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發布了《關于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實施意見》及《關于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有關專家指出,這兩個文件除了對高考的意義,也意味著基礎教育階段教育教學的方式要迎來徹底的變革。分層教學、走班制等將隨著改革的深入逐漸推廣開來。
其實,近年來隨著新課改的實施,不少初中學校早已開始了這些方面的探索,自覺不自覺地與高中的改革做著“對接”。雖然起步時間和探索過程各異,但目的卻始終如一:輕負擔高質量,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十多年來,在中小學的探索實踐中,位于長三角地區的江蘇與浙江十分活躍。這些地方有許多原創性的經驗,這些經驗都是基層學校在長期的課改實踐中進行教育科研的產物,它們的突出特點是操作性強,高效實用,具有一定啟示意義。
江蘇省南京市竹山中學校長 笪鴻山
走班教學 分層教育
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是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作為江寧區公辦初中的領頭羊,我校近幾年中考成績非常優秀,但同時我校生源兩極分化現象嚴重也是現實。為解決這一矛盾,我校從2009年開始就在初中三年級的數學、物理兩門學科中進行“走班教學”試點?!白甙嘟虒W”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分快慢班,其目的也不是想消滅學生之間的差異,它的最終目標是讓所有學生都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不斷進步,分層只是手段。對學生來說,能根據自己現有知識水平、能力大小選擇相應的班級學習,充分調動了自己的主動性,嘗試到成功的快樂。而且,因為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等狀況基本相當的學生“走”到一起,便于任課教師確定教學起點、重點、訓練計劃和培養目標,組織學生開展研討和交流。
走班初期,由學生自主而理性地選擇適合自己的班級層次。數學、物理課允許單科走班,比如少數學生可以在A班上數學而在B班上物理。每學期期中、期末,再根據學生掌握的知識情況和學習能力的變化進行動態調整,真正達到以學生自主發展為本的目標。學校要求兩個層次都應注重知識技能目標及學習的過程和方法。A班著重“挖深、拓寬、自主、提高”,在完成教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精心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選擇部分綜合性的題目,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競爭意識。B班講求“多鼓勵、重基礎、求提高”,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自覺完成基礎題練習,逐步提高學習能力。我們特別要求對B班學生更加重視,上課和做題要求不能降低,并幫助他們建立自信。
實施走班教學以后,教師無法在課后集中對學生進行輔導,所有的教學內容都必須在課堂上解決,這就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同時也對教師的課堂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江蘇省蘇州市平江中學校長 鄧大一
重視能力 關注素養
最近一系列改革舉措,意味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設置和教學追求從單一知識技能轉向人的全面發展步伐將進一步加快。作為蘇州市區的一所完全初中,自2010年課改以來,我校辦學品質有了很大提高,被蘇州市教育局譽為“輕負擔、高質量”蘇式教育典型學校,成為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
在我?!八亩我话敢换仡^”課堂教學基本模式下,我們把課堂中的學習設定為由低到高的進階學習過程?!八亩巍本褪恰盎乜慈刖?、探究生成、拓展提升、學情評價”等四個環節構成的課堂結構,“一案”即基于學科自身特點的學生課堂活動案,“一回頭”則是強調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在教師引導下利用“一題”、“一問”進行舊知識的復習鞏固,體現出追求效率同時分類指導的教學原則。
帶著“小抄”進考場,也是我校個性化考試改革的重要成果。它避免了機械的記憶,不僅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同時意味著消除了現行考試中以記憶為主的評價,轉而成為以能力立意的評價。“小抄”的價值正好體現了新課程所倡導的“三維目標”。
