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動圖片看全部課件
大家好,我是炫跑團的指導教師姜洪雷,大家可以稱呼我為洪哥。
除了炫跑團,學校里還有3個社團與我有關,一個是無償獻血志愿服務隊,2018年創立,我是指導老師。還有一個是960遠足社,應該是2017年前后創立,創立之初我是指導老師。環保協會,一直是我們《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課程的合作伙伴。
今天,主要以炫跑團為例,跟大家一起談談社團文化建設,首先請看視頻。
剛才這個三分多鐘的視頻,題目叫“生命影響生命”,請大家跟我一起,了解一下炫跑團“生命影響生命”的故事。
今天的匯報分四個方面。
第一部分 跑團介紹
首先介紹一下跑團。炫跑團成立于2016年5月,它存在的價值就是影響帶動同學們走出宿舍,走下網絡,走向操場,去跑起來。用到的原理就是視頻中展示的“馬群效應”。
跑團的宗旨:“勇毅篤行,成己達人”
目標:“認真奔跑,不懈奮斗”
努力的方向:“推廣健跑活動,提升健康意識,培養健身習慣”。
下面我們追隨跑團的歷程去了解跑團文化。
第二部分 跑團歷程
我從2016年1月開始跑步,因跑步受益,身體更好,精神更佳,我的座右銘“躬身篤行,成己達人”,一定要帶著學生們跑起來。
最初是通過環保通選課,帶著學生跑,沒錯,看起來一門不相關的課,跑步成了加分項。組織了幾次跑步活動,有一批學生跟上來了,同年5月,濟南市超級馬拉松接力賽,我跑半馬,8位同學跑50公里接力,回來后,那種感覺根本收不住,自發成立了“炫青春跑團”,我也再然而然地成為了指導教師。
后來,隨著教師“健跑團”的成立,“炫青春跑團”自然也更名為“炫跑團”。
“健跑團”與“炫跑團”合力奔跑,帶動了工大的奔跑腳步。
同學們真實的身體與跑步狀況的趨勢,可以概括為這六個字(跑步慢懶水 身體弱虛廢),如何制造馬群效應,把同學們帶起來,是個大課題。
我們做了很多的工作,也漸漸找到了這里面的底層邏輯:
這就是福格行為模型:B=MAP,我把它與我們的文化進行了融合,變成了這幾個詞。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更要授人以欲,還要授人以與。
要讓跑步發生,得有動機M,有能力A,還得有足夠的提示P,制造馬群效應。
跑團努力在從各個維度給小伙伴們提供支持。
下面,這三個字母和幾個詞將貫穿我的匯報內容。
第三部分 跑團活動
可以粗分為校內和校外兩種。
校內,分為個人跑、日常約跑和各類活動。
日常約跑,有時跑團單獨組織,有時結合學校的主題活動開展,比如現在學校每周都有約跑,由各學部輪流主辦,炫跑團參與組織工作。跑團的同學也自發成立了一些小分隊,定期組織拉練交流活動。
此外,開展的各類跑步活動,主要與節慶日紀念日結合,這里介紹兩個經典的活動。
跨年24小時接力馬拉松,從31號跑到1號,在操場舉行,已組織5屆,最多500多人參加。同時會有文藝表演,美食,工大啤酒,節日蛋糕,獎狀和獎牌,滿滿的儀式感,已經成為工大迎新年的儀式。(去年第六屆被迫改為線上進行。)
2018年70周年校慶馬拉松,老師、校友、同學一起參加。主賽場的70公里接力,到各個班級的70圈接力,一起跑出了師生校友對學校濃濃的感情。
校外的跑步,一是參加各類馬拉松賽事。不一一列舉了(2018泰山馬拉松第一次外地比賽,2019年4月徐州馬拉松,2020年,“山泉湖河城系列賽”之園博園半馬2021年東營馬拉松),二是組織參加就近的一些比賽,爭取一些免費名額,2018年奧跑中國(濟南站是中國田協金牌賽事),200多人免費參賽,100多名志愿者。(2023年,園博園半馬和濟西濕地兩場跑步活動,150人免費參加。)
第四部分 跑團文化
跑著跑著,就跑出了工大健跑文化品牌。
李云龍曾經講過這樣一段話:
“勇毅篤行,成己達人”,就是炫跑團的靈魂,也是工大健跑文化的靈魂。
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堅持思想引領。(M)
跑團定期組織學習,去年5月組織了“青春賽道奮力奔跑”半程馬拉松。二十大召開后,也及時組織了專題學習。
二、建好管理團隊。(P+M)
