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刷圈”這個事
刷朋友圈,往往被詬病,被認為浪費時間,不務正業。其實這種觀點不全對。為什么這樣說呢?
刷朋友圈,首先要看是誰在刷朋友圈。如果刷朋友圈的是未成年人,那么,確實應該當心。未成年人自制力可能不夠強,刷起來就會“刷刷刷”,忘了正事,時間真的會悄然流逝。如果是成年人,情況就會有所不同。成年人有覺察力,有足夠的自省意識,在刷圈這件事上,相對要克制,一般不會因此忘記了自己的本職工作。
那接下來,要看看刷圈的目的。以打發時間為目的,一遍遍撥拉手機,確實是無聊,無聊透頂,浪費生命,不值得提倡。如果以獲得信息,觀察對比為目的,茶余飯后自然可以“刷”兩下。通過“刷”,你有可能獲得商業信息,學習資源;有可能了解大家在怎么努力實現夢想,怎么為生活拼搏不息。看,這就是刷圈的目的。
當然,很重要的一點,還要看“刷圈”這個人的思考力與分析綜合能力。也就是說,“圈”你是刷了,然后你從“圈”里刷出什么了?
聊聊我對我的“圈”的思考和分析綜合吧!
我們的國培專家李俊芳老師“圈”里都是教改信息,教學資源,優質課程,看她的“圈”就可以獲得前沿信息,教學資料;同時,也能看出李老師可貴的責任與擔當,對教學的熱愛與鉆研。
曾要“為自己活一回”的全國語文名師熊芳芳老師,在朋友圈為自己開發的新課程做宣傳,這讓我知道人生可以有多種活法,智慧和經驗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可以創造財富(悄悄說一聲,熊芳芳老師一對一批改一篇作文,收費2000),知識付費,是時代的趨勢,優質的資源不能白看了。
我的師專同學,本是縣教育局的語文教研員,卻自費學了心理學課程。她說曾經有一次報導師的課,五天四夜的課程,花了三萬多。我驚訝,又慨嘆。有些人為了目標可以不計付出。三年多來,她一直堅持學心理學,參加培訓。如今,她已經進行了多場講座,走進無數人的心里,答疑解惑。這是堅持的力量,是孜孜以求的精神。每次在朋友圈看到她的照片,感覺她整個人都是閃光的。
能一路堅持的還有很多。南宮的同學張西印,醉心于書法,我在他的朋友圈經常看到“完成十幾米長卷”這樣的字樣。無數個黎明和靜夜,一筆一畫,一撇一捺,練就了令人賞心悅目的中國水墨。他參加書法比賽,曬獲獎證書,堅持與熱愛終究讓他成為“俗而不俗”的自己。
我們學校的姚向輝老師,把自己多日的美術作品制成動態視頻,那簡約而多姿的線條,那豐富而變換的畫面,輕輕搖曳,一縷畫意,一縷詩情,在藝術的花間流淌。我收藏了她的小視頻,由衷感慨:“歲月從不敗美人!”生活是俗的,也可以是雅的,就看你怎么過。
還有一個行動力超強,學習熱情極高的陳源源老師。這個年輕老師的給我很多的思考,也給我很多感動。她自費購置學習課程,參加各種訓練營,轉變思維,提升理念,從不停止學習的腳步,我想用“可怕”兩個字來形容她。主動成長、不知疲倦地付出行動和成長的年輕人,難道不“可怕”嗎?真希望這樣的令人“可怕”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我從她的朋友圈看到她的常態“復盤”,跟著她學習組織“打卡訓練營”,力圖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效果還有待評定)。這樣的“圈”刷一刷難道不好嗎?
……
說不盡的“朋友圈”啊!當你調動自己的思維,去思考和綜合時,你會發現,你的“圈”既是一個個生活迥異、性格不同的活生生的人,又是一個動態的社會。在“圈”里,你能看見陽光,也能看見黑夜;能看見生命的蓬勃和精彩,也能看見生活的掙扎和無奈;能看見人性的溫良,也能看見隱秘的狹隘……
“圈圈”既然誕生,就有它存在的合理性。當我們以成年人的智商,不以無聊為目的,有思考,有辨別,有分析,有感觸地刷刷“圈”,又有何不可呢?
“刷圈”也許不可怕,不加選擇地“亂刷”才可怕。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