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患者飲食治療的原則是“三高一低”,即充分保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維生素的供應,適當限制脂肪的攝入。
應保證總熱量每日1500-2000kcal,其中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各占40%,脂肪提供的熱量不超過20%。營養共給途徑一般經過進食的方式,如進食不足或不能進食,則可經靜脈途徑補充。對各種營養成分的具體要求如下。
1. 碳水化合物:
肝硬化患者應攝入足夠的碳水化合物,糖類可使肝糖原增加,促進肝細胞再生,并增強肝臟的解毒功能。每日應供給糖類300~500克。如果患者不能進食高糖食物,可給口服葡萄糖或其它含糖量高的甜食或飲品如蜂蜜、藕粉、果醬等。如果合并糖尿病或糖耐量低下,則應根據具體情況適當限制糖類攝入。
2. 蛋白質:
病情穩定,無發生肝性腦病傾向者,應供給豐富的蛋白質,以助于改善全身營養狀況,維持免疫功能及為肝臟修復提供充足的原料。在這種情況下,應強調給予高生物效價蛋白,如蛋類、乳品及乳制品,魚類及瘦肉等。動物蛋白和植物但不再在氨基酸組成上有互補性,宜配合使用。國外學者強調給肝硬化患者提供每日含蛋白質100~150g的高蛋白飲食,而國內大部分學者認為每日攝入1.0~1.5g/kg體重的蛋白質已經足夠。有肝性腦病傾向者,應限制蛋白攝入量,并盡量避免食用產氨較多的氨基酸含量高的蛋白質和含芳香氨基酸高的蛋白(主要是肉類蛋白),而代之以富含支鏈氨基酸且芳香氨基酸含量低的植物蛋白(豆類及豆制品蛋白含量高,而芳香氨基酸含量低),或直接經口服或靜脈補充支鏈氨基酸,以維持正氮平衡并糾正氨基酸代謝失衡。已經發生肝性腦病者,停止食用蛋白質,并補充支鏈氨基酸。據認為提高血中支鏈氨基酸濃度可以競爭性抑制芳香族氨基酸透過血腦屏障進入腦內,有促進意識恢復作用。
3. 脂肪:
應適量供給。過量脂肪可以沉積在肝細胞內影響肝細胞功能并致肝細胞損傷,脂肪不足則影響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而且影響食物的口味。一般認為每日脂肪攝入不超過30~50g為宜。
4. 維生素與微量元素:
豐富的維生素有促進細胞代謝,增強肝細胞再生修復能力之功能,故肝硬化患者應攝入富含多種維生素(A、B、C、E、K)必要時可以加服多種維生素制劑。
肝硬化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鋅、硒缺乏。鋅缺乏可致使患者食欲低下、血氨升高、組織再生修復能力低下等多種表現。硒缺乏時肝細胞內谷胱甘肽過氧化酶活性降低,對氧化的抵御能力下降,影響肝臟功能及促進肝纖維化。含鋅多的食物有肝、奶類、肉類和魚。缺鋅嚴重者可口服硫酸鋅。補充硒可食用谷物、肉類、魚、家禽、海產品等,或口服小劑量亞硒酸鈉等硒制劑。
5.其他:肝硬化患者有腹水、水腫時,則每日入水量應限制在1000ml以內,同時應限制鈉鹽及含鈉多的食物,將每日鈉量控制在10~20mmol,即氯化鈉1.2g左右。此外,肝硬化患者的食物應軟和、易消化、無刺激性。
近年來有要素飲食或全營養素可供患者食用,要素飲食是一種由人體必需氨基酸、糖類、脂肪、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及礦物質配合而成的治療飲食、,口服或鼻飼后可為患者提供機體每日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