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畫面形象生動,讓人過目不忘,一部醫學題材電影再加上專業的解讀,對于公民健康教育甚至可以起到“不是專家勝似專家”的作用。今天,我們邀請海軍軍醫大學教授萬輝和上海健康醫學院圖書館館長彭駿,帶大家一起分享韓國電影《流感》帶給我們的健康教育啟示。
是什么
認識病原體
面對一次新疫情,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可能是:是什么引發了這場大疫?也就是病原體的問題。韓國電影《流感》為我們描述的是一種變異后的H5N1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H5N1病毒,禽流感病毒的某個亞型,屬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以感染人類,感染者病情重,病死率高,但目前尚無人傳人的確切證據。影片為了突出藝術效果,將變異后的H5N1病毒打造成傳染性更強的超級大boss,發病率更高,致死性更強,人群感染也更慘烈。
影片為我們詳細描述了H5N1病毒感染后的臨床表現:患者流感樣癥狀起病,高熱、咳嗽、呼吸困難、全身不適,部分患者可出現精神神經癥狀,如躁狂、譫妄等,重癥患者病情發展迅速,可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肺出血、敗血癥、休克等嚴重并發癥。
其中,各行各業、各個年齡段的人群不斷出現嚴重并發癥的特寫鏡頭,畫面讓人觸目驚心。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幕婚禮現場,新娘宣誓的中途突然劇烈咳嗽、大量咯血,隨即暈厥在丈夫懷中,雪白的婚紗沾滿了鮮血,生命在最絢爛的時候猝然消逝,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留下了不盡的遺憾。
新娘大咯血后休克
為什么
了解病毒傳播途徑
作為一個普通人,當看見身邊親人一個個倒下,內心除了恐慌,恐怕問得最多的還是:他們為什么會被感染?也就是傳播途徑的問題。病毒的傳播途徑通常包括呼吸道傳播、消化道傳播、接觸傳播、蟲媒傳播、血液體液傳播、醫源性感染和母嬰垂直傳播等。
事實上,H5N1禽流感雖然可以通過呼吸道傳播,但是需有密切接觸家禽的分泌物或排泄物史,目前尚無人傳人的確切依據。然而,影片將病原體處理為變異后的H5N1病毒,增加了呼吸道飛沫傳播途徑,從藝術加工的角度來說,我們不必拘泥于流感病毒的受體特異性問題,權當了解經過飛沫呼吸道傳播這種方式,對于公民健康教育而言也是有益。
飛沫傳播是指感染者通過咳嗽、打噴嚏或談話等方式排出攜帶病毒的分泌物和飛沫,易感人群吸入后產生感染的傳播方式。日常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和飛沫接觸。一次噴嚏,會噴出10000 個飛沫,最遠可傳8米,一次咳嗽,咳出1000~2000個飛沫,最遠可傳6米,即使是平靜地說話,每分鐘也會產生大約500個飛沫。那些100 微米以上的大飛沫因為自重原因,會在10 秒內落地,而小的干燥的飛沫核,則會由上皮細胞蛋白質包裹著病毒一直漂蕩在空氣中。
以上關于飛沫的知識,僅憑語言和文字,很難讓我們真正去了解和認識,而電影《流感》就借助高速攝影、飛沫顯影以及慢速播放,為我們生動地呈現了飛沫傳播的動畫效果。
對于這些細小的微米級顆粒,盡管我們的肉眼無法識別,但是攝像機卻能將其標記成一個個光點,讓觀眾只看一眼就會立即被驚到:原來我們每咳嗽一聲或者每打一個噴嚏,能釋放出這么多飛沫,倘若攜帶病毒的話那會傳染多少人?在電影《流感》中,最令人觸目驚心的鏡頭是第一個感染者,他因咳嗽去藥店買藥,短短幾分鐘內傳染了身邊的藥師、學生、孩子、母親和老人等10余人,很快感染人數呈指數級上升,最終受累人群達到數萬人,整個盆塘地區呈現出喪尸一般的末日氣氛。
這就是電影的魅力,此時一個無聲勝有聲的鏡頭,勝過了任何說教,對于公民的健康教育而言,是一堂非常生動的醫學科普課程。
一次咳嗽噴出的飛沫
怎么辦
科學有效應對疫情
身處疫情當中,普通人能做的不外乎就是做好防護、注意隔離以及對癥支持治療。
