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足太陽膀胱經
0.1州都之官:膀胱
0.2腎水是來自肺臟,肺的水下達到腎臟以后,因腎跟小腸靠在一起,水在上面,火在下面燒,腎的水就會氣化,氣化后會進入命門。這個水很熱,因為小腸不斷的加熱,水進入命門以后,水跟腎的營養,就順著督脈,一路跑到腦部,這是第一次的氣化,這是給腦袋用的。蒸發了以后殘渣會從腎臟經過輸尿管再給膀胱,進入膀胱以后,會再氣化第二次,水就順著三焦油網再進入肝臟。 進入肝臟,因肝是木,這就是為什么說水生木的原因了。
0.3我治頻尿的時候,那我怎么治好的呢?把小腸的火救起來。你光在那邊治膀胱沒有用的,只要把這火一加壓,這尿液在進入膀胱的時候,就氣化掉了,膀胱一往上升,那個括約肌一下就回來了。 你怎么知道小腸火衰了,就看病人腳是不是冷的就知道了。有的病人很好玩,問他腳是冷的熱的,他說“我從來沒想到這個問題!”,問他幾歲,回答“七十歲了”。這就表示,七十年來他從來沒碰到過好醫師。 我們如何讓膀胱的水氣化,因為中極正在上方,就灸灸中極,對不對! 灸就是久火嘛,這火是下去找水的。一開始就用灸,如果膀胱小便無力,光灸就幫助很大。中極是膀胱之募。那關元可不可以灸?當然可以灸啊!你只要觀念正確,選穴時就非常好用。所以對我來說,我周圍的人若有小便失禁,那不是笑話嗎?以后你們可以幫助很多人,我一個人只有兩只手,我只能幫助到你們,你們后面的人要靠你們幫助他們了。
0.4足太陽膀胱經一共有六十七個穴道:足太陽經六十七,睛明目內紅肉藏,攢竹眉沖與曲差,五處上寸半承光,通天絡卻玉枕昂,天柱后際大筋外,大杼背部第二行,風門肺俞厥陰四,心俞督俞膈俞強,肝膽脾胃俱挨次,三焦腎氣海大腸,關元小腸到膀胱,中膂白環仔細量,自從大杼至白環,各各節外寸半長。上髎次髎中復下,一空二空腰髁當,會陽陰尾骨外取,附分俠脊第三行,魄戶膏盲與神堂,譩嘻膈關魂門九,陽綱意舍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續,二十椎下秩邊場。承扶臀橫紋中央,殷門浮郄到委陽,委中合陽承筋是,承山飛揚踝附陽,昆侖仆參連申脈,金門京骨束骨忙,通谷至陰小指旁。
178 目睛光明之穴----睛明穴
1. 定位:在面部,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處。
2. 治法:可針不可灸;睛明穴下針的時候,要把眼珠子撥開來,下針在骨和眼球中間, 這針進去不難,但有人之后會像熊貓一樣。有人會有黑眼圈是為什么?是因為起針的時候沒有做好,所以最后一步最重要。講到起針才是開始,針灸的針頭很硬,所以起針時要直進直出。不然你一起針,看起來是一樣一根針出來,但里面和下面的血管是一刀畫過去的,就出血了。記得我們是直進直出的。
3. 功效:泄眼部風熱;緩解前列腺壓力;
4. 主治:風熱眼疾:眼睛刺癢,眼睛視力不好、視力模糊 、青光眼 、白內障 ,我們都可以在睛明上下針,所有眼睛的病,都可在這治療。
5. 淚囊炎:針刺精明穴30分鐘,立即減輕;
6. 前列腺炎:按揉睛明穴;
179如握腰柄之穴---攢竹
1. 定位:在面部,當眉頭凹陷中,眶上切跡處。攢竹穴正在眉頭,我們的眉頭平常有幾根毛翹起來的點就叫攢竹,如果你手摸下去,你可以壓在一個骨縫,那個骨縫是橫的,那個橫的骨縫就是攢竹穴。
2. 治法:平時會下攢竹和放血,但是不灸。那我們下針的時候,就是攢竹透魚腰。 攢竹穴,除了下針以外,我們最常用的是放血治療。
3. 功效:
