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源說情感
俗話說,狗不嫌家貧,兒不嫌母丑。
在我的認識中,這里的“母丑”涵蓋很多方面。
這其中就包括長相、性格、慈惡程度等等。
無論父母有多明顯的缺陷,作為子女,也要遵循最基本的孝道。
但是,當“母丑”成為客觀事實,無疑會給子女造成很多困擾。
因此,父母是一個家庭的風水。
父母明智,家則興旺;父母愚鈍,家則衰亡。
01.
很多年來,林先生心里一直有塊心病。
六十多歲的他,原本可以像其他同齡人一樣,過上兒孫滿堂、幸福美滿的晚年生活。
可現(xiàn)實是,因為他的妻兒之間有著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導致這個三口之家分崩離析。
據(jù)他所說,兒子一直在外地打工,差不多七年時間沒有回來過。
剛開始的時候,他的妻子李女士去找過兒子小李,卻遭到后者的冷眼無視:
“你是誰?我認識你嗎?”
小李的冷漠態(tài)度,讓李女士心如刀絞。
相比之下,林先生與小李之間的關系還算合得來。
發(fā)信息給小李,他也回;打電話給小李,他也接。
可唯獨一點,小李因為李女士的緣故,就是不肯回家。
無論林先生如何苦口婆心地勸他,小李就認定一點:
“只要她在家一天,我就永遠不會回來。”
小李的這種做法,無疑是在給林先生施加難以承受的壓力。
他側面表達的意思就是,要么選妻子,要么選兒子,兩者之間只能二選一。
眼看妻兒的關系已到劍拔弩張的地步,可林先生對此也無可奈何。
備受煎熬的他,曾多次有過輕生的念頭。
可心里一絲絲的團圓念想,又多次將林先生從尋死的邊緣拉了回來。
就這樣,老兩口和兒子長時間保持這種狀態(tài),彼此僵持著。
02.
每到過年的時候,都是林先生和李女士最難受的時候。
別人家的子女,每到這個關口都會回來與家人團聚。
可自己家里,每年都是兩個老人獨守空巢。
這種心理落差,常常折磨得兩位老人痛苦不堪。
更難受的是,自己兒子常年在外不回家,鄰居們也愛在背后說閑話。
這無疑又加重了兩位老人的心理負擔。
有一年,林先生因過度思念兒子,連續(xù)幾天以淚洗面。
李女士見到后于心不忍,決定和丈夫主動去找兒子過年。
為此,他們大包小包地帶了很多年貨,踏上與兒子團聚的“征途”。
出門的時候,鄰居好奇地問他們要去哪里。
老兩口臉上帶著高興的神情,騙他們說兒子叫著去外地過年。
其實,兩位老人心里是真的高興。
就好像,雖然這不是兒子的意愿,但只要我們主動,一切矛盾都會煙消云散。
在林先生看來,兒子和妻子之間固然是矛盾重重,可好在他和自己的關系并未割裂。
就算他們母子有著深仇大恨,他堅信看在他的面子上彼此都會各退一步。
更何況,眼看著就要過年了。
在這個特殊的時間里,兒子心里縱使有萬般不肯,也會慢慢釋然。
可現(xiàn)實往往不盡人意,兒子的狠心程度,超出了兩位老人的想象。
03.
為了與兒子團聚,兩位步履蹣跚的老人,不遠萬里、不辭辛勞地到達目的地。
他們挑著備好的年貨,找到了兒子小李工作的單位。
單位的主任有副熱心腸,知道他們是小李的家人后,便主動接待這老兩口。
又是端茶、又是嘮嗑,之前還主動幫他們挑東西。
見到主任如此熱情,兩位老人的心里莫名地泛起一陣酸楚。
自己的親兒子,有時還不如一個外人。
暫時安頓好后,兩位老人試著聯(lián)系兒子,可對方多次拒接電話。
無奈之下,主任只能幫著聯(lián)系,可得到的回答是:“我不見,叫他們回去吧。”
主任不死心,義正嚴詞地訓斥他。
可小李就像不怕開水燙得“死豬”,態(tài)度始終如一。
為此,小李還專門躲起來,不讓父母找到自己。
既來之,則安之,雖然兒子態(tài)度冷漠,兩位老人也不想就此放棄。
正好,單位的一位師傅要回家過年,又見老人可憐,便將自己的宿舍讓給他們住下。
這一住,就住到來年的正月初,在此期間,小李從未出現(xiàn)在兩位老人的眼前。
兒子如此狠心,讓兩位老人心如死灰。
李女士暗恨,自己生這個兒子究竟有什么用,好不容易養(yǎng)大,卻落得個不認的下場。
引人憤慨的同時,也不禁讓人感到好奇。
他們母子間究竟有什么“深仇大恨”,才導致原本親昵的關系變得如此劍拔弩張?
