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能力考查與內容改革研究
任子朝 張 開 陳 昂 趙靜宇
語文科調查問卷結果分析研究
(一)語文科考試目標
1. 體現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特點。對“作為一項選 拔性的考試, 您認為高考語文設置的目的是什么?” (可以多選,下同)一題,選擇“檢驗考生使用語言進行 書面表達和交流的能力”的為85.1%,所占比例最高,反映語文在高考選拔過程中對基本能力的要求;“檢驗考生使用語言進行思維的能力”和“檢驗考生的文 學素養”分別占63.2%和 63%。從語文科考試的考查目標定位看,被調查者普遍認為語文是表達與交流以 及思維的工具,應對這些能力進行重點考查,同時也應加強考查考生的文學素養。
2. 增強對邏輯思維能力的考查力度。在“您認為 高考語文應當考查的能力有哪些?” 的問題中,選擇“閱讀理解能力”“書面表達能力”的受訪者比重最高,分別占 91.5%和 91%, 這與問卷設計的預期目標相 符。78.1%受訪者認為高考語文科考試應考查“語言 的邏輯能力”,遠高于“審美鑒賞能力”(57.3%)和“信 息處理和加工能力”(51.9%)。由此可以看出,受訪者認為,帶有語文學科特征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書面表達 能力仍然是考試的主要目標,在此基礎上還應把語言的邏輯能力作為一項重要的考查目標融入到總體設計中去。此外,“價值判斷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也得到一定認同,選擇這三項能力的受訪者分別為37%、30.9%和30.2%。
3.發揮對中學語文教學的反撥作用。很多受訪者贊同高考語文科考試在內容的設計上要體現對中學教學的積極引導,在回答“您認為高考語文對于語文教學有哪些反撥作用?”一題時,64.8%的受訪者認為可以引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61.7%的受訪者認為可以引導學生“注重語言的邏輯表述”。同時,選擇培養引導學生“注重對字、詞的正確使用”“注重對 信息加工能力的培養”和“注重對優秀文化的積累”也 都達到 50%以上。通過以上的調查結果,可以得到的結論是,高考語文科考試目標的設計應充分考慮其對中學語文教學的影響,通過考試的科學設計,在選拔人才的同時,積極促進中學語文教學的全面健康發展,提升學生語言素養的水平。
(二)語文科高考的改進方向
1. 增加實用類和論述類文本,拓寬材料來源。在 “就閱讀能力的考查來說, 您認為高考語文應使用哪 些文本類型?”的問題中,選擇“新聞、報告、論文等實用類、論述類文本”的比例最高,占75.9%,而選擇“詩歌、戲劇、散文、小說等文學類文本”的居第二位,占64.8%,這與現行高考語文科試卷的內容比例結構存在一定差距。文學類作品在現行高考語文科考試的材 料來源中占較大比重(60%以上)。問卷調查的結果表明,受訪者認為與社會生活和考生學習關系緊密的實 用類和論述類文本應是高考閱讀材料來源的主體,也是在閱讀考查中的重要文本類型。這反映出命題人員、語文教學人員與受訪者們對語文閱讀考查材料來源的認識上存在差異。突破現有依賴文學作品的材料來源界限,突破對語文科材料選擇的固有認識,更多地從人文社會科學學科、自然科學以及社會生活中廣泛地選取試題材料,是語文考試甄選試題材料的重要 依據和發展方向。
2. 以實際應用為出發點,重新設計語言運用題。53.6%的受訪者認為現行高考試卷“對語言實際運用的考查不強”, 主要是因為現行考試中語言運用題偏重于基礎知識及書面語應用造成的,很多對語言運用進行的考查也依托文學語境,與生活、學習中的語言實際運用存在距離。因此,以實際應用為出發點,在 “表達也是語文科考查的主要能力目標之一,除作文外,還應增加哪些考查內容?”的問題中,受訪者選擇“對表述不清,邏輯混亂的文段進行編輯”的占 69.6%, 選擇 “正確使用常見的成語和熟語” 的占 61.1%,選擇“修改不符合漢語語法和不符合規范表達的語句”的占54%。認為應對字音、字形這類基礎 的知識進行考查的占比不足 5%。
3. 設計思辨性強的作文題,展現邏輯思維水平。表達能力最為重要和綜合的體現是作文考查。在“作文題在高考語文中發揮重要作用,什么樣的作文題符合您心目中的理想作文?”的問題中,63.7%的受訪者選擇“思辨性強,能夠展現邏輯水平和思維層次的作 文”,60.4%的受訪者認為高考作文應該是 “現實感 強,能夠密切聯系實際,揭示并反映現實生活中常見 問題的作文”,與之相映的是,71.1%的受訪者認為在作文的題型設計方面,應該“考查議論文等分析性寫作”。受訪者普遍認為作文應是現實感強,與現實生活關系緊密的試題,考生可以在作文題的寫作過程中解決現實生活、學習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并體現出較高的邏輯思維水平。而以往給人印象較深,普遍認為高考作文應該是“文學性強,文字優美,描寫生動、富有審美意蘊的作文”僅為46%。此外,選“應用性強,能夠符合常見應用文體行文規范的作文”的僅占37.6%。可看出,受訪者對這類作文題型考查的設計 認可度不高。
4. 控制主觀性試題評分誤差。在“您認為高考語 文存在的主要不足是什么?”的問題中,有59.1%的受 訪者認為“作文等主觀性試題評分誤差過大”。這種評 分誤差過大的原因與作文等主觀性試題參考答案的 開放性設計特點有關,但造成主觀性試題評分誤差的 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題目本身分值大小和評分閱卷等。這需要在未來的命題工作中重視閱卷環節,做好 命題與閱卷的協調溝通,并在答案的擬定和評分參考 的設計中進行綜合考慮。
啟示與思考