4. 主治:角膜炎,眼睛紅腫;戴眼癥;
5. 這個放血尤其是角膜炎 、眼紅腫 ,當場放血出來,就不痛了,很舒服。我們在放血時是用同側,那兩個眼睛都腫,就放兩邊。
6. 戴眼癥:有個人得了怪病,眼睛往上翻,這個又叫 天吊風,風伯點按攢竹
7. 癱瘓病人,周身不動的,點揉攢竹,可復活其生機;
180直沖霄漢之穴---眉沖穴
1. 定位:在頭部,當攢竹直上入發際0.5寸,神庭與曲差連線之間。
2. 治法:可針 禁灸;
3. 功效:開竅
4. 主治:頭痛鼻塞;癲癇發作;眉頭緊皺,眼冒金星;
5. 鼻塞:點揉眉沖;
6. 癲癇急性發作:針刺眉沖;
7. 常年電焊,眼睛跳動緊張,蹲久后起來眼冒金星:點揉眉沖;
181 曲道差送之穴---曲差穴
1.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旁開1.5寸,即神庭與頭維連線的內1/3與中1/3交點處。
2. 治法:可針可灸;
3. 功效:可將眼睛的濁水濁氣排到膀胱;
4. 主治:視物模糊 重影;人老珠黃;眼腫脹;
5. 喝酒比較多,眼重影,風伯搓揉曲道;
182暗夜復明之穴----五處穴
1.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1寸,旁開1.5寸。
2. 治法:治法:可針可灸;
3. 功效:善通孔竅,解郁熱;
4. 主治:目病,眼花目黃,風熱頭痛;
5. 眼花:常點揉五處穴;
183 承受光明之穴---承光穴
1.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2.5寸,旁開1.5寸。
2. 治法:可針禁灸;
3. 功效:開竅醒腦;調動靈感,提升靈氣之穴;
4. 主治:腦竅鼻塞,焦頭爛額;鼻塞;
184通氣于天---通天穴
1.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4寸,旁開1.5寸。
2. 治法:可針可灸;
3. 功效:加強納氣功能;
4. 主治:鼻塞,嗅覺失靈;頭頸痛;青光眼;人體上竅不能,通天皆能主之;
5. 嗅覺失靈:輕癥點按迎香,重癥點按通天;
6. 天氣變化導致的鼻塞 孔竅失靈:點通天,可以天人合一;
7. 往高原空氣稀薄處,提前拍打通天,可加強納氣功能;
185絡通小郄之穴---絡卻
1.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5.5寸,旁開1.5寸。
2. 治法:可針可灸;
3. 功效:翻病根,倒惡疾;去濕氣,化淤積;去絡脈淤積;
4. 主治:關節不利;呆板笨拙;
5. 一人常年在霧氣籠罩的濕氣之地,身體關節堵塞,屈伸不利,肩不能舉腿難曲,拍打絡郄穴,發了一身汗,關節靈活了;
186 如枕金玉之穴----玉枕穴
1. 定位:在后頭部,當后發際線正中直上2.5寸,旁開1.3寸,平枕外隆凸上緣的凹陷處。
2. 治法:可針可灸;頭上的穴道都是近取穴,因為就近嘛。下針時,一定是在頭皮和頭骨中間。你不要想盡辦法,下在頭里面,不要那么笨。
3. 功效:固腎強頭,補腦髓;
4. 主治:長期睡眠不好,導致頭頸偏斜僵硬;
5. 長期睡眠不好,導致頭頸偏斜僵硬:風伯點揉玉枕穴;
6. 叩擊玉枕穴:強腎
187正天之柱穴---天柱穴
1. 定位:在項部,大筋(斜方肌)外緣之后發際凹陷中,約當后發際線正中旁開1.3寸;看后腦,這耳朵。后腦有兩個大筋,可以摸到,這腦骨頭剛好在這。兩個大筋的中間呢,就是我們的督脈,風府、啞門就在這。 大筋跟后腦骨交接的地方叫天柱。
