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厭學的問題
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精力充沛、學習能力其實很強,甚至是可以說是我們人生中最適合學習的階段。但是不少人進到青春期會出現叛逆心理,甚至有很多青少年不同程度會出現厭學的問題,但任何問題都有它的具體原因,一般來說,青少年會厭學主要是下面原因導致。
第一是壓力過大,因為在青春期這個階段,青少年雖然身體在發育,心理也在發育,但是還不夠成熟。然后來自學校、家庭和同伴的一些要求和指導,包括生理發育的壓力,會讓他們疲于應付,所以他就會選擇逃避。
那以青少年的角度來想,他們可能覺得如果不去學校就不會有這種壓力,對他們來說沒有什么事比上學還困難,所以這樣子他們就可能會厭學。
第二個可能是沒有動力,比如說學習成績,如果我們很現實的用成績來說,如果孩子覺得自己考了幾次,但是成績不高,學習成效不明顯,那可能就會降低他的學習動力,有時也會產生一種厭學的情緒。
第三個是心理問題,說不定他本身就已經有一些抑郁癥、強迫癥、或者是廣泛性焦慮癥等等這些問題,但是有時候家長又沒注意到這些,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然后加重了孩子的心理壓力,他們就會更厭學,不喜歡上課、不喜歡學習,那這樣一來就會產生惡性循環,孩子原本的心理問題可能會更嚴重。
第四個是社會因素,這個因素現實中也很常見,因為青少年很容易受到外界誘惑,特別是身在一個群體中的時候,很容易有樣學樣。所以在青春期階段,如果他們會看到有一些不一樣的生活,然后他們覺得這種生活很瀟灑、很有趣,比如聚在一起聊天喝酒或者去耍酷什么的。
所以這個階段如果孩子去接觸到一些校外人士的時候,有時候就會變得一發不可收拾,人在校園、心在外面,所以會發生跟著這些人混,翹課去玩,最后嚴重的話可能就根本不去學校。
第五個因素是學校因素,因為教育制度本身也不是那么完美,假設有些老師真的素質不高,然后不能正確的因材施教,特別是對成績比較差的學生,有時候會用責難或者是好像有一點鄙視的態度來對他們,那學生就會對學習喪失興趣和動力,對這個老師也產生怨氣。
就有這樣一個案例,就是這個孩子因為某些原因對某個老師有一些不滿,或者說有一些抵觸,那這個老師的課可能是禮拜一、禮拜三,他就專門挑禮拜一禮拜三不去學校。
第六點就是家庭因素,家庭因素也是我們特別要提醒各位家長注意的一個因素,因為家庭教育會決定孩子去看待問題的角度,因為學習能力本身就有差異,可能不同孩子會碰到的困難也不一樣。
但是如果說父母親足夠睿智,而且有共識去覺察孩子在學習方面是有碰到什么障礙、有什么問題去面對、接受、處理,然后做調整。用這種方式的話孩子就會跟你一起去調整,這樣子比較適宜。
但是如果父母親整天就是看學習成績,然后一起批評孩子,你這分數怎么老是不及格啊,這樣子的話就很容易導致孩子一直被批評、被嘮叨,他就更不喜歡上學,更不要說提升學習效果了。
當然不同年齡階段的厭學心理狀態也有明顯的差異,雖然都是不想上學、很懼怕或者是拒絕去上學,但如果仔細觀察了解的話,會發現年紀比較稍微小一點的孩子,懼學是以懼怕為主,為什么呢?
其實差不多小學階段孩子厭學大概都跟父母親或者家里面的矛盾沖突有關,這些孩子的厭學癥大概都是因為父母關系不好,他會覺得是不是我不乖,所以他很害怕那種分離焦慮,擔心自己去學校回來以后,爸爸、媽媽其中有一個人就會不見了。
所以小孩子低年級的厭學,會看到比較會跟父母親之間的沖突有關,從而引發孩子會擔心父母親離開自己,所以就不想去上學,想一直黏著父母親。
那如果是青春期階段的厭學,看到的案例常常有一些共同點。
第一個就是父母親大概會嘮叨,我都是為你好,但是你知道嗎?
當孩子慢慢已經進入青春期,父母親要學會一件事情,就是怎么樣適時地放手,不要反反復復一直嘮叨。
曾經聽過這樣一句話,我們用兩年的時間來學會怎么說話,但我們用一輩子的時間學會怎么樣不說話。
這意思就是在講孩子到青春期以后,父母親要怎么樣改變方式跟孩子溝通,不要用習以為常、反復說教的方式,因為成長環境不同,不要整天跟孩子說我們以前怎么樣、怎么樣,所以你要怎么樣怎么樣等等。這種就是一種勒索式的教導。
所以具體到厭學問題上,我們還是宣導父母親回到之前常在講的民主維權式的教導,我們要給孩子相對的權利。每一次面對厭學的孩子,在問他們壓力源的時候,常常孩子還沒講話,父母親就講說因為他現在成績不好,他就不去學校,都在上網干嘛等等。
然后就看到孩子在一邊翻白眼,對父母親的說法不屑一顧,但父母親往往都沒有察覺到這種細節。
事實上,父母親是因為認為你成績不好,所以不想去學上學,因為覺得不想上學就沒有學習動機,這是你厭學最主要的因素嗎?
很多孩子這時候就會講,才不是,那是家長自己認為這樣,那我們再問說是不是因為跟同伴關系有問題,得不到支持,或者是沒有加入一些小團體,被人孤立而不想去上學,他們經常就會說是這樣。
整體來說大概可以分為比較小的孩子和比較大的孩子,他們的厭學情況比較不同。小的孩子厭學往往是因為父母親感情不和、害怕分離焦慮。而大一點的孩子是因為在學校、同伴之間沒有人愿意支持,或者是因為學業上沒有成就感,所以他就不想去上學。
因為沒有成就、沒有價值,所以就不想加入同學這樣的群體,因而就拒絕上學了。
我們討論厭學這個話題,一開始從腦科學上面切入,包括介紹男生、女生青春期大腦發育的整體狀況,其實還是為了具體到我們日常的這親子教育里面來,那對于家長來說,更應該要仔細去觀察他的孩子在學習能力跟偏好方面表現出來的一些特性,然后按照這個特性去引導他、去輔導他,而不是強制他們去學習。
有些家長可能有一些自己年輕時候沒有實現的夢想,覺得到了孩子身上一定要讓他幫我去實現,然后可能就會強制小朋友去學一些東西。其實孩子在這方面不是很擅長、也不是很感興趣,比如說非要讓喜歡理科的女孩子去讀文科之類,結果不僅沒有幫孩子處理好厭學的情緒,反而造成孩子厭倦或者是懼怕學習的壓力源,這種情況就非常負面,導致青春期、青少年厭學各方面的一些原因。
我們還是要再次強調青春期的問題,不要等到青春期來了才去解決,所謂的因材施教。
如果說父母親能夠在孩子青春期到來前,早一點、透過一些方式或者是你的觀察,甚至是通過專業的評估,知道孩子的優點和特點在哪邊,然后按照這個長處去幫他們加強發展的話,其實學習的效果會事半功倍,反過來的話就會很痛苦,不僅會降低孩子的學習動機,有時候更會造成親子之間的關系沖突。
父母親千萬要知道,孩子如果能夠主動學習的話,他的記憶力就會得到提升,遺忘的速度會下降。同時搭配良好的生活作息,體現在學習效果上面就會有非常積極的回饋,這些東西在青春期階段都很重要。
如果你覺得文章說的有道理,就把這篇文章收藏起來,轉發給身邊有需要的朋友們,希望能夠幫助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