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7日,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開始。此次戰役是扭轉朝鮮戰局的一次戰役,將戰線推至“三八線”,徹底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當然,一場重大戰役能夠取得勝利,除了志愿軍英勇作戰,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戰術。尤其是在以弱戰強時,戰術就更加必不可少。
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
可以說,整個第二次戰役能夠獲得成功,都少不了毛主席的一個妙計。就在戰役開始前的幾天,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公開發表了一則消息,此消息完全出自毛主席之手,也正是這條消息,為第二次戰役取得空前勝利打下了基礎。
那么,這則消息的內容是什么呢?
第一次戰役結束后,志愿軍給予了美軍迎頭痛擊。此前麥克阿瑟對杜魯門的保證“朝鮮戰爭贏定了”,也在一定程度上被瓦解。遭受失敗的美軍,雖對朝鮮戰局有了新的認識和判斷,但還是堅持采取軍事進攻迅速取得勝利的計劃。
這一計劃從本質上來說,還是美軍,特別是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的總司令麥克阿瑟,天然自大的產物。即便他們遇到了失敗,但這些人依然堅信志愿軍是可以輕而易舉被打敗的。
麥克阿瑟
由于麥克阿瑟的自大,美軍在獲取情報方面,也顯得很隨便。既然美軍軍情部門的唯一工作和第一要務,只是為了證明麥克阿瑟的決策有多么英明,那么只要往利于“聯合國軍”作戰的方向說,便是一舉兩得。一來是美方情報工作者能夠得到麥克阿瑟的夸贊,二來是麥克阿瑟可以高興,何樂而不為呢?
在這種情況下,源源不斷的“假消息”傳到麥克阿瑟,以及美國國內,比如美軍情報中說“中國軍隊只有1.6萬人到3.4萬人之間”,但實際上,入朝作戰的志愿軍多達20多萬人。
這種情報的誤差,除了美方的隨意,還有毛主席等領導人的故意為之。事實上,早在毛主席排除萬難,決定讓出兵朝鮮之時,主席就已將朝鮮整體的局勢分析透徹。
毛主席
比軍事力量、武器裝備,那新中國是肯定比不上美國的,誰叫美國是當時的世界霸主呢?既然比火力比不過,那就玩戰術吧。而說到比戰術,恐怕沒有哪個國家能夠比得上中國,畢竟中國搞戰術研究,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一本《孫子兵法》就足夠其他國家“吃上一茬”。
而在第一次戰役中,美國就已經領略過志愿軍的戰術。當時,“聯合國軍”未發現志愿軍入朝,仍然大膽前進,這也就導致他們的兵力逐漸分散,而有利于志愿軍各個擊破。
毛主席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當機立斷,馬上電示彭老總,改變原定計劃,采用運動戰的方式,殲滅敵人。彭老總收到電報后,也立刻調整軍事計劃,最終將“聯合國軍”打了個措手不及,把敵軍趕到青川江以南。
不過美軍此時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會失敗,是因為志愿軍的戰術,僅是單純地認為這不過是志愿軍運氣好。
不同于“聯合國軍”的自大,毛主席等領導人一直很有危機感。雖然第一仗打贏了,開了個好頭,但這并不意味著此后可以一直順利。盡管美國很自大,但是不得不承認敵人的確是有自大的資本。
1950年11月,抗美援朝第一仗打過后,朝鮮戰場上出現了空前的寧靜。而毛主席在這種寧靜之下,卻嗅到了不安的氣息。主席十分清楚,一場新的惡戰不可避免,于是便開始籌劃第二次戰役。
毛主席
考慮到麥克阿瑟的自大狂妄,主席便利用美軍這一點,將計就計,以此來誘敵深入,然后分割包圍,集中兵力消滅敵人有生力量達到一網打盡的效果。不過在實行計劃之前,有三個難題擺在主席眼前:
第一,如何誘敵深入?美軍狂妄自大沒錯,但這并不代表美軍蠢笨,做得太明顯很容易被發現,尤其在經歷了第一次戰役之后,美軍明顯有了防范之心,不再一股腦地往前沖,而是試探性的進攻。怎么讓獵物放下防范之心,這顯然成為了毛主席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第二,誘敵深入之后,如何進行分割包圍?要進行分割包圍,必須要大范圍地調動兵力。而此時美軍掌控著朝鮮半島全境的制空權,美軍飛機不停地在天上飛,時不時地便往地下扔炸彈,這就導致志愿軍無法進行大規模的調動。
第三,前兩步都做到了,如何殲滅敵人?“聯合國軍”裝備精良,這是志愿軍無法進行反駁的事。而志愿軍武器不算高端,同時志愿軍的后勤補給線,在敵人空軍的打擊下也遭到了,大小不等的打擊,導致志愿軍火力得不到及時的補充。
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毛主席終于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這天晚上,中南海毛主席住處燈火通明,房間內,正坐著毛主席、周總理和聶榮臻等人。主席端起桌上的茶杯,抿了一口,因為長時間說話而嘶啞的嗓子,在這一刻得到了舒緩。
隨后,主席看向聶榮臻,問道:“那個消息廣播后,有情況嗎?”