2. 治法:可針可灸;灸不及針;
3. 功效:支撐頭頸,正天支柱;
4. 主治:頭頸骨折;頭風。目眩;鼻塞,項強;
5. 天柱是近取穴,后項強痛也可以下天柱。
6. 俯首時間太久,頸酸頭痛身沉重:點按天柱;
7. 頭暈目眩,脖子歪:服用正天丸加點按天柱;
8. 老人頭下墜:揉天柱;
9. 小兒先天倒天柱:刺天柱 配合頭頸三藥:丹參30 葛根10 川穹5
188骨髓所會之穴---大杼穴(專治骨病)
1. 定位:在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督脈第一椎上叫大椎。督脈第一椎下叫做陶道,大杼穴在陶道穴外開一寸半。從這開始,開一寸半就是足太陽膀胱經,左右各開一寸半。
2. 這個大杼穴是骨之會,全身的骨頭會在大杼。
3. 治法:可針可灸;
4. 功效:壯骨;
5. 主治:骨頭有病,通通在這里治。 如骨刺,腰椎尖盤凸出,通身骨結轉動不靈;
6. .臨床上看的時候,什么叫骨頭有病。有一個病人腳突然扭到,你沒有 X 光你怎么知道他里面有骨頭裂掉,可以啊,過來背后大杼一按,病人大叫一聲,表示裂了,沒感覺,就是骨頭沒有裂,檢查就結束了。當你覺得人生乏味,多照 X 光也可以啊。中醫的速度就是那么快,如果壓了大叫一聲,你給他灸,下針都可以,讓他骨頭恢復得很快。這是骨病治此。
7. 那這個會穴,有沒有什么可以加強它的效果?我們有一種法則叫會郄治療。這開始了哦,我前面就在暗示你了,郄穴就是消炎,清熱,止痛。郄穴是麻醉穴。現在病人骨頭裂開了,傷到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剛剛好是在手陽明大腸經跟手太陰肺經上。如大杼有壓痛點,郄穴下針,手陽明大腸經郄穴溫溜,手太陰肺經郄穴孔最,下針后都可以止痛,同時骨頭也會恢復,這樣會選穴了吧!若有人跑來說,我是五十肩,手抬不起來,它這是病在經絡上面,下大杼干嘛?若三個月的久痛下曲池,新痛下二間。所以用子穴、母穴是扎經絡比較多,內科病或骨傷是用會郄比較多。
8. 平常灸身柱,又灸大杼,也可以長得高大,骨頭也很硬,肋骨也很硬,身體都會健康強壯。
9. 一老人彎腰駝背,脊椎長骨刺,只能躺在床上,動一下都痛,風伯大杼穴搓熱點按,強筋骨,止痛麻;
10. 肺咳喘:大杼穴配列缺
11. 軟骨病,走路都會軟倒:大杼穴配懸鐘;
12. 頑痰在胸:必須艾灸大杼穴
13. 凡病重,病入骨髓,大病,大杼穴配百勞,治一切病入骨髓;
189清風徐徐之穴---風門穴(發背膿疽)
1. 定位: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進入第二椎下方叫風門穴。風門在督脈外開一寸半。這是風門。也就是說因為這個穴道最常有風進來。
2. 治法:可針可灸
3. 功效:行氣活血
4. 主治:項強;心煩熱病;筋骨刺痛;泄瀉;背癰瘡;
5. 這些穴道下針是近取穴,脖子強硬,也可以灸,拔火罐也可以。 在野外,脖子傷到很難過,針也沒有,艾絨也沒有,砍個竹子來,磨一磨,用火燒空氣,也可以拔火罐。火罐可以通血,讓毛孔張開來,就會流汗,痛就會去掉了。
