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視科技新產品監視學生上課不是什么好事兒!
9月2號,一張帶有"MEGVII曠視"圖標的視頻監控圖像在社交網絡上瘋傳。
圖中顯示,兩名在教室中的女生身邊,顯示出了相應的課堂行為數據,比如趴桌子、玩手機、睡覺、聽講、閱讀、舉手等等。伴隨這張圖,還有大量網友嚴厲的指責與質疑,認為這樣的技術不應該出現在課堂中。
對于曠世科技公司的這種所謂的人工智能高科技視頻監控技術進入課堂的做法或者說是想法,筆者觀點鮮明:反對,反對這種無節操無底線完全不顧學生隱私的人工智能技術的做法。這是為了發展人工智能而人為創造出來的落地場景,說得不好聽,就是純粹為了賺錢而推廣人工智能技術。
一定要牢牢記住,人工智能是為人類服務的。在筆者看來,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有幾個使命:
1,幫助人類從枯燥乏味的重復性勞動中解放出來,讓人有更多時間去享受生活,追求更好的精神生活。比如自動駕駛技術,其愿景是在車里可以不用關心開車的事,而是可以在車里睡覺,喝喝咖啡,打打牌。
2, 為人類日常生活提供便捷,提升人類幸福指數。比如部分高鐵站,地鐵和機場實行人臉識別出入站,為這些公共場所的安檢工作提供便捷,減少排隊擁擠時間,提高出行效率提升出行體驗。一些高校企事業單位引入的人臉識別考勤系統,也為員工上下班考勤提供了人性化的良好體驗,為管理層提供了比較高效的員工考勤績效管理手段。
3,人工智能技術也可以幫助預防違法與犯罪,克服人性弱點,規避人性陰暗面。比如機器學習技術應用于金融領域可以防止貸款欺詐;人臉識別技術加上公共場所的視頻監控攝像頭組合可以幫助政府部門抓捕逃犯等;考試場所通過人臉識別可以防止考試舞弊者混入考場等。
如果發明出來的人工智能技術被用于監控人類自身的日常生活,不管是處于什么樣的良好愿望與初衷,總歸是本末倒置,弄反了方向,是極其錯誤的行為。因為這種行為是對個人隱私的侵犯與漠視。試想,如果智能監控攝像頭進入校園并給廣泛推廣使用,那么意味著占一個人生命很長時間的學生時代里,你在上課時間都處于隨時監控的情況下,這樣的學生時代會不會變得不堪回首?會不會讓人回想起來打冷顫冒冷汗?
學生和老師上課時候被監控著,學生顧及到自己的不用心聽講,開小差等行為可能會被定量統計被事后清算,可能會克制自己的惰性讓自己看起來更為用心更積極。但這會導致什么后果?會使得上課成為學生們表演的舞臺,學生們可能個個成為影帝!至于上課的效果,則并不一定會因此而得到改善。
學生雖有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義務,但是其作為一個人,還是要有其相對私密的時間與空間的。上課時候沒有常常舉手就是不積極?表情不夠豐富,沒有迎合老師做微笑狀就是在發呆走神?東張西望看看窗外風景就一定會錯失老師講解的知識?我看未必。如果老師講課很枯燥乏味,毫無個人魅力,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與興趣,那么學生們在課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與精力偶爾分心走走神,東張西望是很正常的。這是人性使然,也是個人身心健康維護機制的自然表現。上課累了,通過轉移注意力看看其它風景,甚至小睡一會兒,調整調整狀態,也未嘗不可!人性都有弱點,人都有惰性,如果這些弱點與惰性,都被隨時監控著,隨時還可以被人拿出來看,豈不是很恐怖?
歐美國家都很重視人工智能道德規范,重視個人隱私的保護。去年歐盟就制定了人工智能道德法案,美國已經有三個州基于個人隱私保護而法律明文禁止在公共場景使用人臉識別技術。一些大公司提出'科技向善','不作惡',或者成立人工智能道德委員會,來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提前做監管。
這些年,中國的人工智能技術后來居上,蓬勃發展,勢頭很好,已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這是筆者引以為豪的。但是咱們個人隱私保護環境并不好,保護個人隱私的意識也還不夠強烈。筆者認為,此時以政府部門為代表的監管者一定不能缺位。唯有如此,才能讓中國的人工智能各項技術各項事業能在符合道德規范,尊重個人,為人類服務的正軌上發展。
2019-09-02 寫于蘇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