見毛主席這樣問,聶榮臻立刻想到了之前主席,讓自己拿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發表的,中國軍隊在朝鮮參戰的消息,報道是這樣寫的:
“志愿軍在保護鴨綠江邊的中國的水力發電地區。”
而這則消息發表后,美軍的情報局,立刻將這則消息,連同自己撰寫的電報發回華盛頓。電報寫道:
“在中國東北地區共有正規的中國軍隊三十一萬六千人,非正規部隊或者公安部隊二十七萬四千人,大部分正規軍集結在鴨綠江沿岸的許多渡口附近。”
這就是在告訴美國當局,“中國只有少數非正規部隊參戰,其目的在于保護中朝邊境的中方水利發電設施,而中國的正規軍隊并沒有赴朝鮮參戰”。
聶榮臻
于是聶榮臻點點頭,說道:“上鉤了。”主席滿意地笑了,又慢慢喝了一口茶。而這正是毛主席的辦法——利用公開情報,以虛實相間的消息擊潰敵人心理防線,降低敵人警惕,影響敵人判斷,從而達到滿天過海的情況。
首先,“聯合國軍”有防備之心,但也有狂妄之情,這兩種心理碰撞在一起,就會產生矛盾,尤其“聯合國軍”的自大占了大部分,這個時候只要利用這一點,真假參半地說出志愿軍的情況,“聯合國軍”就會放松警惕,從而方便實施我方誘敵深入的計劃。
其次,既然志愿軍不能大規模調動兵力,那么就在誘敵深入處下功夫,把敵人引進深山老林,這樣也能夠利用地形分割大范圍內的敵人。而且,這樣一來美軍飛機要顧及友軍,也無法大規模地進行轟炸。
最后,當敵人放松警惕,認為志愿軍很好擊潰后,那么他們對于后勤的騷擾也會減少。反正都可以一舉殲滅中朝志愿軍,那也沒必要花費太多精力在炸毀后勤補給線上。
志愿軍
而當美國當局拿到那份“假消息”后,毛主席立刻安排第二批志愿軍入朝作戰,可以說這13萬人完全是在敵人的眼皮底下進入的朝鮮。當時,首批入朝的志愿軍共計25萬人,而第二批志愿軍共計13萬人,加起來一共是38萬人,大大超出了美軍情報局的估計,這樣就能夠打“聯合國軍”一個措手不及。
另一邊,彭老總得知國內發表的那則消息后,瞬間就明白了毛主席的意思,不久后就給毛主席發去電報,表示:“如敵深入,讓其深入后殲擊之!”毛主席也立刻進行回復:“以誘敵深入,尋機各個殲敵為主。”
彭老總
在敵人還沾沾自喜時,一場“請君入甕”的好戲即將上演。11月6日,“聯合國軍”開始試探性進攻。彭老總按照計劃,以部分兵力誘敵深入,而其余的大量兵力則進行埋伏,等敵人被引誘進包圍圈后,一舉殲滅。
當志愿軍發現敵人不敢大步往前走時,我軍立刻示弱。為達到真實的效果,志愿軍邊打邊撤退,同時還故意扔掉武器裝備,裝作“丟盔棄甲”的樣子。在志愿軍的迷惑下,敵軍全線北進。
11月21日,敵人的西線部隊被引誘進嘉山、龍山洞至德川、寧遠一帶,而敵人的東線主力部隊,則被志愿軍引誘進長津湖附近,進入了志愿軍“誘敵深入”的預定戰場。
“聯合國軍”在“勝利”中,被沖昏了頭腦,根本沒有一點防備,稍作調整后,麥克阿瑟決定發起“總攻勢”,在圣誕節前,結束朝鮮戰爭。而就在這個時候,埋伏在“聯合國軍”周圍的志愿軍,于25日黃昏,率先發起了戰役反擊。
看著志愿軍一個又一個地從遠處冒出來,“聯合國軍”這才知道中了計,志愿軍的數量哪里是幾萬人,根本就是千軍萬馬。此時此刻,“聯合國軍”驚慌失措,而心理防線一旦被擊潰,就注定了敵軍在第二次戰役中的失敗。
經過志愿軍的浴血奮戰,“聯合國軍”被各個擊潰,第二次戰役志愿軍大獲全勝,正如美國《紐約先驅論壇報》所稱的,這是“美國陸軍史上最大的敗績”。而從這次戰役之后,“聯合國軍”也深刻領悟到了我軍出神入化的戰術運用,從此以后,此戰徹底成為敵人的最大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