04.
細究之下才發(fā)現(xiàn),小李對李女士的冷漠并不是無緣無故。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李女士的脾氣過于暴躁,導致母子關系出現(xiàn)隔閡。
為了將自己的冷漠合理化,小李倒出了很多讓他難以忍受的往事。
第一,他覺得母親對爺爺奶奶并不好,搞得婆媳關系持續(xù)惡化;
第二,母親曾經(jīng)公然與領導對罵,導致丟了工作,被迫下崗;
第三,母親處理不好鄰里關系,時常和鄰居為了一點小事吵架甚至大打出手。
最讓小李難以忍受的是,母親曾經(jīng)為了幾毛錢,攪亂了家里的平靜生活。
有一次,一個小混混用過李女士店里的公用電話后不給錢。
林先生為了不得罪人,就告知對方不用付,哪知李女士依舊不依不撓,還出言不遜。
這種做法激怒了小混混,導致雙方發(fā)生肢體沖突。
最終,林先生被混混打傷,住進了醫(yī)院。
總而言之,小李認為母親的壞脾氣,給自己乃至家庭造成了不小的困擾。
對于這點,就連林先生也選擇站在兒子這邊,認同他的說法。
看到丈夫和兒子不理解自己,李女士心里委屈不已。
兒子說自己對爺爺奶奶不好,但自己平時也會給他們過生日、買東西。
反觀自己兒子,哪怕現(xiàn)在已經(jīng)33歲,這些事他一件也沒做過。
不僅如此,和混混爆發(fā)沖突那次,李女士直言自己就靠這個賺錢,
如果人人都像那個混混一樣,她拿什么養(yǎng)活家人?那個混混該將就嗎?
李女士倍感寒心,覺得他們對自己過于苛刻,看不到她為家庭的付出。
這是一個女人的悲哀,也是一個家庭的悲哀。
05.
然而,上述事件僅僅只是母子關系割裂的鋪墊,并非真正的導火索。
有一年,李女士因自家店面的租期問題,和租戶發(fā)生了嚴重沖突。
店面快要到期的時候,李女士不想讓租戶續(xù)租。
雙方就這個問題爭執(zhí)不下,導致場面逐漸失控,甚至大打出手。
挨打之后,租戶的態(tài)度依舊不改,無奈的李女士只能尋求法律援助。
沒成想,租戶惱羞成怒,直接跑到林先生跟前以人身威脅,逼迫他們撤銷訴狀。
為了安全著想,林先生只得勸說李女士向租戶妥協(xié),而李女士也做出了讓步。
同樣是為了家人,李女士勉強同意再給租戶續(xù)租一年。
小李當時在外地打工,聽說母親被租戶打的消息,他直言一點都不意外。
在他看來,母親的脾氣這么壞,遲早會有這么一天。
雖然心里有些不屑,但他還是特地趕了回來,目的只為徹底地息事寧人。
他以父親林先生的名義,和租戶背地里簽訂了附屬協(xié)議。
本來租期只有一年,但被小李延長至三年。
此后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李女士都被蒙在鼓里,直到她無意中發(fā)現(xiàn),整個人頓覺氣憤不已。
她心想,自己被租戶打過,家人不幫著自己也就算了,還要這般討好對方。
更何況,他們之間爆發(fā)過這樣的沖突,
李女士只覺得和對方多合作一天,這心里的疙瘩就越大。
沒多想,李女士直接打電話質(zhì)問小李,為什么這么做。
可小李也沒個好氣,母子倆發(fā)生激烈爭吵。
回想起以前的種種,小李覺得母親實在是不可理喻,一氣之下不再認她。
06.
看完這個故事,真替李女士感到不值。
在我眼里,她就像一個男人,什么事情都沖在最前面。
而家里真正的男人,一個意氣用事,一個懦弱逃避。
面對家庭的分崩離析,小李只會選擇置氣,而林先生動不動就想著輕生。
對于逃避責任這點,父子倆真算是一脈相承。
在這種家庭氛圍下,李女士心里的苦也就不言而喻。
誠然,她的脾氣確實很差,但“罪不至死”。
她做的事,在旁人看來也沒有什么不值得原諒的。
作為兒子,小李多次吐槽自己母親因為一點小事如何如何。
殊不知,自己也正在為一些小事和母親堵沒必要的氣,而這一堵居然就是七年多。
有句話叫“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
父母的頭發(fā)白了,也就意味著子女們該放下成見了。
別等到他們真的離去,才認識到自己浪費了多少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