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書法的“美”與“丑”,一直是當代書法界的一個熱門話題。眾多非書法專業的網友們都參與到其中,對當代書家的“丑書”評頭論足,只要是不漂亮、不工整的都稱其為丑書,其中不乏古之先賢名哲。《蘭亭集序》里有句經典之語: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意思是后人看待今天的人,也就像今天的人看待前人一樣。歷朝歷代都有“丑書”之爭,也曾像當今一樣混亂,丑俗難辨。今天特將歷代的“丑書”書家進行評選,為避免有嘩眾取寵之嫌,都以歷史中著名書家的評論為依據,本人不做任何評價!
第一個丑書家:王羲之。
北宋書法四大家之一的米芾曾怒懟:"一洗二王惡札”。米芾不是第一個罵書圣王羲之的,米芾之前還有唐朝的韓愈,他說“羲之俗書趁姿媚,數紙尚可博白鵝”。狂傲不羈的詩仙李白說道:“王逸少、張伯英,古來幾許浪得名!”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稱:"逸少草有女郎才。”清朝著名書法家金農也稱“會稽內史負俗姿”。清朝對《蘭亭序》的真偽也很是懷疑,稱其"文尚難言。何有于字”,金石學家陳介祺甚至把帖學的衰落直接歸咎于王羲之:“有右軍而書法亡”。
圖為王羲之的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