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密度膽固醇(LDL-c)是低密度脂蛋白(LDL)中的膽固醇,它可反映低密度脂蛋白的多少,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功能是將膽固醇轉運到肝外組織細胞,滿足它們對膽固醇的需要。同時也是所有血漿脂蛋白中首要的致動脈粥樣硬化性脂蛋白。
中文名低密度膽固醇外文名LDL-c作用反映低密度脂蛋白的多少導致結果動脈硬化定義低密度脂蛋白中的膽固醇LDL-C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作為血脂檢測的其中一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動脈粥樣化形成、發生、發展的主要推動因素,其水平與動脈粥樣硬化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作為動脈粥樣化的主要影響因素,LDL-C的正常值應根據患者的不同危險分層而定,常見分析如下:
1、低危患者:LDL-C正常值應為3.1mmol/L以下;
2、中危患者:LDL-C正常值應為2.6mmol/L以下;
3、高危患者:如確診冠心病、糖尿病的患者,LDL-C正常值應在1.8mmol/L以下;
4、極高危患者:如心肌梗死行支架植入術、腦梗死等患者,LDL-C正常值應為1.4mmol/L以下。正常范圍在0-3.4mmol/L,理想水平在0-2.6mmol/L,合適水平在0-3.4mmol/L,邊緣性增高在3.4-4.09mmol/L,升高≥4.1mmol/L。40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且血脂超過1.8mmol/L,或者存在高血壓、嚴重肥胖、吸煙的患者,屬于動脈粥樣硬化的高危因素,需要將低密度脂蛋白降到2.6mmol/L以下;低危患者需要控制在3.4mmol/L以下;極高危需要控制在1.8mmol/L以下。低密度脂蛋白增高,是造成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元素之一,早期的進行診斷,可以有效的防止動脈粥樣硬化。
臨床上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藥物主要包括他汀類藥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還有膽固醇吸收抑制劑,如依折麥布、PCSK9抑制劑等。根據患者不同的基線、LDL-C的水平以及不同靶目標,單用或者聯合應用上述藥物,積極控制LDL-C水平,改善患者的臨床預后。背景介紹在人體中,脂類物質主要分為兩大類。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是人體內含量最多的脂類,是體內的一種主要能量來源;另一類叫類脂,是生物膜的基本成分,約占體重的5%,除包括磷脂、糖脂外,還有很重要的一種叫膽固醇。膽固醇又稱膽甾醇,一種環戊烷多氫菲的衍生物。膽固醇廣泛存在于動物體內,尤以腦及神經組織中最為豐富,在腎、脾、皮膚、肝和膽汁中含量也高。其溶解性與脂肪類似,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醚、氯仿等溶劑。膽固醇是動物組織細胞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它不僅參與形成細胞膜,而且是合成膽汁酸,維生素D以及甾體激素的原料[1]。定義低密度膽固醇實際上指的是低密度脂蛋白中的膽固醇,它可反映低密度脂蛋白的多少。低密度脂蛋白是由中間密度脂蛋白在肝臟內轉化而來的,肝臟也可直接合成、分泌少量低密度膽固醇。它的主要功能是將膽固醇轉運到肝外組織細胞,滿足它們對膽固醇的需要。低密度脂蛋白是所有血清脂蛋白中首要的致動脈粥樣化性脂蛋白。[2]。分布膽固醇在大腦、脊髓、神經系統和肌肉中廣泛存在。膽固醇在人體內的分布極不均勻,腦和神經組織中含量較高,其次為腎、脾、皮膚和肝。腺體組織的膽固醇含量一般比骨骼肌高。全身膽固醇總量(約140克)的1/4存在于腦和神經組織內,其中20%在大腦,33%在神經系統,25%在肌肉,余下的分布在內臟器官的血液中。每100克組織中約含膽固醇2克(2%);腎、脾、皮膚和肝、小腸黏膜等內臟,以及脂肪組織中膽固醇含量也比較高,達0.2%~0.5%;肌肉組織中膽固醇含量較少,占0.1%~0.2%;骨質中含量最少,僅占0.01%[2]。來源(1)膳食攝入:許多動物性食物中含有膽固醇,某些器官的含量還相當高,如動物的大腦、腎臟、肝臟、肺、脂肪、蛋黃、蟹黃、蝦子子等。一般每人每天從膳食中吸收500~800亳克的膽固醇[2]。(2)自身合成:人體除大腦外,大部分組織都有合成膽固醇能力,尤其是肝臟,占全身膽固醇合成總量的70%~80%。其次是小腸,約占10%,皮膚、腎上腺皮質、性腺等也是膽固醇合成重要場所,腦合成膽固醇的能力很低。糖類、脂肪和蛋白質都成膽固醇的原料。人體每天可合成1000~2000毫克膽固醇。攝入量高時,合成量就低,而攝入量低時,合成量就高。多余的膽固醇將轉變成膽汁酸,隨尿液和糞便排出體外。體內膽固醇主要是機體內源合成的,比普通膳食條件下食物中膽固醇的吸收量高[2]。由此可見,人體內膽固醇的來源分為外源性和內源性。外源性膽固醇來自富含膽固醇的食物;內源性膽固醇是由人體自身合成[2]。影響因素膽固醇異常升高,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常見的原因以下幾點[2]:(1)家族性血漿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高。(2)攝入的食物中膽固醇或飽和脂肪酸含量高。(3)體重增加。(4)年齡增長。隨著年齡的增長,代謝減緩,脂質開始堆積。(5)絕經后婦女。在45~50歲前,女性的血膽固醇低于男性,50歲后則會高于男性。這種絕經后膽固醇水平升高很可能是由于體雌激素減少所致。(6)不良的生活習慣。(7)精神長期處于過度緊張狀態。(8)大量的飲酒、吸煙等[2]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