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中國幼兒教育周刊艾琳工作室 信息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2736 更新時間:2007-4-17 信息錄入:
admin ]
傳統的蒙學教育,有自己漫長的歷史、深刻的道理和獨特的經驗。當代中國的幼兒教育,雖歷經變革,但在早期閱讀問題上,仍處于拓荒式的探索中。許多人將早期閱讀與早期識字混為一談,這也使我們遲遲不敢落筆有關的文字。而今,我們要為早期閱讀正名。我們反對不正確的早期識字,但我們大力推廣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科學的早期閱讀。相比較而言,早期識字是將小學階段的讀寫任務提前至托兒所、幼兒園階段,這不僅加重了幼兒的負擔與壓力,還會導致幼兒產生厭學情緒;早期閱讀則不同,科學研究表明,嬰幼兒已經具備了閱讀的生理、心理機制。
我們認為,應該用一種更為科學的眼光看待兒童早期閱讀問題,既不能把早期閱讀等同于早期識字,也不能因噎廢食,惟恐涉嫌早期識字這一敏感話題索性讓孩子什么也不學,什么書也不讀。我們希望借此話題在中國的孩子中掀起一輪閱讀的革命,通過早期閱讀活動培養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讓他們在閱讀中獲取足夠的知識和力量,去應對競爭激烈的未來世界!
很多人不無憂慮地看到,在由電視、電子游戲和網絡所構筑的科技世界中,孩子與書本的距離愈來愈遠。近年來,在世界各國推行的教育改革中,幾乎都把推廣閱讀風氣,提升閱讀能力列為重點,希望傾舉國之力,塑造良好的閱讀環境。當代中國的兒童閱讀教育,卻仍處于拓荒式的零星探索中。在很多方面,中國兒童對世界的認知是空白或不完整的,因為我們給予他們認知的內容多不完整或多有空白。這種認知的片面性最為集中地表現在早期閱讀上。
是什么阻礙了兒童閱讀能力的發展
一項調查表明,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投資很多,該項支出已經占到家庭收入的30%,卻很少有家長能夠每天堅持陪孩子一起親子閱讀20分鐘。即使在北京這樣文化教育最為發達的城市,能夠經常和孩子一起讀書的家庭,比例也不足20%。調查顯示,很多中國家庭在環境的布置上不利于早期閱讀的開展,能夠有意識地為孩子準備書房、書櫥、書桌的家庭所占比例不到3%。由此可見,大多數家長還不能理解兒童閱讀活動的正確含義,對兒童早期閱讀活動缺乏科學的認識。一些家長簡單地將閱讀當做教會兒童識字的工具;還有一些家長把閱讀和識字看成是不同階段的事情,認為在學前階段開展閱讀對兒童來說太早,是上學以后的事情。
調查還表明,許多中國家長指導兒童讀書時,對孩子各年齡段閱讀能力的發展特點認識不夠,開展的方式針對性差,缺乏有效的過程控制,表現為家長過早地讓孩子接觸一些與年齡段不適應或孩子不感興趣的文字。如,四歲的時候就開始讀名著,或者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機械地背誦古詩,讀形形色色的“新三字經”等等……
我國的學前教育機構也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利因素,如班級規模太大、學生人數多、教師空間小、教學設施缺乏、教學中缺乏有效的教育支持服務;幼兒教師對如何指導幼兒進行有效的、科學的早期閱讀的方法知之甚少;再加上近年來社會上存在著重外語、輕本國語言的傾向,這些因素均制約了我國兒童早期閱讀活動的開展。
識讀并非早期閱讀的主要目的
國內一些著名的兒童教育家、心理學專家對我國兒童日漸削弱的閱讀能力表示擔憂。他們潛心研究各種兒童識字法或兒童早期閱讀法。近年來,二十多種兒童識字教學法涌現出來,“幼兒聽讀游戲識字”、“幼兒聯想識字教學”、“三步閱讀識字法”、“康氏幼兒快速識讀法”、“幼兒園揉和識字教學”等。
