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超聲波儀器,準媽媽可以聽到胎兒心臟快速跳動的聲音,有些人稱之為快速奔跑的小馬。 胎寶寶的生長 進入懷孕第11周,胎寶寶的身長已經達到45 ~ 63毫米,體重達到14克,胎兒開始能做吸吮、吞咽和踢腿動作。他可以把拇指放進嘴里,有時候也會嘬他的大腳趾,然后逐漸嘬他的小腳趾。現在胎兒的細微之處已經開始發育,他(她)的手指甲和絨毛狀的頭發已經開始出現。胎兒維持生命的器官如肝臟、腎、腸、大腦以及呼吸器官都已經開始工作。本周已能夠清晰地看到胎兒脊柱的輪廓,脊神經開始生長。 子宮的變化 寶寶的小家現在看起來像個柚子,借助超聲波儀器,準媽媽可以聽到胎兒心臟快速跳動的聲音,有些人稱之為快速奔跑的小馬。 準媽咪的改變 在這周準媽媽可能會發現在腹部有一條深色的豎線,這是妊娠紋;也許面部也會出現褐色的斑塊,不必太擔心,這些都是懷孕的特征,隨著分娩的結束斑塊會逐漸變淡或消失。同時在本周準媽媽的乳房會更加膨脹,乳頭和乳暈的色素加深,同時陰道有乳白色的分泌物出現。 準媽咪日常健康計劃 從現在開始,胎兒的骨骼細胞發育加快,肢體慢慢變長,逐漸出現鈣鹽的沉積,骨骼變硬。此時胎兒就要從媽媽體內攝取大量的鈣質.如果孕婦鈣質攝取不足,自己骨骼等處的鈣質便會消耗,以補充血鈣的不足來供給胎兒。這時應適當進行室外活動,多接觸日光照射。 佝僂病是家長們頗為熟悉的一種小兒營養缺乏性疾病,大多是因出生后喂養不當等因素導致孩子體內缺鈣造成的.而現在一些孩子從娘胎呱呱墜地就得上了佝僂病,醫學上稱之為“先天性佝僂病”,孕婦長期生活在密閉的空調環境里,戶外活動減少,是造成這種惡果的主要原因.也許有人會問:為什么缺乏陽光照射就會生下先天性佝僂病患兒來呢?這得從影響佝僂病的兩大營養物質——鈣元素與維生素D說起。鈣是人體骨骼中的重要“材料”,分布于綠色蔬菜、奶類、動物骨、豆制品等多種食物中。人吃了這些食物后,需要在維生素D的協助下才能被腸道吸收,同時,處于懷孕階段這一特殊生理時期的女性,對鈣的需求量伴隨著胎兒的發育而不斷增加(平均每天的需求量要較平時多500~ 700毫克,整個孕期約需要儲備35克左右的鈣)。換句話說,孕婦對維生素D的需求量較平時大大增加。而此種維生素有兩個來源:一個是攝入動物肝腎,柑橘類水果,蛋類等食物,從這些食物中攝取維生素D.醫學上稱為外源性維生素D;另一個來源是曬太陽,讓人體皮膚在陽光中紫外線的刺激下“制造”維生素D,醫學上稱為內源性維生素D。如果孕婦拒絕陽光,內源性維生素D勢必減少,如果又有偏食習慣,冷淡上述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則外源性維生素D的來源也出現“赤字”,這樣孕婦體內總的維生素D “入不敷出”,導致鈣元素吸收不良,致使胎兒缺鈣而影響骨骼的正常發育,先天性佝僂病就“應運而生”了。 明白了癥結所在,就不難找到有效的防范措施了。 首先,是孕期要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不可偏食,挑食,食譜力求廣泛,葷素搭配,切不可冷淡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 第二,孕期要與陽光經常“親密接觸”,尤其是在冬季,更要多做戶外活動,不要隔著玻璃曬太陽,應讓皮膚直接接受陽光照射(因為紫外線不容易透過玻璃窗)。 第三,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維生素D藥物制劑,以防止缺鈣兒降生。 