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最新技術——椎間孔鏡
腰椎間盤突出癥(LDH)系指由于腰椎間盤髓核突出壓迫其周圍神經組織而引起的一系列癥狀,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腰腿痛,主要是由于腰椎間盤各部分(髓核、纖維環及軟骨)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后,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于后方或椎管內,導致相鄰的組織,如脊神經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腰部疼痛,一側或雙下肢麻木、疼痛,馬尾神經受壓會出現會陰部麻木,刺痛,大小便功能障礙,女性可出現尿失禁,男性出現陽萎,嚴重者可出現大小便失控及雙下肢不全性癱瘓等一系列臨床癥狀,影響生活質量。
以往臨床治療LDH主要依靠藥物,中醫理療等保守治療,由于不能有效解除突出物對神經壓迫,效果不佳且常因為不當的復位及按摩等加重突出,患者不得已采取外科手術治療,費用高,恢復期長且由于原有的椎管骨性結構破壞,遠期效果不確定。
近幾年來,微創技術在治療LDH方面有了很大的 發展,從膠原酶髓核溶解到經皮髓核切吸、經皮激光盤內減壓、射頻熱凝、臭氧注射、等離子射頻消融等,但每一項技術都有其局限性,對于復雜的LDH患者不能達到理想效果。
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近10年來逐漸發展、成熟起來的微創技術,是微創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理想技術,其原理是將一個配備有燈光、成像及工作通道的孔鏡系統經病人身體側方或者側后經椎間孔放置于突出的椎間盤部位,在內窺鏡直視下,可以清楚地看到突出的髓核、受壓的神經根、硬膜囊和增生的骨組織,然后使用各類抓鉗經孔徑的工作通道摘除突出髓核組織、絞除部分增生的上關節突骨質、切除部分增厚的黃韌帶,擴大狹窄的神經根管,從而直接解除神經根的壓迫,同時可對病變部位進行持續灌洗消炎,運用射頻電極修補纖維環,消融神經致敏組織,阻斷環狀神經分支,解除患者軟組織的疼痛。
椎間孔鏡與其他治療手段相比較是同類手術中對病人創傷最小(工作通道7.5mm)、效果最好的微創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手術(90%的病人術后疼痛立即緩解),其先進性、實用性和創新性在于:該技術創傷小,最低限度的侵入性,皮膚切口僅8毫米,出血不到20毫升,感染和術后出血的幾率低,術后僅縫1針;不破壞脊柱骨性結構,對脊柱的完整性、穩定性及功能(腰椎的活動)影響小;整個操作在椎間盤內或者椎間孔內完成,不進入椎管,無椎管內組織損傷、術后神經根粘連和術后瘢痕形成等并發癥之慮,且具有靶向化、可視化、精細化、微創化特點;病人通常在術后幾小時可下床活動,比進行開放手術的病人更早地恢復正常生活,盡早恢復工作;在局部麻醉、清醒鎮靜的情況下進行手術,綜合成本低,費用低于傳統的開放性手術。
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適應癥為:各種游離(纖維環破裂)和非游離的椎間盤突出癥,椎間孔軟組織粘連引起的下肢神經痛及因黃韌帶肥厚或小關節增生引起的腰椎管狹窄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