團長就是領頭的那匹馬,管理團隊就是領頭的馬群,他們必須是嚴肅的跑者,還要是各有所長的達人,密切配合團結協作,跑團才能生機勃勃,充滿希望。歷任團長不僅僅是跑得好,學習也好,很多都去了名校讀研。(第3任團長王孝濤,全馬成績310,現在是工大三年級研究生;第4任團長王燁,全馬成績312,現就讀哈工程;第5任團長郝星海,現就讀中國海洋大學,第6任團長楊樹涵,已經是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第7任團長陳志翔,大三開啟了創業,第8任團長邢立濤,大二學生,即將發展預備黨員。)
三、開設健跑學堂。(A)
解決能力A的問題。有跑步講座,僅去年下半年就講了4次,3000多人次參加。并將零散的跑步講座整合成《從零開始學跑步》課程,跑進了工大課堂,本學期有360人選課。有經驗的學生也參與到教學和指導訓練,進一步培養了學生骨干。
四、做好結合文章。
通過無數個“跑步+”,打造跑步文化品牌
1.跑步+節慶日,融入紀念元素(M+P)
元旦、國慶節、青年節等,另外還有迎新、畢業、校慶等慶典日,我們一般都會組織活動,這些活動,100公里接力馬拉松,超長距離,超長時間,超多的人參加。這次活動,由校友企業贊助,師生校友學生一起參與,上了山東衛視新聞聯播。
2.跑步+校友(企業),匯聚各方資源(A+P)
通過活動將校友感情和他們的企業文化植入校園,實現雙贏,他們會帶著服裝、資金、產品而來,為跑團發展提供物質支持,也將校友的心與學校緊緊連接在一起。
3.跑步+志愿服務,提升學校影響力(M+P)
炫跑團主動對接各項賽事,提供志愿服務,奧跑中國、濟南越野收官之戰,濟南超級越野賽,山泉湖河城系列賽都有參與,同學們開拓了眼界,增強了能力,也培養了崇德向善的思想品格,也為學校贏得了良好的口碑。
4.跑步+公益,貢獻工大力量(P)
成立“齊魯熱血跑團”,推動無償獻血活動進校園,帶動同學們去獻血屋,學校被評為全國無償獻血促進獎,近三年來,一百多人次獲得國家奉獻獎、促進獎個人獎、終身榮譽獎、志愿服務獎,其中很多是跑團的骨干,王孝濤同學已經獻血50余次,于孟豪20多次。今年4月2日,跑團籌集7000余元,到星神學校,認領星星愛心田,組織陪伴自閉癥孩子跑步,溫柔滿天繁星。
5.跑步+第二課堂,助力跑團成長(M)
去年學校推出二課成績單,同學們必修必選,炫跑團將跑步活動對接到第二課堂,吸引了更多的學生參與,也吸收了更多的會員。同時也為同學們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很多的加分項。
五、建好文化載體。
目前跑團建有公眾號(工大真跑者,洪哥雷語),以及同學個人公眾號(塵星的小理想,不服輸的小翔)、抖音號等,加上學校官方媒體經常助陣,組成了工大健跑文化宣傳矩陣。
跑團特別注重將活動轉化為文化成果,高校百英里就是個典型的例子,跑團團長主動發現這個活動,很快組織起來。
這是一個有競速性質的活動,要跟別的高校比,一下子激發出了同學們的榮譽感,更多的人加入進來,更多的人積極訓練,跑步速度有了飛速的提升。
后來順利突圍資格賽,舉行分站賽,爭取總決賽,同學們參與感滿滿,很多話要說,我們先是通過一個問卷收集同學們的反饋,發現還是裝不下,又在此基礎上開展了征文比賽,讓同學們講自己的跑步故事,匯編成了《高校百英里文集》,就是大家手上的這一本。
在這里面,能看到同學們因跑步而發生的積極改變,而這些文集等作品,就是跑團文化建設的顯性成果。
我們注意到,同學們的改變,不單單在身體層面,更重要的是精神層面,也不單單是自己改變,而且是一群人在改變,在帶動更多的人改變,形成了馬群效應。
正如那個短片的最后一頁呈現的文字:
但我們再回到這個視頻,與現實的情況對比,會發現很嚴重的問題。視頻中是一群馬帶動一匹馬。現實的情況是泥潭里一大群馬,而岸上只有一小群馬,這一小群馬,努力奔跑,會喚醒其中的一些馬,大部分還是沒有被帶動起來。
所以,炫跑團的“成己達人”,“成己”容易,“達人”很難。我們創造的跑步文化是在跟整個“向懶向散”大環境抗衡,大環境不好,極有可能把奔跑的馬也拉下泥潭。所以,炫跑團的成長,必須獲爭取各方大力支持。
一是官方多支持,多給資源,多給肯定,多給榮譽,讓同學們感覺到,跑得好不僅僅是對自己有價值,對學校也是有價值的,能得到學校肯定和鼓勵。
二是社會層面多支持,跑步活動需要花錢,炫跑團一年要消耗好幾萬元,必須向外找資源。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跑步文化的存續發展,最最關鍵的,是學校和各方合力營造健康向上的成長環境,唯有如此,這一束光,才不會被黑暗吞沒,炫跑團也一定會努力點燃更多的光,照亮我們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