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紀念辛亥革命的現實意義
作者:袁正宏 袁碩望 發布時間:2011-07-20 11:09:00
1911年10月10日,在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幟下集結起來的湖北革命黨人,蓄勢既久,為天下先,勇敢地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并一舉光復武漢。次日在紅樓——湖北省咨議局組建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推舉湖北新軍協統黎元洪為都督,宣告廢除清朝宣統年號,建立中華民國。武昌的義聲贏得全國響應,260余年的清朝統治頓時瓦解,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隨之終結。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際,回眸100年前的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歷史見證偉大和輝煌。在100年后的今天,當我們昂首闊步走進偉大的新時代時,紀念辛亥革命仍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辛亥百年,民族精神依然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具有深遠影響的革命運動,從此揭開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序幕。
孫中山,偉大的革命先行者,杰出的思想家,他在1894年在夏威夷的檀香山建立了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宗旨為“振興中華”,揭開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序幕。1905年以興中會為主體,聯合地方性的革命團體,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了中國革命同盟會。同盟會在孫中山的領導下,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革命綱領,發起旨在推翻清朝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國的革命運動。孫中山在同盟會的喉舌《民報》發刊詞中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的革命目標,將黃帝定位在“民族主義始祖”的位置上,定位為“世界第一之民族主義大偉人黃帝(中華民族開國之始祖)”。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被選為第一任臨時大總統,當天總統府發表《中華民國大總統孫文宣言書》,宣稱:“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含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這是反映出革命黨人從“排滿”到“五族共和”、國內民族平等的思想發展過程。
綜上所述,辛亥革命前后,革命者始終將民族主義視為中華民國之核心地位,置于“民權”、“民生”之前,有巍巍中華大一統之氣象,從而也將中華民族的精神釋放出來。
辛亥革命后十年,即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924年1月20日到30日,在孫中山親自主持下,舉行了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形成。由此,孫中山重新闡釋了三民主義,其中,民族主義包含兩個主要內容:一是反對帝國主義,爭取民主獨立;二是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并強調如果沒有前者,后者的目標也不能實現。事實上,此后國共兩黨同赴國難,共同祭起黃帝的大旗,國共兩黨一直將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被共同認可。從同盟會的《民報》第一期,開篇展示了讀者面前的四幅畫像到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祭黃帝文》,無不將這種認可發揮得淋漓盡致。《民報》的四幅畫像為:“世界第一之民族主義大偉人黃帝(中華民族開國之始祖)”、“世界第一之民權主義大家盧梭”、“世界第一之共和國建設者華盛頓”、“世界第一平等博愛大家墨翟”。顯然,這四幅畫像形象地表現了孫中山先生在《民報•發刊詞》中提出的“民族”(主義)、“民權”(主義)與“民生”(主義)的革命目標,其中,黃帝被定位在“民族主義始祖”的位置上,這是民族之象征,不能用歷史學上的人物評價來要求,黃帝成為一個符號,一個民族的符號。而中國共產黨的《祭黃帝文》中深刻表達了中國人民團結一致,堅決抗戰,使民族得到解放的信心和決心。二者之間,互相呼應,從而才掀起歷史上國共兩次轟轟烈烈的合作,也為兩黨共同挽民族之危難提供了精神動力。在過去,兩黨并肩作戰,用鮮血換來了民族的獨立,直至今天,也有其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今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年來中共完成和推進三件大事,并提出百年目標,在本世紀上半葉,中國共產黨要團結帶領人民完成兩個宏偉目標,這就是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兩個百年目標的樹立,恰恰是中華民族一百多年來的共同目標、共同心聲,是中華民族孜孜以求,浴血奮戰而追尋的目標,當然也是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的志士們的共同目標和心愿,是同盟會、國民黨革命派共同追尋“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和“三民主義”的延伸,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宣言。鑒于此,在辛亥革命百年紀念之際,陜西省將祭陵學術研討會的主題冠以“黃帝旗幟”就順理成章了,而我們今天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既有歷史意義,也有現實意義。辛亥百年,民族精神依然閃爍著耀眼的光芒。百年辛亥,依然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巨大的精神動力。
