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必使員工認識到訴訟時效的重要性,掌握中斷訴訟時效的正確方法以及補救措施。同時要加強管理,提高員工責任心,對管理貸款期間喪失訴訟時效的人員,限期整改,并區分情況進行處罰。
?。ǘ┘訌婎A防措施。
辦理貸款時,要采取以下預防手段:
1.簽訂借款合同時,必須填寫正確的通訊地址及郵政編碼,并約定該地址在借款人未書面通知變更前,為送達催收通知的到達地址。該措施的目的在于:貸款到期后,如要通過發送信件中斷訴訟時效,有了正確通訊地址,才可能實現“信件到達或應當到達借款人”。
2.簽訂合同時,在其他約定欄明確“借款人委托***代為簽收此筆貸款的催收通知書”。此處的***為受托人,如村委會、村長、村書記等。該措施的目的在于:被授權主體是簽收催收通知書的適格主體,當催收通知無法送達借款人時,則可通過受托人簽收的方式,達到訴訟時效中斷的結果。
(三)加強執行力。
對已到期的貸款,要采取恰當的方式中斷訴訟時效。具體措施前文已論,此處不再累述。
?。ㄋ模┘訌娕c法院的協調。
對明知收回本息無望,但又須提起訴訟以中斷訴訟時效的貸款,積極與法院協商,對案件受理費緩交、少交,盡量節約訴訟成本。
四、對喪失訴訟時效貸款的補救措施
貸款喪失訴訟時效后,經過積極催收,借款人主動歸還部分或全部本息當然是最佳結果。但若無法達到上述結果,則需采取其他措施,盡力補救。此時采取的措施,農村信用社內部稱為“挽回訴訟時效”,但從法律角度講,訴訟時效喪失后,并不能挽回,而只能通過某種方法重新確認債權。綜合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復,以下兩種方法屬于法院認可的補救措施:
一是借款人在催收通知書簽字或者蓋章。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超過訴訟時效期間借款人在催款通知單上簽字或者蓋章的法律效力問題的批復》(法釋〔1999〕7號)文件中明確,對于超過訴訟時效期間,農村信用社向借款人發出催收到期貸款通知單,債務人在該通知單上簽字或者蓋章的,應當視為對原債務的重新確認,該債權債務關系應受法律保護。
二是重新與借款人達成還款協議。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當事人達成的還款協議是否應當受法律保護問題的批復》(法復〔1997〕4號)文件中明確,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當事人雙方就原債務達成還款協議的,應當依法予以保護。
除上述兩種方法外,筆者認為,還有一種方法可供選擇,即通過起訴,在缺席判決上想辦法。法釋〔2008〕11號出臺后,有一個明顯的變化,即被告不對訴訟時效抗辯,法院不再主動審查。因此,如借款人外出多年,確實無法取得聯系,農村信用社仍可考慮起訴。因借款人無法聯系,法院只能公告送達,借款人知曉的可能性極小,也不太可能到庭參加訴訟。借款人不到庭訴訟,則不會發生抗辯訴訟時效的情形,由于法院又不主動審查該問題,其只能缺席判決農村信用社勝訴,由此通過判決確認了農村信用社債權,從而化解了喪失訴訟時效的法律風險。但此種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風險,農村信用社起訴后,若借款人出現,并對訴訟時效提出抗辯,則農村信用社將面臨兩種結果:一是撤訴,避免法院駁回訴訟請求的局面;二是不撤訴,法院將駁回訴訟請求,不管出現以上哪種結果,均可能導致借款人還款意愿降低,從而增加貸款清收難度。
五、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