6. 有個病,醫書上叫癰。背上常常長很多膿塊,我們在背后治癰有三種,第一種,是膿塊,白頭,化膿了,這個膿塊,是紅色的,頭是白的,有膿塊在里面嘛。第二種,白色的,沒有頭。第三種是凹陷的。 如果我們遇到癰,長在身上四肢的都可以在風門上治,因為中醫認為是風引起的。這三種不太一樣,前二種如果用灸的,用三棱針把皮挑破,把膿吸出來,在上面灸。第一天開宗明義告訴你,在灸的時候,痛要灸到不痛,很有意思啊。 膿泡凸起來,艾在燒的時候,一開始會痛啊,因為病在這邊,會一直痛痛痛。一時之間不痛了,代表艾的力量已經到了正常肌肉的位置,到了正常的位置代表膿去掉了,所以痛要灸到不痛。 那白色無膿頭呢?一般來說也是用灸,我們有燒針,之后我會介紹燔針哦。燔針就是燒針,就是燔針術。在美國我一燒針,病人就嚇死了,所以很少用。 到時我會教諸位如何用燔針,第二個也可以用灸,也可以用燔針術。因為他不痛,不痛的話,我們用灸,就灸到他痛為止。不痛的話,灸到痛,因為原來這個腫膿它底下還有一個根,病是在這個地方,一開始灸的時候不痛,灸到痛了,表示這個氣已經透出皮表,就可以停了。 第三個是凹陷,不用針,凹陷是非常不好的癥狀。非常兇惡的,直接用灸。凹陷有兩種,有的痛,有的不痛。一樣的法則,痛灸到不痛,不痛到痛。風門穴是很好的治療的穴道。背發的腫塊、褥瘡,中風的病人躺在床上,屁股后面都會長瘡,都是癰,都可以燒。
190肺臟腧背之穴---肺俞穴(俞募治療法)
1. 定位: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2. 后面所有的俞穴,我們在治療時,是不分虛實寒熱的。
3. 治法:可針可灸,針3分,刺中肺3日死,其動為咳;
4. 功效:補肺氣;補肺虛;美容淡斑;
5. 主治:咳喘;小兒龜背;祛斑;小兒頑固哮喘,皮膚瘙癢;鼻炎;感冒發熱;
6. 我們會用到俞穴,也會用到募穴。我們現在知道了肺的募穴是從中府下針到云門。如果再下針在背面的肺俞,約二十分鐘。這個治療法則,叫俞募治療法。俞募治療法,俞募治療大部分是用在治內臟病;
7. 可能你面對的是咳,或是慢性支氣管炎,肺結核、氣喘、肺癌等等。我們都可以用俞募治療。。如果是肺經痛,比如痛一個星期,就用子穴,好幾個月了就用母穴,子母穴大部分是用在經絡痛或四肢痛。內科病用俞募治療法。除了這個俞募治療法外,若用后,病人還會痛,還有郄穴及會穴合用的會郄治療法。
8. 當肺有問題時,肺俞可治的包括在第三行下方中間所寫的:“肺瘺、皮膚癢欲自殺”,想去自殺,就是憂郁癥。因憂會傷肺。中國老祖宗很早就知道,過于憂慮到后來會尋短。這個時候我們不用抗憂郁的藥。針灸用的時候,在肺的俞穴及募穴下針就可以了。這是針灸治憂郁癥的方法。
9. 我們治病,按照五行木火土金水治療,有很多治療法。有一種我們叫正治法,就是通用的治療方法。當我們發現木有問題的時侯,我們先去強土,再去強腎。就可以把病堵住了。同樣的,當我們肺有問題時,第一個會影響到木,所以要先去強木。所以在治療肺的時候,要先去治療肝再去治療脾臟,讓金必須要去生水,讓金沒辦法克木,這種我們稱之為正治。當金去生水,相生的現象出現了,這就是正常。 腎主二便,大小便是腎臟在管。當我們肺的功能不正常,你去治肝、治脾,若肺的功能一一恢復,就可以看到腎臟管的大小便會變正常,這馬上就可以知道是否恢復了。
10. 第四行講小兒龜背,龜背就是肺里面有很多痰在里面,當然可以用肺俞下針或灸,然后正面取它的募穴,就是俞募治療法。
11. 皮膚瘙癢:肺腧配鳳池
12. 鼻炎少氣:肺腧配迎香
13. 感冒發熱:肺腧配大椎;
14. 咳嗽哮喘:梅花針將肺腧敲熱敲紅,可輕松平息;
15. 小兒頑固哮喘:四縫穴挑刺加肺腧叩刺,可自愈;
16. 祛斑:肺腧心腧貼胡椒,暖心肺,上焦暗斑消除,污跡掃光;
191厥陰腧背之穴---厥陰俞
1. 定位:在背部,當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第四椎下是厥陰俞。
2. 厥陰俞又為心包絡腧;