閱讀以文字為基礎,因此一說起早期閱讀,人們往往自然而然地把閱讀與識字聯系在一起,把早期閱讀當做提前開始的對嬰幼兒進行的識字教育。
單純對兒童進行識字教育,非但不能提升兒童的閱讀能力,反而會扼殺兒童的閱讀興趣和熱情。首先,單純的讀寫教學片面強調成人通過預定的程序有系統地將各種基本的讀寫知識和技巧逐步、漸進地教給兒童,并讓兒童重復練習這些技巧。其次,識字教育所運用的材料大多是單個的漢字,或一些形近字、形似字累積而成的順口溜。這種語言材料脫離了兒童的生活經驗,容易被孩子看做不真實的、和自己生活不相關的語言,很難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第三,很多識字教學在實際的教學中視單字為學習讀寫的主要單位,直接教讀寫技巧。這種技巧取向的教學法錯置了幼兒語言學習的焦點,忽視了意義的溝通,這使得語言教育成為教認字、寫字或進行機械式的人工化、編序化的讀寫技巧訓練。第四,很多識字教學的課程由于教學目標本身的限制,使得識字教學很難和幼兒園各大領域的活動相互融合,其整合性、開放性、兼容性較差。從最終效果上講,很多識字教學追求的是識字量的大小。而漢字作為交流的工具,作為閱讀工具的作用,孩子們通過識字教學卻遠遠沒有體驗到。
北京師范大學伍新春教授指出,雖然早期閱讀包括一切與書面語言學習有關的內容,但識字只是學習書面語言的一種內容和方式,識字并不能作為閱讀的惟一目的。大批地、正規地組織嬰幼兒識字是不足取的,大量的、系統的識字不是學前兒童早期閱讀的內容。早期閱讀主要是培養學前兒童的閱讀習慣,提高嬰幼兒看圖說話的能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1982年就向全世界發出“走向閱讀社會”的召喚,要求社會成員人人讀書,圖書成為生活的必需品,讀書成為每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在80年代,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就已把兒童智能發展的重點轉移到閱讀能力的培養上來。
綜合而言,從小培養兒童的早期閱讀習慣能夠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和閱讀興趣;是提高孩子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是開啟孩子智慧的鑰匙,將有利于兒童全面、健康地發展。
到底什么樣的閱讀方法適合學前兒童?我們該采用什么樣的閱讀方法來培養學前兒童對閱讀的興趣,培養其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技巧,為他們今后的成長打基礎呢?
快樂閱讀從分享開始
世界上越來越多的教育人士認識到,親子共讀是加強早期閱讀教育的良好方式。美國利諾斯大學的研究員欽利斯·布朗用了20多年時間,對205名入學前已經學會閱讀的孩子,進行了針對性的研究。結果發現,這些孩子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的父母很早就開始給他們讀書,并使他們養成了熱愛閱讀的良好習慣。可見,家長和孩子一起讀書,對孩子的影響極大。家長與孩子共同讀書時要幫助孩子感知書上文字與口頭語言的對應關系,并進行認讀文字的初步嘗試。如,學會一首兒歌可以讓孩子邊說兒歌邊指認書中的文字,增強孩子對文字的敏感性。
在這里,我們著重向讀者推薦一種兒童早期閱讀的方法——分享閱讀法。科學研究表明,人類80%的知識信息靠閱讀來獲取。閱讀能力應該從小培養,幾乎所有的學習障礙都是在13歲之前形成的。這一研究發現揭示了早期閱讀的重要作用。教育學家們稱早期閱讀為“終身學習的基礎、基礎教育的靈魂”,并給予高度的重視和關注。怎樣充分利用孩子們已有的口語經驗,幫助他們從被動地聽別人講故事,逐步過渡到自己主動讀故事,最終學會獨立閱讀呢?