做好防護,最重要的就是戴好口罩。電影《流感》展示了多種口罩類型,從普通民眾的棉布口罩到醫護人員的防護口罩,種類繁多,應有盡有。
第一例患者發病入院時,醫護人員戴的還是普通醫用外科口罩。這種口罩由三層無紡布組成,可過濾超過80%的飛沫核,適合于醫療環境中使用。隨后,隨著患者病情逐漸加重,女主角發現其癥狀體征與豬流感(甲流)類似,醫務人員很快換上了N95醫用防護口罩。這類口罩能夠阻擋至少95%0.3微米級別的微粒,具有較好防護功能。
影片有一個bug,就是部分醫務人員的N95口罩有呼吸閥。呼氣閥的設計很精巧,吸氣時關緊,呼氣時打開,如果要維護一個無菌環境,使用有呼氣閥 的N95明顯是不合適的,因為佩戴者如果被感染的話極有可能呼出病原體傳染其他人。
接下來,隨著劇情的進一步發展,醫務人員除了帽子、口罩,又戴上了護目鏡。
這里要澄清一個誤區。女主角佩戴的所謂“呼吸器”,其實就是一個霧化面罩,并不具備任何防疫功能。因為電影需要讓觀眾看到演員的表情,必須使用透明的“口罩”,所以只能采用一個霧化面罩作為道具,這種面罩由于下端和空氣連通,未經過任何過濾裝置,因此沒有任何防毒作用。
不起過濾防毒作用的“呼吸器”
再接下來,經過媒體的新聞報道,普通民眾也陸續戴上了口罩。不過這時由于資源有限,民眾可選擇的種類就不多了,比如女主角的女兒就只能戴上棉布口罩,這類口罩纖維孔徑較大,只能阻擋80%煙塵粉末等10微米以上的大顆粒,對于1微米以下的飛沫核捕獲率低于20%,防護功能實在有限。
注意隔離,除了自我隔離,必要的時候也會采取區域性隔離。對于疑似和確診患者進行隔離治療,越早隔離,就能越早防止病情惡化和疾病擴散。隔離的本質是切斷傳播途徑。雖然隔離的方法看起來不近人情,卻是自古以來控制傳染病擴散的有效措施。
影片為我們展示了隔離盆塘地區后的眾生百態,國與國之間、軍隊與平民之間、醫學家與政治家之間,上演了各種斗爭和人性的考驗。
對癥支持。簡單說就是沒有抗病毒的特效藥,主要是對癥處理,比如當出現臟器功能損害或休克時,給予相應的支持治療。
對于重癥患者,除了加強營養、血氧監測和呼吸支持外,還需防止繼發細菌感染和其他并發癥產生。如果病程在2周以內,及時給予患者恢復期血漿,有可能提高救治的成功率。因此,影片最后設計了一個非常冒險的樂觀結尾:主角為女兒注射了未經檢測的幸存者血漿,小女孩最后不僅存活了下來,而且作為希望的種子,成功化解了這場危機。
客觀來說,這個結尾有點兒理想主義。采集治愈患者恢復期血漿用于重癥患者的治療方法自有一套嚴格的要求,包括檢測、滅活、封裝、無菌試驗等一系列安全性檢測和病毒滅活工藝。根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報道,從采集血漿、檢測合格到用于臨床治療,中間至少需要7天時間。
注射未經檢測的幸存者血漿
電影《流感》拍攝于2013年,其中既有事實的影子,也有虛構的內容,有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研究,也有些情節還不夠專業嚴謹。我們和大家一起分析這部影片的初衷,是想從醫學的角度引導大家在觀影過程中學習一些科普知識,避免我們在同樣的地方跌倒第二次。同時我們也倡導利用電影等越來越鮮活多樣的方式開展科普教育,使群眾的健康素養快速得到明顯提高。
傳染病的發生發展,其本質是人和大自然的賽跑。人類每發現一種治療傳染病的辦法,就會催生一種新的病原體變異。傳染病不會徹底消失,它只會隔一段時間在我們的生活中波動性出現。
因此,經歷了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我們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健康教育,同時,也應該加強傳染病、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的研究和投入。要知道,傳染病防治就像修筑堤壩,只有不間斷加固加高,才能迎接不定期的山洪暴發的考驗。這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情,需要引起全社會的普遍關注。
萬輝:海軍軍醫大學教授
彭駿:上海健康醫學院圖書館館長
來源:健康報文化頻道
編輯:張丹
審核:陳會揚 曹政 閆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