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離婚成為一種“理想”
張雨綺在這個夏天又火了一把,她的人生,好像是一部行走的“爽劇”。
兩年前,她與再婚的丈夫袁巴元因為家事發生沖突,鬧到了警察局,結果沒過多久進了民政局,三下五除二,離了!
吃瓜群眾紛紛稱好:“看多了為名氣為錢忍氣吞聲不離婚的明星,張雨綺真是太爽快了!”
其實,為了種種原因在感覺不好的婚姻中“煎熬”的人太多了!
不知道什么時候起,離婚,已經成為了這屆中年婦女“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
在影視劇中,離婚的橋段,往往會迅速被刷上熱搜前排。
前陣子熱播劇《三十而已》中,無論是顧佳和許幻山離婚,還是鐘曉芹和陳嶼離婚,都在當時的微博掀起一股討論的熱潮。
這兩位女性離開婚姻,分別代表兩種當今女性最典型的在婚姻中感到幻滅的困境:
兩個人的婚姻生活,我過成了“孤家寡人”。
或者,我費盡心血經營家庭,你卻背叛了我。
一劑“離婚”猛藥下去之后,好像這些困境都得到了解決:
陳嶼幡然悔悟,變成了體貼好老公,而顧佳,也在離開“渣男”后,帶著兒子開始新生活。
現實中,離一個婚卻真的好難。很多婚姻,處在離也離不了,過也過不好的糾纏煎熬的狀態。
也許這就是爽劇能夠一再“爽”到觀眾的原因:哪一部影視劇,不是在為我們“造”自己做不到的夢?
然而,爽完了之后,依舊要面對現實中進退兩難的婚姻。
禁不住我們要問一句,這是怎么了?
2.
“過不好”:多少婚姻抗不過理想化破滅
托爾斯泰的名言說: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這句很可能并不是全部的真相:在婚姻中感覺“過不好”,可能萬變不離其宗,都是對婚姻理想化的破滅。
人們對婚姻總是會理想化的,先不說那些因為戀愛而結婚的夫妻們,那些精心策劃的求婚,訂婚,乃至婚禮儀式,無一不鋪排著浪漫的氣息,讓多少人,尤其是女人以為,結婚了,就一定步入了幸福的殿堂。
就連那些對對方并不是很滿意的,勉強結婚的夫妻們,其實內心深處未嘗不殘存著對未來生活的希冀:
雖然TA不是我最愛的,不過結婚了,也許生活就能不同了。對方看上去老老實實的,不期待多浪漫,過過順心日子總是容易的。
在我的來訪者中,不止一位跟我說,結婚,就是他們逃離原生家庭的方式。
正如《三十而已》里的陳嶼對鐘曉芹說:“相親時我看你挺溫柔,挺善解人意的,家里也踏實,不像我們家烏七八糟的,我結婚就是為了輕松省心,為了過踏實日子!”
這,其實也是一種“理想化”。
正是這些明里暗里的“理想化”,讓真實、瑣碎而漫長的婚姻生活不斷持續時,人們失落,失望甚至絕望的感覺來得那么洶涌澎湃,綿延不絕。
沒有孩子的二人世界或許還好,一定程度上可以永遠保持在比較理想化的狀態中,然而一旦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對父母的精神,精力和金錢的需求都驟然升高。
當一個母親持續一周,一個月甚至一年都沒好好睡覺,你別指望她還能溫柔待你如初,特別是你還不知道協助她半夜沖奶,打下手換尿布,洗澡,或者你對分擔這些瑣事還嘰嘰歪歪抱怨不已。
男性可能同樣如此,沒娃的時候也許能把你當女兒寵,有了娃,他明顯已經沒有精力再對“大女兒”像從前般呵護寵愛了,能做好娃的爹已然不易,還有大把的男性也許在娃到來后,自己倒退行成了“大兒子”。
生活的毒打如期而至,不會因為你心存夢想就放過你,只會打得你更狠。
以前聽說七年之癢還不相信,現在看看,癢哪需要七年?