準媽咪日常飲食 孕婦從現在開始要多喝牛奶,每天多吃一些高鈣食品.由于鈣離子與骨骼肌肉的興奮性密切相關,孕婦血鈣低到一定程度就會引起小腿肌肉痙攣,在夜間發生腿部抽筋。 孕婦在這時還要注意控制飲食.以防體重增加過快,現在很多準媽媽生怕產前營養不夠,猛吃猛喝,天天靜躺.專家提醒,如果吃得過多,體形過胖,反而不利于孕婦和胎兒的健康。據一家婦產科醫院的統計,90%的孕婦在產前體檢時被診斷為“超重”,從而要進行減重控制。 有數據顯示,肥胖孕婦常患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及羊水過多,發病率分別為15%及10%.為正常孕婦的3~4倍,由于孕婦超重,當巨大兒經陰道分娩時,可導致產婦嚴重的陰道或會陰撕裂;產后也易因子宮較大.收縮乏力等原因,引起產后大出血或產褥期感染,其發生率是正常孕婦的2~3倍。 此外,超重和肥胖孕婦分娩巨大兒(指新生兒出生體重大于或等于4公斤)的發生率為6%。巨大兒因頭顱大,顱骨較硬,胎頭常不能進入骨盆而阻于骨盆入口處,醫學上稱頭盆不稱,為難產發生的重要原因。 國內婦產科專家指出:大多數婦女在妊娠的開始3個月,體重增加1.1公斤左右,第4~6個月增加4.9公斤左右,第7-9個月增加5公斤左右。正常情況下,孕婦在整個懷孕期體重以增加10~12公斤,肥胖孕婦(大于或等于標準體重20%者)以增加7~8公斤、妊娠最后一個月以每周增加0.5公斤左右為宜。 準媽咪備忘錄 智力與遺傳有何關系 無數事實表明,智慧與才能雖不是完全由遺傳所決定,但是與遺傳有一定的關系。 遺傳對智力發展的作用是客觀存在的。目前普遍使用的智力測量標準是“智商”,智商為200分制,即最高的分數是200,最低的是0。 90~110分者屬于正常智力的范圍:120~140分者為聰明人;1 40分以上的則是絕頂聰明的人或稱天才。分數越低,表示智力越差。70分以下的為智力低下,其中50~70分者屬于愚笨,25~ 50分者為癡呆,0~25分者為白癡。較高智商父母的子女往往比較聰明,反之亦然。 據統計,父母的智力高、孩子的智力往往也高;父母智力平常,孩子智力也一般;父母智力有缺陷,孩子有可能智力發育不全。有人長期研究過一群智商在140分以上的孩子,發現這些孩子長大后一直保持優秀的才智。他們子女的智商平均為128分,也遠遠超過一般孩子的水平。而對于精神缺陷者,他們的孩子有59%精神缺陷或智力遲鈍。 但是,智力的實際表現還要受到主觀努力和社會環境的很大影響,后天的教育,訓練以及營養等因素起到相當大的作用,沒有這一條,再好的遺傳基礎也不行。可以設想,即使是具有特殊腦結構的“神童”,如果一出生就落入狼穴,也只能長成“狼孩”。 自古以來,出現了許多高智能結構的家族,如音樂家巴赫家族的8代136人中,有50個人是著名的音樂家;莫扎特和韋伯家族的幾代人中都有著名的音樂家。我國南北朝時著名的科學家祖沖之的兒子祖恒之、孫子祖皓都是機械發明家,又都是著名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智力的這種家族聚集性,一度被認為遺傳決定智力的例證,然而,家庭也是智力發展最基本的環境因素,家庭提供了定向教育培養的優勢條件。智力的家族聚集性現象,恰恰說明了先天和后天因素對智力發展的作用。 由此可見,遺傳提供了智力的基本素質,后天因素則影響其發展的可能性。因此,要想使后代智力超群,就必須在優生和優育上一起下功夫,使孩子的智能潛力得到最充分的發揮。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