3. 治法:可針可灸,這個穴道我們平常也是一樣下針、用灸通通可以。
4. 功效:治療病入心包;是保護心臟的錦衣衛;
5. 主治:心臟病
6. 可治療心臟病。我常講,當你覺得人生乏味,我可以告訴你如何得到心臟病。所以,女性荷爾蒙不能吃,吃了胸部會變得非常大,就離婚了。
7. 嗝逆心煩,厥陰搓紅搓熱;
8. 心肺損傷,老慢支,按壓厥陰腧,深呼吸,就能補心肺,緩解心慌心悸;
192 心臟腧背之穴---心俞穴
1. 定位:在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第五椎下這個穴道是心俞。
2. 治法:可針可灸,針3分,刺中心一日死;
3. 功效:開心胸血管
4. 主治:精神失常;中風偏癱
5. 診斷:當用手指頭壓的時候,如果有心臟病,壓第五椎就會痛。當你壓痛點壓下去有悶痛,這是心虛,就是虛癥。當你壓下去是刺痛,劇烈的痛時,那就是堵到了。心臟有問題,可能是有瘀血在那邊。灸也可以,下針也可以。那你既然下針下在心俞下面,是不是也要下心的募穴,因為俞募治療啊。會扎心的募穴巨闕,背后就下心俞,這就是俞募治療。 治療心臟以后,我們看這五行,心臟一有問題,第一個會影響到肺。如果心臟火能去生土,能相生的話,就代表沒有病嘛。但如果克到金,那我們在下第五椎心俞時,是不是也要同時扎第三椎的肺俞,為什么要扎肺俞,因為要強金嘛。可以讓病不再移轉。 我在治療心臟病時,一下就是六針,心俞肺俞肝俞,治金完再去治木,心臟火就會生土,火會被生,所以我會同時下針肺俞跟肝俞,多扎兩針無所謂,對病人來說也是好嘛,這我們取穴的法則。 扎的效果如何呢?我告訴你,有兩種,一種是一椎一椎去找然后下針,病人躺下去你按看看那一椎最痛。若這里最痛,你就扎外開一寸半。這絕對不會錯,因為病人手會往后或可能會動來動去。穴道就會有點誤差,其實病椎還在那。
6. 小兒心氣不足、數歲不語:心氣不足到好幾歲,有時七、八歲都不講話。所以,當你覺得奇怪,別的小孩都講話,我的小孩不講話,就是心氣不足,用針、灸都可以。針心俞、灸心俞都可以。
7. 健忘?是因為心藏神,神不守。記憶不好,我們在心臟上治療會有幫助的。
8. 開心解郁:拍打心腧和膻中,可開心;
193 督脈腧背之穴----督俞穴(血癌)
1. 定位:在背部,當第6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2. 督俞,顧名思義,專管督脈,督脈是諸陽之會。
3. 治法:可針可灸,督俞可以下針,也可以灸。
4. 功效:補督脈大穴;補陽氣
5. 主治:一切陽氣不足之病,如手腳涼,腰背冷,鼻炎,見風咳嗽,心胸痹痛;五臟陽虛;頭部疾病如健忘,記憶減退,癲癇,脫發
6. 診斷:看血癌的時候,在第六椎可以找到壓痛點。每一個進來,男女都是痛在第六椎,也就是說是督脈受到傷害,跟西醫說的很接近,西醫說白血球高到十幾萬就是血癌,白血球增加那么高,是因為督脈得到不正常的營養所致。 所以如果營養逆流從第六椎進入督脈,就叫做血癌。在治療之前,第六椎有壓痛點,治療完以后怎么知道好了沒?再去壓第六椎就知道了。
7. 在美國有個牙醫 32 歲得了血癌,來找我的時候,全身在發抖,因為他知道他要死啦!幫他治療四個禮拜病就好了。怎么知道他好了?因第六椎沒有壓痛點了,就是那么簡單。
8. 一人上半身熱,下半身冷,風伯點按督腧穴;
194陰血所會之穴---膈俞穴(貧血、瘀血)
1. 定位: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在第七椎下,當然你可以念“俞”、念“輸”都可以。第七椎怎么找?我們兩個肩胛骨,把肩胛骨底端畫條線,跟脊椎骨交接的地方,就是第七椎下。
