在極度惡劣的環境之下,耳濡目染下自然無法受到良好的言傳身教。
就拿家暴來說,本身在孩子很小時對于父母是完全依賴狀態,不論父母如何暴力對待自己,對于孩子來說,父母仍然是自己獲得愛和安全感的唯一來源,有時候即使被打可能也做不到遠離父母。
就在這種畸形虐待式環境中尋找愛,等到他們長大時,可能無需再忍受身體上的傷害,但自我厭惡的心理和情感上的缺失仍會繼續,也就是及時長大后能夠逃脫生存的環境,但心靈上的桎梏枷鎖卻要戴一輩子.
甚至如果父親是家暴者的話,兒子長大后也可能從受害者變成施暴者的身份,更嚴重的是性虐待下成長的孩子,不僅會影響到他一輩子的幸福,不堪回首的經歷更是在他成年后也無法釋懷,遺忘一輩子的傷痛。
也許這個世界上,最沒有門檻的職業就是父母了,也許這個世界上,最需要進行資格考試的職業也就是父母了。為人父母可以給孩子生命,卻給不了孩子生活。
愿我們的孩子都能有一個溫暖,和諧、有愛、自由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