眾多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對此進行了大量研究。美國教育學家Holdaway等人在對閱讀過程進行了系統分析,充分考察影響讀寫能力獲得的有關因素后得出結論:兒童的閱讀學習過程,就是基于已有的口語經驗,建立字形與語音之間聯系的過程,通過語音的中介作用得到語義。只要方法得當,成年人與兒童間的社會性相互作用,能夠極大地幫助兒童獲得閱讀理解所必需的解碼技能,擴大書面詞匯量,提高閱讀理解能力,促進兒童的閱讀學習。在上述理論研究的基礎上,他們提出了一種針對3至7歲兒童簡便易行的教育方法,即分享閱讀法。
分享閱讀,主要指在輕松、愉快的親密氣氛中,成年人和兒童并非以學習為目的,共同閱讀一本書的類似游戲的活動。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分享閱讀作為早期閱讀最有效、最主流的方法迅速在美國、英國、新西蘭等地的家庭和學校中普及開來。90年代初,以北京師范大學認知實驗室主任舒華教授、北師大心理學院副院長伍新春教授為代表的一大批國內教育學者、心理學者,結合國際經驗和漢語閱讀的實際,致力于“分享閱讀”的本土化轉化、完善和補充工作,在國內數百所幼兒園開展了大量的實證研究。家長們反映,孩子把分享閱讀的圖書帶回家以后,往往會主動追著家長,要求給他們朗讀今天剛剛學會的小故事。這種情況對于許多孩子來說,是前所未有的。
對父母和教師而言,分享式的閱讀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孩子,積極地參與到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去,并正確地發揮激勵和引導的作用。學校和家庭中形成樂讀、善讀的良好氛圍對整個社會的影響也將是有益而深遠的。一個積極提倡閱讀、重視閱讀的社會大環境,將使孩子們獲得更多的自信,更有能力應對學習型社會的各種挑戰。相信隨著更多的人了解分享閱讀、實踐分享閱讀,無數的中國家長、教師和兒童必將從中獲益匪淺。
在親情中享受閱讀的樂趣
在親情中享受閱讀的樂趣是分享閱讀的精髓。分享閱讀過程,是一個讓孩子感受愛、享受愛的過程。讓孩子在享受到父母愛的同時,享受到閱讀的樂趣,而且這種享受是由父母和孩子通過一起閱讀共同創造的。當孩子希望父母親接近他,關注他,給他講故事的時候,就會主動要求進行分享閱讀。這樣,發動分享閱讀活動的不是父母的一廂情愿,而是孩子的主觀愿望。在這種閱讀活動中,孩子帶著聽有趣故事的平常心態和家長一起閱讀,父母的目的也不是為了讓孩子學習知識,不伴隨有評判活動,因此,孩子的感覺會輕松愉快。依偎在父母的懷抱里,傾聽著父母溫柔的話語,孩子就像小時候在搖籃里聽媽媽哼優美的搖籃曲一樣,把視覺、聽覺、觸覺的信息都由大腦詮釋為慈愛、安全、愜意、溫情和父母深切的愛。同時,為人父母者也能感受到孩子對自己深深的依戀,兩人之間彌漫著親情的親密氣氛。在親情中分享閱讀的快樂可為孩子日后的學習奠定心理健康的基礎。
接觸過分享閱讀的人都能深切地體會到:孩子在分享閱讀過程中,感受到的是愛,而不是被逼迫、被評價的厭倦和壓力。兒童仿佛是在和父母一起做游戲,但在游戲過程中,他們不知不覺地學會了閱讀,喜歡上了閱讀,還學會或熟悉了許多生字。表面看起來,孩子只是進行了閱讀,但通過分享閱讀,他們還發展了思維能力、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雖然他們好像只是學會了朗讀幾個小故事,但這種小小年紀就順利地掌握了閱讀的成功感覺,會對他們自我悅納心理和自信心的健康發展帶來巨大好處。兒童在分享閱讀中養成的閱讀習慣,將會使他們受益終生。
不以識字為目的的閱讀
一些人對早期閱讀持有偏見的其中一個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將早期識字看成是早期閱讀的主要目的,由此,他們不提倡甚至反對幼兒早期閱讀活動。與此同時,我們發現了這樣一種并不單純以識字為目的的早期閱讀的方法——分享閱讀法。近日,我們采訪了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分享閱讀法的研究者伍新春教授。伍新春教授強調,在分享閱讀過程中實現的識字教學,是閱讀活動的一種副產品,不是分享閱讀活動本身的主要目的。兒童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學習,絲毫不會覺得枯燥和乏味。分享閱讀時,家長和孩子共用一本書,成年人在為兒童逐字朗讀的時候,邊讀邊用手指,以引導兒童注意到每一個字的字形,同時讀出每一個字的發音。這樣,兒童可以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學著把自己聽到的字音和看到的字形一一對應起來,從而意識到每一個字形都負載著一個精確的發音,字形和字音之間存在著匹配關系。經過多次重復以后,兒童可以逐漸達到對“字形-字音-字義”的三項掌握。此外,在上述過程中,兒童借助自己已有的“字音-字義”的聯系,可以發現那些他們看不懂的文字都是有一定意義的,從而對文字產生更大的興趣。