此外,學校進行每學期一次的學生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的綜合性評價。鼓勵學生自主閱讀,合作探究,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自然。評價不給分數、用冠名替代等第,以鼓勵為主。由此激發興趣、拓展知識面、培養跨學科建構知識的素養,為高中的進一步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達人風云榜”評選是學生最喜歡的項目,這是一項面向全體學生的個性化評價改革:以自薦或推薦的形式、容易達到的目標,讓每個學生都有可能進入榜單?!斑_人獎”分為誠信、愛心、學習、禮儀、才藝、閱讀、環保、運動、勞動、惜食等,涵蓋了學生成長過程的各個方面。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得到快速發展。
在平江看來,初中教育不能僅僅以中考為目標,還應當瞄著高考和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一個學生帶著怎樣的學習能力和素養進入高中,決定了其將以怎樣的學業水平和素質進入高校。當下學校所給予學生的,便是他們終身受用的禮物。
江蘇省大豐市飛達路初級中學校長 韋衛
雙分教學 增效雙贏
普通高中的改革目標,同時也是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教學的工作方向?;A教育應該在減負增效、追尋教學效益最大化、讓每一位學生都獲得全面發展等方面做出成績,為高中改革做好鋪墊。
我校幾年前開始全面推進“雙分教學模式”,在輕負擔環境下,促進了學生的全面成長。“雙分教學”,即“分階段”和“分層次”,即根據學生認知的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由簡到繁的階段性規律,把學生的學習分為成長期和成熟期兩個階段。在成長期幫助學生學習新知、培養學習力;而成熟期是在打好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分層提升,進行知識鞏固和拓展研究。
一般情況下,我們在期中考試前用6周左右時間進行成長期的新知識教學,用4周左右時間進行成熟期鞏固教學。期中考試后到期末考試這段時間,同樣規定6周左右為成長期階段的教學,4周左右為成熟期階段的教學。成長期階段,教學內容必須面向全體不分層次,教師的教學堅持低起點、小坡度、快節奏、大容量。課堂教學著重教最基礎、最核心、最典型的知識,幫助每一位學生打好知識和能力基礎,較難的題目一律不做,把發展的時空和興趣還給學生。進入到成熟期時,主要任務是復習鞏固和拓展提升:教師進行分層次教學,每天在課前發放一份學案,80%的內容為復習鞏固部分,20%為拓展加深及應用探究性思考題?;A差些的學生主要完成復習鞏固部分,而學有余力的學生主要是研究探索,完成思考題。介于兩者之間的多數同學,既復習鞏固又逐步深化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應用。這種分層次的因材施教方式,使各類學生分別在各自的起點上選擇不同的速度,獲取數量、層次不同的知識信息點。成長期教學的注意點集中在低層面,不放棄任何一位學生;成熟期則偏重在兩頭,讓每一位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能得到發展和提高。
“雙分教學模式”的推進,從根本上減輕了學生的負擔,使所有學生對學習都有了信心和興趣,并且養成了課前認真預習、課上積極參與、課后及時鞏固與提高的良好學習習慣,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學習力。由此產生的效果是,為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提供了時間保障,有效解決了社會對應試教育的需求與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矛盾。
浙江省桐鄉市求是中學校長 張國良
學習低碳 結果高效
12月16日,教育部發布了關于高中改革的兩個意見,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統一、學生全方位能力的發展被更加重視。這不僅將從根本上影響高中教育的決策與定位,同時也將給初中教育帶來深刻的影響。
因此,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成為初中教育改革的方向。我校近兩年探索關注學生思維發生質量的“低碳”課堂,推行了“學習共同體下五三二合作學習模式”,取得了減負增效的良好效果。新的學習模式以小組建設、導學稿編寫和評價體系為核心,以文化建設和培訓體系為保障。如果將課堂教學的未來成效比作一棵樹的話,小組建設就是土壤,為樹苗的茁壯成長提供肥沃的養料;導學稿編寫則是種子,在土壤的滋潤下生長出希望的果實;評價機制是不可或缺的養料,提供源源不斷的成長動力。
