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胃煎
【組成】蒲公英
【功能】安胃、寧痛、散結。
【主治】胃脘痛、滯脹納呆屬氣滯絡阻者(慢性胃炎、胃竇炎)。
【方解】 方中蒲公英,又名黃花地丁,專入脾胃二經,功專解熱,可清胃熱、健胃(安胃)益脾而散結、消除脹氣、止痛,入煎當后下;生白芍性味酸微寒,氣薄味厚,生用可降,有補胃斂陰、平肝之痛之功。白芍能緩肝之氣血使之柔和,肝柔則脾不受侮而痛除,故有抑木之稱。甘草味甘性平,入十二經,有抗炎作用,且能解除胃腸平滑肌痙攣,抑制組織胺所引起的胃酸分泌作用,從而保護胃粘膜。白芍配甘草緩急止痛,書云:“治肝即可安胃”也;紅花,味辛性溫,專入肝經,功能破瘀生新,活血止痛。大貝母清熱開郁,解毒散結,紅花伍大貝母,共奏活絡、散結之功;徐長卿,為鎮靜、止痛之要藥;陳皮,可升可降,為陽中之陰也,須年久者為美;徐長卿佐陳皮,調氣而鎮靜。諸藥合伍,共奏安胃、寧痛、散結之效也。
按語:中醫藥治療慢性胃炎有較好的療效,已為世人所公認。本病屬中醫胃脘痛之范疇。關于胃脘痛之病因病機,在中醫典籍中記述較多。近年來,中醫臨床診斷中對胃脘痛的診斷分型(試行標準)分為七型,即:氣滯證、胃寒證、胃熱證、食滯證、瘀血證、陰虛證和虛寒證等。但臨證中各型錯雜互見,虛實夾雜、寒熱夾雜者多見之,當辨明主次,立法擬方用藥,先后有序推之。袁氏中、西醫學根基較深,是獲得中、西醫雙學歷的中醫內科專家,從事臨床40載,治療胃病是其專長之一。“安胃煎”是袁氏治療胃脘痛(慢性胃炎、胃竇炎)氣滯阻絡證的一經驗效方。其方立法、用藥、配伍較為嚴謹,出奇制勝,少而精,臨床療效頗著。慢性胃炎是一種慢性疾患,服藥當持之以恒,一般1月為1療程。治療中除發揮藥效外,尤應保持心情舒暢,防止過勞過累,食勿過咸,凡辛熱動火之生姜、辣椒,寒涼刺激之蚌、蟹、桃、柿及冷飲皆當禁之。
【加減】口干、舌苔黃、脈弦滑者加制川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