這是一種和閱讀活動密切聯系的識字活動,兒童在閱讀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學習了生字,這是一種比單純的識字教學更有價值的教學手段,對兒童的發展更有意義。
培養閱讀好習慣
有資料表明,我國小學低年級的孩子出現閱讀障礙的人數逐漸增多。美國近日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稱,長時間看電視或玩電腦對提高兒童閱讀能力有嚴重影響。報告指出,臥室中有電視機的兒童以及在家中長時間看電視的兒童,很少有時間閱讀書本,更少有時間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和培養自己的閱讀習慣,在閱讀上也就會遇到更多的困難。而幼年起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對其一生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早期閱讀重要的不是讓孩子在閱讀中學習,而是讓孩子從中體驗到閱讀的樂趣、掌握閱讀的技能、養成閱讀的習慣,這也正是分享閱讀的出發點。分享閱讀不以識字為主要目的,為的是讓孩子能夠把閱讀活動和一切愉快的情緒體驗聯系起來,讓孩子喜歡閱讀。伍新春教授指出,分享閱讀不是一種教學活動,每一次分享閱讀并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以及預定的效果標準,具有很大的靈活性。當孩子興致高、渴望閱讀的時候,父母可以多讀,孩子可以多學;當孩子對某個故事已經不感興趣的時候,父母可以讓他另行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故事;當孩子倦怠的時候,父母也沒有必要強行要求他努力振作起來,繼續閱讀。讓年幼的孩子進行閱讀活動本身,就已經達到了分享閱讀的目的。因此,父母不需要使用額外的附加手段來檢測閱讀的效果,這樣,可以避免他人評判對兒童造成的心理壓力,以及對兒童閱讀積極性的損傷。
分享閱讀過程中,父母并不是一味地自己朗讀或讓孩子朗讀,而是根據故事的難度和孩子的現有水平,適時調整,及時鼓勵,保持孩子對閱讀的高度興趣。孩子閱讀時,由于父母在場,隨時可能打斷閱讀,就自己不理解的情節或概念提出問題。而成年人結合兒童的日常經驗給予的及時解答,是對兒童提問行為的一種積極反饋,可以促進孩子更深入地進行思考,提出更多、更有價值的問題。在正式閱讀之前、之后以及閱讀過程中,成年人和兒童隨時都可能就故事所涉及的概念和內容進行這種非正式的討論。對兒童而言,這也是一次和成人進行成功交流的有益的社會實踐。這不僅可以促進兒童對相關概念的理解,增長知識,還有助于讓孩子學會傾聽和理解別人的語言和觀點,嘗試組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疑問和立場,提高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
總而言之,分享閱讀是一種不以教育為明顯目的,卻能夠給兒童的發展帶來長期、巨大影響的理想的早期教育手段。
閱讀是各種學習的基石。在我們所做的事情中,最能解放我們心靈的,莫過于學習閱讀。自古以來有著讀書傳統的中國,時至今日,卻仍有一些人對兒童閱讀存在盲點和誤區;我國兒童的閱讀能力、閱讀量與世界發達國家兒童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我國多數家庭還沒有形成利于讀書的環境和習慣;優秀兒童讀物缺乏;缺乏對兒童閱讀活動的指導。
身處知識經濟時代,面對全球化浪潮,我們呼吁:不論是城市還是農村,不論是富裕還是貧窮,不要讓一個孩子在閱讀能力方面落后!我們迫切地希望從中國的每一個角落都能傳來孩子們的朗朗讀書聲。讓孩子們在閱讀中體會漢語言的美,體會學習的樂趣,以從閱讀中獲得的知識和信心激情飽滿地去應對競爭激烈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