面對身邊這個不用毀容就已經“面目全非”的人,多少人欲哭無淚,真的是退還無門。
理想化破滅不僅僅指向身邊人,其實也指向自己:
婚姻生活走向深處的時候,也恰是個人發展最經受考驗的時期:漸漸人到中年,很可能之前對自己的期許并未實現,還越來越遙遠,現實生活的重擔卻又一刻不放松地壓過來。
自己并不是從前那個少年,什么都已經改變——這種感覺一定不是每個人想要承受的,于是,將對自己的失落,不滿指向身邊人,是最好的方式。
當年那個承擔過自己對未來生活美好憧憬的人,此時也必然要承擔自己對如今生活貧瘠的炮火。
也許我們會因著婆媳關系,因著孩子教育,因著衣服要不要放一塊兒洗等各種瑣事爭吵,試圖改變而最終感覺挫敗。
你說得出來的,是這些瑣事矛盾沖突,說不出來的,是內心對婚姻,對自己那種隱隱的,揮之不去的失望和挫敗的感覺。
3.
“離不了”:承擔重新選擇的風險,你敢嗎?
有人說,過不好就離唄!
但畢竟不是人人張雨綺。
現實中,瀟灑如此的人,可能并沒有幾個,如果有,也大多數打定再不婚的主意,也免得經此一遭。
認真走入婚姻生活中的人,想要離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關系的分離,對任何人來說,都伴隨著創痛,何況還是親密關系,何況還有人情,親情,孩子,經濟等等各種羈絆。
分離一遭,已經撕得血肉模糊,想想出去婚姻后,還要重新面對全新的,一個人的生活,或者重新選擇一個全新的人一起生活。
那樣的生活,一定比現在的好嗎?
如果有人可以打包票,我也許能夠奮不顧身,但成年人的人生,沒有誰能給你打包票,一切后果都得由自己來承受。
那些本來就把婚姻當作一個依靠,一個逃離原生家庭的“避難所”的人,可能更難邁出這一步,畢竟,對他們來說,“過不好”的婚姻,就像漏水的房屋,好歹還能暫時存個身,要真是走出去,這風雨飄搖的,自己一個人孤苦伶仃,可怎么辦!
有一位朋友,她在婚姻中長期感覺到不滿,總覺得丈夫不僅不懂得理解她,尊重她,各種大事小情都不信任她,甚至還被她發現和其他的女性有一些內容曖昧的微信聊天記錄,她因為這些事情跟丈夫頻繁爭吵,屢次提到離婚,雖然她有工作,但她仍然非常害怕離婚后無法養活自己和孩子。所以她每每想到真正要離婚,又覺得一陣恐慌,并不敢邁出這一步。
她的懼怕,很多來自于心理上對丈夫或者說婚姻關系的依賴,而并不是真正實際到了“無法養活自己”的困難境地。
真正能夠走出去的,一般有兩種情況:對婚姻感覺實在太糟糕,完全不可忍受一分一秒,或者是有足夠成熟的心態,愿意承擔離開婚姻,重新選擇的各種風險。
而大量在“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婚姻”中掙扎的,是那些時時感覺“過不好”而又沒覺得完全“不能過”,天天想著逃離婚姻又懼怕逃離后不及預期后果的人。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間,終日糾結苦,一刻不得閑。
4.
離,或者不離,并不是一個問題
很多這樣的來訪者,向我咨詢“離,或者不離”時,其實問題的解答,并不在于幫他們做這個兩項的選擇題。
而在于和他們一起去看到“離,或者不離”并不是問題的關鍵。
“過不好”背后有怎樣從期待一點點跌落谷底的過程,兩個人各自從自己人生經歷中帶到這段關系中的期許是什么,他們能夠給予這段關系滋養的動力又會在哪里?
如果關系真的走到了盡頭,卻又遲疑不能離開的恐懼,擔心,究竟還藏著怎樣不能分離的過往情結?
每一個在婚姻中糾結煎熬的人,都有著必然膠著凝滯于此處的原因,除去在別人的離婚故事里“爽”一把之外,他們更需要的是能夠讀懂自己的故事,真正作出符合自己需要的選擇,以及選擇之后,有比以前更強的經營關系,過好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