二、辛亥百年,開放創新依然傳遞著思想的火把。
1923年1月1日,孫中山在《中國國民黨宣言》中用精煉的文字表述了他的文化觀:“內審中國之情勢,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眾長,益以新創。”與狹隘的國粹主義相比,孫中山并非只承認本土文化,而不加區別地反對外來文化,也有別于全盤西化論者只承認西方文化而否認本土文化的精華。正因為其持有開放的、積極的文化觀,立足本國國情,放眼環球,對中外優秀文化兼收并蓄,并努力創新自己的文化,創造自己的新文化,才使中華文化更具生命力。
縱觀中華歷史,泱泱大國之風始終貫穿其中,上下五千年,中國文化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土壤。特別是1840年以來,中國遭受過許多國家的欺凌、侵略,并沒有被任何一個侵略者征服,中國人民始終保持著自己的尊嚴,為民族復興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在孫中山看來,開放創新是以傳統文化為基礎的,孫中山最為看重的是中華文化中的“人格教育”,中國人民之所以前赴后繼,勇赴國難,其動力之一就是中華文化中“人格”與“國格”觀念,并由此產生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基于此,孫中山先生強調,以“人格”與“國格”觀念為核心的傳統道德不可輕易的加以否定,“應該用我們固有的文化作基礎”,來建立新道德、新文化、新教育、新理念。對革命者來說,要有文化自覺,才懂得革命道理,進而樹立革命人生觀,所謂先知先覺就是這個意思。同時,革命者都要立大志、辦大事,而非謀大官,都有服務民眾的新道德。因此,孫先生在演講中多次說:“這種替眾人來服務的新道德,就是世界上道德的新潮流”,革命者的思想行動應“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
總體來說,孫先生辦求在傳統的“人格”與“國格”的思想基礎上,開放創新,鑄就出具有時代精神的民族之魂。而辛亥革命100年后的今天,這種民族之魂依然是中華民族前進的動力。毛澤東同志曾經一句“為人民服務”就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中華民族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激情和最廣泛參與,真正是波瀾壯闊,驚天動地。直到今天,為人民服務仍然是中國共產黨人和全中國所有公務人員的集體誓言和最終追求。胡錦濤在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強調:“每一個共產黨員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拜人民為師,把政治智慧的增長、執政本領的增強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之中。”可以這么說,孫中山所追求的開放創新精神在今天的現實中仍充滿了活力,只是今天的開放創新精神更注重基層,更注重人民,從精英走向了平民,走向了千千萬萬創造歷史的人民。當然,這也許是國共兩黨區別之所在。
百年辛亥,留下了許多我們可以繼承的遺產,當然也包括孫先生所倡導的開放創新精神,所倡導的自己的新文化。辛亥革命的思想啟蒙影響一直延續到五四運動。五四運動引領者、骨干大部分曾參與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倡導的政治理念、思想文化范疇的改革其實已在辛亥革命提出。而新文化運動又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傳遞了思想的火把,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認為,辛亥革命是一場重大的思想啟蒙運動,對此后的一系列的文化運動打開了一扇窗口。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認為,孫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政治遺言有著一種無窮的力量,他在證實辛亥革命沒有抵達自己所追求的終極意義的同時,又預言了辛亥革命對于此后一系列的革命運動以及當下的意義就在于發揚傳統革命的精神,不斷進取,不斷探索,以開放創新的精神繼續傳遞思想的火把,創造新的更大的輝煌。
三、辛亥百年,公平正義依然是中華民族的不懈追求
從孫中山提出國家自強的實質到公民的全面發展,中華民族悠久的、連綿不斷的歷史,創造出燦爛奪目的文化,而中華文化中“自強不息”成為民族精神的象征,“以人為本”既是孫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時期所期盼的目標,也是革命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中國共產黨最終要實現的目標。