2. 治法:可針可灸
3. 功效:血的會穴,也就是說血病治此。活血化瘀;補血養血;
4. 主治:貧血,淤血,便血,尿血;內傷出血;
5. 診斷:那如果壓了很痛,膈俞叫做血會膈俞。
6. 我們身上有八大會穴,一共有八個。諸位現在學到了,血會膈俞,骨會大杼,腑會中脘,臟會章門,氣會膻中,脈會太淵。
7. 這兒講的血病,不是西醫講的血癌,這里講的血病,是講貧血,瘀血,內傷打擊造成內臟出血。血病,大便是血,小便是血,那小便出血可能是腎臟癌,大便可能是大腸癌或是痔瘡,我們都不管。反正血病治此,出血的病、貧血、瘀血通通可以用。 我們血癥有很多很特定的現象。比如說,病人說“我口渴”,問他喝不喝水,回答“我不喝水”!你會覺得這個人是在搗蛋,又說口渴,又不喝水。其實不是搗蛋,而是身體里面有瘀血,很渴但是不想喝水。這是身體里面有瘀血的緣故。唐容川寫了一本書叫《血證論》,提出久病必瘀的道理。很久的病一定有瘀血在,所以要用活血化瘀來治療。
8. 膈俞就是活血化瘀的穴道,比如說病人說他痛,可能是遭打擊,或從馬上掉下來,被踢到胸部,正好是乳中穴,這個經絡正好是在足陽明胃經上,有瘀血,我們就下膈俞。胃經上痛也可下胃的郄穴梁丘。剛被踢到,就下內庭。這樣穴道就出來了,針灸就是那么靈活。現在我只是用你們知道的告訴你,那從馬上摔下來,就是五臟氣亂了啊,就下天柱、大杼,讓氣平衡,這就是最傳統、正統的方法。
9. 先天性貧血:風伯點揉膈俞,用熱水袋敷膈俞,太陽曬膈俞,艾灸膈俞,氣能生血;
10. 小兒經常鼻出血:膈俞點刺
11. 小兒見血就心慌頭暈:點按膈俞
12. 小兒微弱多病,氣血不足,針灸點按膈俞,可提高紅細胞數量;
13. 嗝逆:膈俞,中脘 內關
14. 貧血:膈俞 氣海
15. 風寒濕侵襲,僵硬麻木:膈俞和鳳池點刺放血,上下對流,痹癥自除;
16. 血脂高,血瘀,血栓:溫針灸
195肝臟腧背之穴----肝俞
1. 定位:從第九椎開始,這是脊椎骨,這兩個肩胛骨,這兩個肩胛骨尖端連成一線與脊椎的交接點是第七椎下,往下是第八椎下,這是第九椎下。這是一寸半的距離叫肝俞。
2. 治法:可針可灸
3. 功效:強肝;
4. 主治:肝俞顧名思義,就是肝臟的部位,就是肝臟的后方。 肝有痛,肝病治此;肝區滿悶,頭暈目眩;手足拘攣;肚腹急痛;小兒驚風;疝氣,黃疸;肝腧脾腧主肋肋痛;
5. 同樣可用俞募治療,下肝經的募穴,再下肝經的俞穴,任何的臟腑都有募穴與俞穴。俞穴可以用灸的,也可以用針,在左、右兩側外開一寸半。下針的時候或灸的時候,都是兩邊一起灸,一起下,不管是肺、心、肝,都是兩邊一起做,不是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在四肢上取穴的時候,才有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6. 治療中風,我們下針的時候,一定是先扎好的地方,再扎患側。
7. 同樣的有肝病的時候,第九椎肝俞有壓痛點,一壓就會很痛。所以,肝俞可以用來診斷,也可以用來治療,也可以確定肝病好了沒有。
8. 睪丸疝氣,可以在肝俞下針,而不單單只治內科病。我們小腸墜下去時,很痛啊!你下脾經的隱白,及肝的井穴,因井穴很痛,你一下針,馬上會痛得縮回去了。在針井穴時,病人會抽一下因為是初病,疝氣、墜腸的地方,脫腸都會縮回去,效果很好。
9. 肝里面有腫瘤,有硬塊。治癥都可以在肝俞上面治療。
10. 小兒咳嗽,兩胸痛得難以呼吸,勤按肝腧穴;
11. 醉酒后一天都沒醒,點按肝腧期門
