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個問題說:
“女兒上小學,放暑假在家,我和她爸爸在店里很忙,經常沒時間回去做午飯,很少給她零花錢,她自己餓了就煮點面條,拌點醬油有時候炒個雞蛋,慢慢的就開始學會了做飯,還給我們送飯,面條不能送,她就做了米飯和炒雞蛋,冰箱里有什么,她就做什么,味道一般,不難吃,但是昨天做的茄子很咸,她爸爸說了她一句菜咸了,她立馬就生氣了,說咸就不要吃,為什么她脾氣這么大?是不是被我們慣壞了呢!她在學校成績挺好的,沒啥機會罵她,但是沒夸獎過,也沒打過,所以性格就變的很脆弱很自我了?沒受過挫折教育,一句都不能被說。”
這個媽媽因此認為,孩子太玻璃心了,不讓說,不知該怎么教育。
聽了這個講述,我內心極度發虛,我這樣回答:
“我告訴你我的感受,你一定就開心得笑出聲來了。
今天早上,我的孩子微信問我:
“媽媽,混沌餡怎么調?”
我一看時間,早上7:30。
怎么?這么早就起床了?在家里不是一直能睡到下半晌么?
不是成天要被我拎著耳朵告訴:
“吃早飯!吃早飯么?”
如今自己在外面工作,也學著做早飯了?
當時,我的內心還是一陣感動的。
要知道,他在家的時候我們都是把早中飯給他備好,他只需要微波爐一加熱就可以了,什么時候用他自己做飯了?什么時候指望他為我們做點什么了?
沒有。
我也經常反省,也許我太慣孩子了,可我沒有辦法,我只有一個孩子,我希望給他更好的生活。
想想我們小的時候,父母也是拼了命的為我們吃飽穿暖而努力,當時,我的所有愿望母親都答應,但是最后化成一句話:
“等趕明兒個……”
“等趕明兒個有錢了,給你買漂亮衣服,給你買洋娃娃……”
“等趕明兒個有空了,領你去山東、帶你去上?!?br>
這些“趕明兒個……”成了我童年時期無盡的期待和永遠無法實現的夢想,因為一家人的溫飽和供孩子讀書是壓在父母身上的兩座大山。
如今,我成家了,我也有了工作,我只有一個孩子,我有能力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我希望他的青少年過得充盈而幸福。
可是我也還是做錯了,我確實不應該那么嬌慣他,相比較小智你,我更覺得自己無地自容。
畢竟,孩子還是應該正確引導的,年少時,培養他獨立自主的能力,培養他吃苦耐勞的精神,這將成為他未來生存的兩大法寶。
你的孩子已經被你們培養得很優秀了:學習又好,又很自立,即便她把菜做咸了,爸爸說了她,她有點小情緒,作為女孩也是很正常的,你只要安撫她一下就好了,她正處在良好的成長環境里,她正在健康成長,你還有什么可憂慮的呢?
非要說有,那就是增加孩子的逆商,就是面對困難和挫折的能力。
你的女兒一直都很乖巧,其實這有一樣不好,那就是,受不了委屈,臉皮太薄,這個特點既有優點,有時候也是個缺點。
優點是,凡事都想做到最好,是個完美主義者,很要強,用在學習上那就是動力。
壞處是,敏感、脆弱,聽不得別人的批評,承受不了失敗的打擊。
我們大人都知道,我們永遠做不到萬事如意,總有那么幾回失手,總有那么幾回不如意,勸她坦然面對,也沒必要去故意創造機會訓她。
春風化雨,好言相勸,好過當頭棒喝。
最后祝你的女兒成為不懼挫折的更優秀的孩子?!?/p>
下圖是我孩子,做的所謂餛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