新模式實施以來,老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習慣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課堂上老師開始“精講精評”了,學生變得活躍開朗了,“滿堂灌”的課堂完全消失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此起彼伏。通過合作、展示、質疑、點評,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角。而起主導作用的教師課堂單向傳授的時間大都做了有效控制,做到了講重點,講難點,講易混、易錯、易漏點;學生已會的不講,學生通過討論能會的不講,講了學生也不會的不講。
改革帶來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的極大提高,也帶來了學生學習負擔的切實減輕。首先在嚴格執行省教育廳頒布課時的基礎上,學校取消了統一下發的作業本,嚴格控制雙休日作業量,嚴格禁止有償家教和集體補課。其次是全面改革評價機制,我們的美麗“星級小組”評價體系采用積分制,每個小組都可以優秀表現向“五星魅力小組”發起沖擊而不斷晉級;對學生個人設立了學習、品德、生活等12項內容的“美麗之星”評比;在導學稿的編寫與使用中,也力求體現分層要求,只要學生盡力了就要表揚。再其次,學校經常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共設立了20多個學生社團,所有活動都由學生自己組織和管理。
浙江省長興縣實驗中學校長 鄒忠明
減負提質 尋找平衡
作為始建于2004年的一所新興初級中學,為在初中階段給學生打好基礎,我們推出了“全程助學,助行全程”體系:以活動課程“助”學生的個性發展,以輕負擔高質量“助”學生的自主成長,以全程助學實踐“助”學生的自主學習。其大方向與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改革要求相適應。
踐行“輕負擔、高質量”的素質教育,我們主要關注和解決三個問題:一是輕負擔,如何科學地減負;二是高質量,如何有效地提質;三是問題的關鍵,即如何在減負與提質之間尋找到平衡點、支撐力。在具體實施方面,我們一是規范課程。我校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等課程有充分保障,體育課每周3節,研究性學習3至4節。二是對作息時間實行“四限”:限在校時間、作業時間、教學時間,雙休節假日不補課、晚自習不上課,并為體藝“讓行”——每天鍛煉1小時,每天藝術活動40分鐘。三是規范行為,重視后20%學生的教育常態,做到有教無類,關注全體。
依據個性需求,我校嘗試了走班教育。如信息技術學科以年級為單位,開設了信息基礎教育、動畫設計、編程等不同課程,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選修。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我們創設了生命教育課程、能力提升課程、民族文化課程、“美”的熏陶課程、特長發展課程等,讓每一個學生擁有廣泛的興趣愛好。
我校的“全程助學法”以助學單為載體,以問題設計為核心,教師通過啟發學生課前預學,組織課中展示、互助交流、檢測反饋,指導課后反思外化等一系列推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活動,來幫助學生進行知識建構,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探究問題”能力。這完全是一個學生知識生成、智慧生成、方法生成和趣味生成的過程,對學生的持續學習頗有助益。(記者 蘇婷 通訊員 姜正川)
【讀者反饋】
應像春暉那樣從容
讀過《春暉中學:續寫白馬湖的弦歌》(11月20日《中國教育報》)這篇充滿詩意的長篇通訊,最吸引我的是春暉中學校長李培明的一段話:“無論體育課、課外活動還是心理課,我們都會上到高考為止,雷打不動?!倍以撔C客砭劈c半學生準時就寢,每周末學生輕松地放假休息。不知道別處的中學生們如果知道了天下還有這樣的學校,是否會羨慕得發瘋,反正我是羨慕這樣的學校,羨慕這里的學生,他們的福分不淺。
之所以羨慕春暉,就是因為春暉的做法,對更多的學校及其學生而言是奢望和夢想。春暉的果決顯示出校長辦學的自信,李培明打造了“一切為了學生”的春暉版本??纯船F在的學校,不要說中學,就是在一些地域偏遠壓力較小的鄉村小學,又有誰按照課表上課?體育課、課外活動更多地僅是在課表上體現,學生所期盼的音體美等好課,眼睜睜地被語數外擠占了,學生內心的失望與壓抑可想而知,課堂的效果也可以預見。學生被囚禁在教室里,思維也被囚禁著,學生能不厭學?
據筆者所知,有的學校,不僅周末不能休息,就是課外活動也被一些“勤奮”的教師占用了,還有的在中午這短短的休息時間里也布置了作業,學生吃飯急匆匆的,上廁所都得跑著去。在這樣的學校,學生壓力太大,很多應當享受的權利悉被剝奪,長此以往,對孩子的健康構成威脅,“才”沒長,“人”卻被毀了。這樣的學校更加可怖。
教育的核心任務是培養健全和諧的人,人們把學校比喻為學生成長的搖籃,就意味著學校應富有詩意和安全可靠,可以讓學生能夠自由地呼吸,從容地學習,快樂地成長,這樣的溫馨舒適才會讓孩子留戀。所以,學校就是讓孩子們舒展生活和成長的地方,別的什么也不是。(韋清 作者單位:山東省齊河縣教育局)
《中國教育報》2014年12月25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