12. 肝新病實痛泄太沖,虛痛補肝腧;
13. 肝氣郁結疝氣:肝腧配太沖
14. 肝氣郁結甲狀腺腫瘤:肝腧配太沖
15. 肝氣郁結富貴包:肝腧配太沖
16. 肝氣郁結腸息肉:肝腧配太沖
17. 肝氣郁結子宮囊腫:肝腧配太沖
196膽腑腧背之穴----膽俞穴(膽結石)
1. 定位:在第十椎外開一寸半是膽俞。
2. 治法:可針可灸,針5分,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為嘔;
3. 功效:利膽,萬能治病穴;正氣充電所;
4. 主治:治一切膽病;
5. 按時間的時癥,晚上十一點到半夜一點,它有問題,我們可以在膽俞穴上下針。
6. 診斷時,我們怎么知道膽有問題,在第十椎會有壓痛點,尤其是膽結石時,壓的會很痛。你幫他治療好了以后,沒壓痛點就是病已經去了。
7. 喝咖啡過度,興奮到睡不著:點揉膽腧;
8. 左關脈郁,肝膽有炎癥:膽腧;
9. 膽病(膽道蛔蟲,膽結石,膽囊炎,肋間神經痛)通治3穴:膽腧 日月,陽陵泉;
197 脾臟腧背之穴----脾俞穴
1. 定位: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在第十一椎下,外開一寸半,我們叫做脾俞。
2. 治法:可針可灸,用灸、用針都可以,效果都會很好。
3.功效:補脾
3. 主治:脾俞顧名思義,脾主四肢,四肢上的問題,不管是肌肉,還是關節痛、風濕痛都可以在脾俞下針。這個土是治水的,脾主少腹,少腹講的就是肚臍以下,腹部這邊的水腫脹通通都可以用脾俞,用強土來治水,就可以解決水的問題。
4. 由于脾主肌肉,主四肢。所以脾臟有問題的時候,很明顯的表癥就是身重,身體會非常沉重。正常人,我們站立成這樣子,人的氣是往上升的,氣就是全身的水液,氣是往上升的。所以站在那邊,不會感覺到體重。腳是身上最底層的地方。當你全身都在氣化的時候,腳雖在最底下但卻是溫熱的,這個熱氣一直往上來,全身都是在氣化的狀態。當全身充滿氣的時候,是沒有癌癥的,像個熱水瓶一樣。 所以我常常講,腳是熱的就沒有癌癥。你現在還沒有癌癥,就要想辦法把腳熱起來。 那脾主開胃,
5. 小孩子不吃東西,你都可以灸脾俞,再灸身柱,小孩會長得又高又大,肌肉又發達,骨頭又大,人又高大
6. 慢性疲勞綜合征:站著都想睡覺,拍打脾腧穴
7. 老人腿腳沉重如泡水中,點揉脾腧穴 膀胱腧穴;
8. 老慢病:脾腧穴
9. 九竅不利:脾腧;
10. 小兒保健:捏脊,按揉脾腧穴;
198胃腑腧背之穴----胃俞穴
1. 定位: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再來是第十二椎,是胃。第十二椎開在胃上面,胃病治此。
2. 治法:可針可灸
3. 功效:一切胃病
4. 主治:胃病
5. 如果胃有病,不管是西醫講的胃潰瘍、胃出血、胃下垂都沒關系。扎胃俞,用俞募治療,胃的募穴是中脘穴。扎正面的中脘,再扎胃俞就是俞募治療。
6. 假設有胃痛,足三里、梁丘郄穴可以止痛。足三里也可以止嘔。這樣一票穴道就出來了。俞募治療、會郄治療都可以。那腑會中脘,胃的會穴是中脘,用會郄法治病時,就再下胃經的梁丘穴,這是會郄治療。會郄治療加上俞募治療,最后再加上足三里,怎么會治不好胃病呢?除非你是足三里扎到足二里,扎錯穴道。
7. 小兒瘦弱:胃俞穴
8. 老人脫肛:胃俞穴
9. 一切胃病:胃俞穴 中脘 梁丘
10. 高熱積熱:胃俞穴 大腸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