當前,國家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把人才作為創新的第一資源,對科學選材、育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對問卷調查結果的分析和研究,對今后高考內容 改革提出如下建議。1. 整合學科內容, 突出統一高考的基礎性和通 用性。高考改革的方向是兼顧統一性與多樣性。統 一高考主要側重對學生基本能力的考查,其他學科要求和對學生學習性向的考查,可通過高中學業水平考 試以及學校自主考試來解決。建立全國統一高考、學業水平考試和大學自主招生考試相配套的考試體系,滿足不同水平高校招生、選材的需要。問卷結果顯示,高考應根據本科院校的招生要求,加強學生的共同基礎。增強學科內容的系統性和 完整性,按照各學科的知識體系,整合各學科的內容, 加大學科知識內容的共同基礎。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接受水平和學習負擔,處理好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階段 學習內容的關系,重視內容的邏輯關聯。要科學設計考查內容,細化學科考查要求,突出學科的主干知識,形成完整的學科體系,實現考查目的。問卷調查中,受訪者認為語文和數學考試,不但要測量本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學科能力,更要從選拔人才的角度出發,發揮 基礎學科的作用,測量基本的學習能力。語文和數學是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等的基礎,在經濟、社會等領域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通過對兩個學科的學習,提 高思維能力。增強考試內容的綜合性、基礎性和應用性,主要考查學生進入本科院校學習所必需的語言素 養、數學素養以及創新素養,為普通本科類高校錄取新生提供科學的選拔依據。2. 深化能力考查, 創新題型設計, 優化試卷結構。在工業社會,需要知識能力型人才,在信息社會需 要信息能力型人才, 即在掌握一定的現成的知識之 外,還要懂得如何尋找工具,尋找適合的工具去獵取自己所需的知識和信息,同時要懂得如何分檢、合成、 提取、加工信息。從問卷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多數受訪者認為改革 后的高考應著重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獨立思考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改革考試內容,突出考查 信息的獲取與加工、問題的分析與解決、事實的判斷與推理、結果的闡釋與交流等能力。增強考試內容的綜合性和時代感。受訪者認為,語文科考試應增加中國及世界優秀 文化的內容,突出考查閱讀能力、表達能力和文化素養。加強對實際應用寫作能力的考查,積極引導正確的價值取向,促進優秀文化的傳承。數學科考試應突出考查邏輯思維能力、應用數學基本原理與思維方法 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形成。題型是實現考試目的的手段,題型設計要服務于 考試性質和考試內容的要求。調查問卷中,受訪者表 達創新高考題型的強烈意愿,要求高考根據能力考查 的需要,創新題型設計,優化試卷結構,增加探究性和 開放性試題。試題編擬要拓展試題材料的領域和范圍,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現實生活等多個領域中選 取閱讀材料內容,增加表格、圖片、統計數據、文字表 述等多種信息呈現形式,為能力考查和素質展現提供充分的情境和背景。試卷結構的優化是受訪者的另一個改革需求,試卷結構包括內容結構、題型結構、難度結構等。應努力做好全卷的均衡,研究試卷長度與考試時間的關系,基本題型與綜合題型的匹配,能力考查深度與教學實際的相關程度等問題,試題難度和考生水平的關系,形成合理的布局,發揮試卷的整體效用。高考命題應完善高考能力考查原則與策略,根據 高考的能力目標和結構, 確定高考能力考查的原則, 創新題型設計,優化試卷結構。3. 完善文理不分科的科目設計。我國高考的語 文和數學考試主要測試學生的基本能力。考慮到目前 統考科目成績仍然是多數院校錄取投檔的主要依據,特別是絕大多數省份實行平行志愿投檔的實際情況,應該考慮不同專業的需求。我國的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面向大眾的基礎教育。普通 高中教育的任務是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高等教育和職業發展做好準備。高中課程具有基礎性、多樣性和選擇性的基本特征。高考的科目設置改革應與高中的課程設置改革協調進行。在探索不分文理科的科目設置時,應貫徹高考改革的指導思想,構建高考文理不分科的數學科統一考試體系,合理選擇考試內容,科學設計試卷,突出數學的通用性和基礎性,滿足不同專業的招生需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 生的數學素養。4. 優化考試內容,引導素質教育。考試內容設定和形式設計既要體現評價學生的特長和學校特色,又要體現中學課程改革精神和學科發展方向。充分發揮高考的評價功能,促進和引導素質教育,滿足不同高校人才選拔的需要。高考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加強綜合性、應用性,重視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受訪者認為語文學科要加強分析能力、數學要加強對應用能力的考查,因此高考命題應注意轉變封閉的學科體系觀念,根據能力考查的要求,精選學科內容,結合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突出理論與知識的結合、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引導學生關心社會、關心未來。這是實現高考命題改革與中學教育、教學 觀念改革的結合,推動素質教育發展的重要內容。按照高考“分類考試,多元評價,綜合錄取”的改革方向,學業水平考試將在高考錄取中發揮重要作用。語文和數學是高考和學業水平考試都設置的學科,在兩類考試中,學科的考試目標、考試內容的聯系和區別需要更深入地研究。準確把握兩者的定位,厘清兩者的考試側重,統籌考慮學生的負擔,將有利于兩類考試在 評價選拔學生和引導中學素質教育等方面更好地發揮作用。
高考真題最新模擬古詩賞析文言擴展文化常識時文選讀平日訓練寫作示例2019年12月7日關注了本公號的朋友已達3550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