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和你的下次相遇
“你是不是經常在深夜刪掉朋友圈”
在失眠的夜晚,我經常會翻起朋友圈。
想在夜深人靜時發泄一下自己的心情,卻又習慣在一切準備就緒之后,按下了刪除鍵。
怕太消極,會打擾到別人;
怕太深情,會被說是無病呻吟;
怕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被人誤會……
原本很自然表達情緒的一段話,卻在權衡利弊之后選擇了不發。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都變成了不動聲色的大人,不準偷偷的哭,也不準情緒化。
一。
成年人的世界,早把情緒戒了。
楊冪早期接受過一個采訪。
她說,她是一個對自己挺狠的人,而“被狠掉”的第一條,是情緒:
“我把情緒戒掉了。”
“就是和自己死磕,對自己下命令。
有一次,有件事讓我很生氣,我對自己說,給你二十四小時的時間,你必須把這件事壓下去。
這一天,什么都不做,讓自己過去。”
成年人的世界,談情緒太奢侈了。
連崩潰都是一種默不作聲的崩潰。
看起來很正常,會說笑、會打鬧、會社交,表面平靜,實際上心里的糟心事已經積累到一定程度了。
不會摔門砸東西,不會流眼淚或歇斯底里。
但可能某一秒突然就積累到極致了,也不說話,也不真的崩潰,也不太想活,也不敢去死。”
就像朋友圈一樣,我們發了刪,刪了發,一遍遍講究措辭,又一次次琢磨病句,最后經過包裝的心情,表達的已經不是我們。
二。
跟一個朋友聊到深處的時候,她說起自己情緒的宣泄口:
如果自己崩潰了想要發泄,就只會發到微博上的小號里。
好幾條臟話,好幾條負能量,就靜靜的放在微博中,沒人知道你是誰,你怎么了,這樣的感覺很好。
成年人的世界里,這件事情卻出乎意料地統一。
成年人的社交平臺,總是羅列了各種情緒,這種情緒就像被分過類的垃圾,每種“垃圾”都找尋屬于自己的“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