從孫中山先生的“為眾人服務”到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先知先覺們都充分認識到,民族的興盛,根本在于“人”,即人民,沒有“以人為本”理念的真正全面實現,沒有全面發展的公平正義,就不會有民族的偉大復興。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的講話中強調:每個黨員都要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拜人民為師。“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終保持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每一個共產黨員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集中體現,是指引、評價、檢驗中國共產黨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準。因此,孫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時期提出國家自強的實質,在于民族精神和共同理想的弘揚,在于一百多年來無數仁人志士艱苦探索,尋求民族復興之路的執著,在于前赴后繼、薪火相傳的“以人為本”理念的傳續和升華。讓公平正義無處不在,讓公平正義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理念所在,依然“任重道遠”。也許,“任重道遠”既是辛亥革命百年來的寶貴歷史啟示,也是紀念百年辛亥革命的現實意義。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誠哉斯言。
四、辛亥百年,辛亥革命依然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激勵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孫中山先生的政治遺言在今天來看,仿佛又是一個政治預言。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副會長周鐵農表示,祖國統一大業尚未完成之際,我們更應珍惜歷史,銘記歷史,以共同的歷史記憶來增進民族認同感,以對辛亥革命的紀念為交流平臺,增進兩岸之間的互信,共謀祖國統一大業。這仿佛是一個百年約定,這更是一個百年期待。
周鐵農說,辛亥革命與臺灣密不可分。中國近代史上最屈辱的一頁,莫過于將臺灣割讓給日本。《馬關條約》的簽訂使兩岸人民同感悲憤,改革運動和武裝起義由此風起云涌。辛亥革命爆發后,身處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同胞非常振奮。一些臺胞沖破阻力,回到大陸,親身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更多的臺灣同胞在大陸的革命影響下,發起了臺灣島內的抗日運動。為了“驅逐日寇,收復臺灣”,他們前仆后繼組織武裝起義達10次之多。一段辛亥革命的歷史,就是兩岸人民為追求民族尊嚴、民主自由、民生幸福,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是屬于兩岸人民共有的歷史。
胡錦濤總書記曾指出: “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不但要厚植共同利益,也要增強休戚與共的民族認同,” 他在參加兩岸青年大交流主題聯歡活動時說,這次交流活動的主題是“兩岸同心,我們同行”,這很有意義。古人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臺灣青年朋友到大陸各地走一走、看一看,一定會得到不少收獲,一定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大陸和臺灣是兩岸人民的共同家園,兩岸同胞的確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辛亥革命的歷史和中華民族發展的現實一再告訴我們: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共同體,中國是包括大陸和臺灣在內的兩岸同胞共同家園。要實現祖國統一,首先要確保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而孫中山與辛亥革命,是將兩岸人民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強大精神紐帶。辛亥革命從發生至今已百年,在這百年的時間里,臺灣與大陸分了又合,合了又分,關系曲折。但無論是在相對隔絕的時期,還是在交流往來頻繁的年代,孫中山和辛亥革命都是兩岸人民共同的記憶、共同的激勵精神。
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由于面對辛亥革命后中國社會的繼續動蕩,才出現了國共兩黨的合作。而今,國家已經獨立,并走上了富強、民主的道路,卻仍然需要統一戰線。
由于中國社會的眾多歷史遺留問題,國家至今沒有完成統一大業。國家統一正是辛亥革命目標之一。“復興中華,統一中國”是中山先生和無數革命志士的畢生追求,是全體華夏兒女的共同理想。在當時雖然沒有達成,但是經過不懈的努力,香港、澳門終于回到了祖國的懷抱,臺海局勢也日益趨于穩定。
建設一個統一、民主、富強的中國,是中國人民的百年企盼,也是辛亥革命先烈們為之奮斗終身的事業。當前兩岸關系正邁向大和解、大融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紀念辛亥革命的現實意義在于繼續激勵華夏兒女團結一致,求同存異乃至聚同化異,攜手合作,共同推動兩岸和平發展,促進和平統一,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1、辛亥革命網;2、周鐵農《孫中山與辛亥革命》;3、胡錦濤七一講話;4、胡錦濤《在兩岸萬名青年大交流主題聯歡活動上的講話》。
(作者簡介:袁正宏,湖南省岳陽市云溪區副區長、湖南省岳陽市政協常委、民革會員。
袁碩望,湖南省臨湘市法院信息員、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湖湘人物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