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Omicron變異株病原學及流行病學研究進展
引用本文:廖春曉, 王波, 呂筠, 李立明. 新型冠狀病毒Omicron變異株病原學及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22, 43(11): 1691-1698.
DOI:10.3760/cma.j.cn112338-20220929-00829
摘 要
目前新型冠狀病毒Omicron變異株為全球流行的優(yōu)勢株,Omicron變異株不斷出現(xiàn)新的亞型,且攜帶更多的突變位點。與原始株和其他值得關切的變異株相比,Omicron變異株感染的致病特征和流行特征發(fā)生了明顯的改變。Omicron變異株致病性和毒性減弱,免疫逃逸能力陡增,傳播速度更加迅速,更易通過物體表面和氣溶膠媒介進行傳播。人群感染后潛伏期縮短,無癥狀和輕癥者居多,住院和死亡風險降低。本文重點梳理Omicron變異株的致病特征和流行特征,以期為Omicron變異株的科學防控提供參考。
【關鍵詞】Omciron變異株;免疫逃逸;致病性;流行病學;疫苗
前 言
新型冠狀病毒(新冠病毒)引發(fā)的新冠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大流行仍在全球蔓延。截至2022年10月2日,全球累計感染人數(shù)超6億,死亡人數(shù)超650萬[1]。新冠病毒持續(xù)進化和變異,先后出現(xiàn)Alpha(B.1.1.7)、Beta(B.1.351)、Gamma(P.1)、Delta(B.1.617.2)及Omicron(B.1.1.529)變異株。B.1.1.529變異株最早于2021年11月在南非檢出,該變異株具有大量的突變,傳播速度快,WHO根據新冠病毒進化技術咨詢小組的建議,將B.1.1.529列為值得關切的變異株(variants of concern,VOC),并命名為Omicron變異株[2]。Omicron持續(xù)變異,不斷出現(xiàn)新的亞型,主要包括BA.1,BA.2,BA.3,BA.4和BA.5亞型及其后代譜系。Omicron變異株不同亞型特征的比較見表1。本文對Omicron變異株及其亞型的病原學特點、感染的致病特征和流行病學特征及疫苗的保護效果方面進行綜述,以期為Omicron變異株的科學防控提供參考。
一、Omicron變異株病原學特點
1.遺傳變異:
Omicron(B.1.1.529)變異株來自B.1.1譜系,為新冠病毒的進化支系之一。從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的進化樹來看,BA.1、BA.2和BA.3屬于Omicron變異株不同的進化分支,而BA.4和BA.5則是在BA.2的基礎上進化而來,由于其遺傳變異的相似性,經常把BA.4和BA.5合并稱為BA.4/5[3]。
新冠病毒入侵人體后,主要依靠其表面的刺突蛋白上的受體結合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RBD)識別宿主細胞受體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ACE2),并與之結合感染宿主細胞。刺突蛋白是唯一修飾病毒粒子表面的病毒蛋白,也是自然感染和疫苗設計的主要抗原靶標[4]。與原始株相比,BA.1在刺突蛋白中含有34個突變,這些刺突蛋白突變會引起其病毒學特征的改變,如復制能力和毒性降低,傳染力增強[5]。隨后的Omicron變異株亞型均保留這些突變。研究顯示,BA.1和BA.2由于E484A和H655Y突變,導致利用跨膜絲氨酸蛋白酶2(TMPRSS2)的能力下降;S375F和H655Y突變降低了刺突蛋白介導的細胞融合性,影響病毒入侵能力從而導致其復制能力減弱[5]。BA.4/5與BA.2相比增加了L452R、F486V和R493Q突變,其中L452R突變是此前Delta變異株的重要突變位點,有利于病毒躲避針對RBD 2類和3類區(qū)域的抗體,是導致高免疫逃逸能力的關鍵突變位點之一[3]。此外,BA.4/5攜帶的F486V突變還有利于逃逸針對RBD的1類和2類抗體,R493Q回復突變又增加了RBD與受體結合的親和力,進而提高了BA.4/5的適應性[3]。
2.致病力和毒力:
動物模型研究結果顯示,BA.1和BA.2與原始株和VOC相比,復制能力降低、致病性減弱[6-7]。在相似的感染劑量下,感染BA.2和BA.1小鼠肺和鼻中感染性病毒的滴度和病毒載量無顯著差異,且與原始株相比顯著降低。當使用倉鼠模型時,在相似的感染劑量下,感染BA.1倉鼠鼻中感染性病毒的滴度和病毒載量顯著高于BA.2,且BA.1在倉鼠鼻部復制效率高于BA.2;當處于“體重減輕10%,5 d后100%死亡”的原始株感染劑量下,感染BA.1和BA.2的倉鼠存活率分別為75%和100%[7]。由此可見,與BA.1相比,BA.2的致病性和毒力較低。目前關于BA.4和BA.5的動物模型研究較少。發(fā)表于bioRxiv預印本上一項研究顯示,用BA.5感染倉鼠3 d后,其肺部病毒復制能力是BA.2感染倉鼠的5.7倍。一周內,感染BA.5的倉鼠在上呼吸道和肺部的癥狀更為嚴重和明顯[6]。
3.免疫逃逸:
是指病原體通過不同機制逃避機體的免疫識別和攻擊。Omicron變異株攜帶多種不同尋常的突變,特別是在刺突蛋白的RBD,導致其具有極強的免疫逃逸能力,使得疫苗和治療性單克隆抗體的中和活性大大降低[8]。其中BA.4/5的免疫逃逸能力最強,是BA.2的4.2倍,是原始株的19.2倍[3]。BA.4/5不僅可逃逸BA.1感染誘導的中和抗體,還能夠逃逸疫苗接種和BA.1或BA.2感染聯(lián)合誘導的中和抗體。南非研究顯示,在未接種過疫苗的情況下,即使之前感染過BA.1,對BA.4/5亞型的中和能力也僅為BA.1的1/7.5左右;接種過疫苗且感染過BA.1者,對BA.4/5的中和能力與BA.1相比下降2.6~3.2倍[9]。上述研究表明BA.4/5的免疫逃逸能力強于BA.1和BA.2,會影響既往接種疫苗或感染產生的保護效果,可能是造成其感染數(shù)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二、Omicron變異株感染的致病特征
1.感染特點:
Omicron變異株強大的免疫逃逸能力使得再感染和突破性感染(完全接種疫苗后發(fā)生的感染)風險陡增。研究顯示,與Delta變異株相比,Omicron變異株再感染風險高5.41倍[10]。大型人群血清學研究提示,在Omicron變異株流行之前,全球已有43.9%的人群感染過新冠病毒[11]。通過自然感染或者疫苗接種,美國人群新冠病毒抗體血清陽性率已經達到94.7%(2021年5-12月)[12]。盡管如此,隨著2022年初Omicron變異株占據主導地位,全球出現(xiàn)新一輪的確診病例高峰。丹麥針對早期785例確診的Omicron變異株感染者的分析顯示,完全接種或者加強接種疫苗的比例為83.1%[13];我國浙江省163例確診的Omicron變異株感染者(≥60歲)中,57.06%的感染者加強接種了疫苗[14]。高感染率可能與Omicron變異株免疫逃逸增強有關,同時來自疫苗接種和既往感染的保護也在減弱[12]。
2.臨床表現(xiàn):
人群流行病學研究表明,Omicron變異株感染后輕癥和無癥狀感染者居多,癥狀持續(xù)時間短,以上呼吸道癥狀為主。丹麥研究中,20%自報為無癥狀感染[13]。我國浙江省寧波市61例確診的Omicron變異株感染者中,54.1%為無癥狀感染者[15]。我國廣東省珠海市38例確診的Omicron變異株感染者中,76%為輕癥或無癥狀感染者[16]。英國的一項縱向研究,分別納入Delta和Omicron變異株感染者各4 990例,結果顯示,Omicron變異株感染者癥狀持續(xù)6.87 d,明顯小于Delta變異株(8.89 d);Omicron變異株感染者的嗅覺喪失比例降低(16.7% vs. 52.7%),腦霧、眩暈和發(fā)熱等使人虛弱的癥狀也明顯減少,但咽喉疼痛風險增加(70.5% vs. 60.8%)[17]。挪威基于81例確診Omicron變異株感染者的分析顯示,常見的癥狀依次是:咳嗽(83%)、流涕(78%)、疲勞(74%)、咽痛(72%)和頭痛(68%)[18]。新冠病毒感染急性期后出現(xiàn)的持續(xù)癥狀被稱為“新冠病毒長期癥狀”。英國的一項病例對照研究顯示,Omicron變異株流行期的感染者中有4.5%的人報告了新冠病毒長期癥狀,而Delta變異株流行期的感染者中報告新冠病毒長期癥狀的比例是10.8%,進一步調整多種混雜因素后的分析顯示,感染Omicron變異株后發(fā)生新冠病毒長期癥狀的風險比Delta變異株明顯降低[19]。
3.疾病結局:
在Omicron變異株流行早期,多項流行病學研究顯示,Omicron變異株引起的住院、重癥和死亡風險低于先前的變異株。南非前瞻性隊列研究顯示,在住院患者中,與先前Delta變異株感染者相比,Omicron變異株感染者發(fā)生重癥的概率顯著降低70%(OR=0.3,95%CI:0.2~0.5)[20]。英國前瞻性隊列研究顯示,與Delta變異株相比,Omicron變異株感染導致的就診風險降低44%,住院和死亡風險分別降低59%和69%[21]。美國回顧性隊列研究顯示,相比Delta變異株,Omicron變異株感染者總體入院風險下降41%,其中,入住重癥監(jiān)護室風險下降50%,機械通氣風險下降64%,死亡風險下降79%[22]。上述研究均基于國家性的大型人群數(shù)據開展,并調整了年齡、性別、疫苗接種和新冠病毒感染史等可能與疾病嚴重性相關混雜因素。
對Omicron變異株不同亞型的研究顯示,不同亞型感染導致的疾病嚴重程度無顯著差異。美國研究顯示,與BA.1/BA.1.1亞型相比,BA.2感染導致的疾病嚴重程度無顯著差異[22]。南非研究顯示,BA.4/5感染者在入院和發(fā)展成重癥風險方面與BA.2類似。在病死率方面,研究發(fā)現(xiàn)原始株、Beta、Delta、BA.1和BA.4/5變異株的病死率分別為5.3%、6.9%、6.4%、2.5%和1.9%。與BA.1相比,BA.4/5變異株感染者病死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HR=1.12,95%CI:0.93~1.34)[23]。感染新冠病毒后發(fā)展為重癥危險因素包括男性、老年、肥胖、心血管病和呼吸系統(tǒng)疾病等[24-26]。我國香港地區(qū)Omicron變異株流行期間,對2021年12月31日至2022年9月28日的9 943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分析顯示,死者中位年齡為86歲,91%患有長期慢性病,69%未接種過任何疫苗或接種過1劑疫苗但未滿14 d,28%未接種疫苗加強針[27]。可見,未接種疫苗、老年、合并慢性病為感染Omciron變異株后重癥和死亡的重要危險因素。
三、Omicron變異株感染的流行特征
1.優(yōu)勢毒株:
2022年9月3日至10月3日,共有超10萬2019-nCoV序列信息提交全球禽流感基因共享數(shù)據庫(Global initiative on sharing all influenza data,GISAID),其中Omicron變異株序列占99.9%[1]。Omicron變異株首次于2022年11月在南非檢出,隨后取代Delta變異株持續(xù)流行演變。2022年2月,BA.2亞型迅速流行全球,成為優(yōu)勢毒株。BA.5亞型于2022年2月首次被南非研究者發(fā)現(xiàn)后,造成了感染數(shù)量的增加,截至7月已替代BA.2成為全球新的優(yōu)勢毒株。BA.4和BA.5早在5月已成為南非優(yōu)勢毒株,每日增長優(yōu)勢(daily growth advantage)比BA.2分別高0.08 d和0.12 d[28]。2022年9月5-11日(第36周)的GISAID數(shù)據顯示,BA.5及其后代譜系占Omicron變異株序列的80.8%,BA.4及其后代譜系占7.8%,BA.2及其后代譜系占3.1%[1]。美國CDC新冠病毒監(jiān)測數(shù)據顯示,當前美國優(yōu)勢毒株仍為BA.5,但BA.5的檢出比例自8月中旬到達頂峰(86.7%)后,在10月16-22日的周報中已經下降至62.2%。與此同時,BA.5亞型新的分支BQ.1、BQ.1.1和BF.7檢出比例迅速上升,同期周報數(shù)據顯示分別占9.4%、7.2%和6.7%,位列美國第三、第四和第五,位列第二位的為BA.4.6(占12.8%)[29]。聚焦國內,2022年2月以來,我國主要流行的毒株為BA.2及其后代譜系;5月,上海市從境外輸入病例中首次檢出BA.5,7月BA.5引發(fā)國內首次本土疫情;9月,呼和浩特市現(xiàn)首例BF.7本土新冠病毒感染者,是BF.7變異株首次在國內引起本土疫情。BF.7是Omicron變異株二代譜系,其在BA.4/5的基礎上存在額外突變,免疫逃逸能力更強,其具體特性和重要性有待觀察。
2.傳播特征:
研究顯示,Omicron變異株傳染力和傳播速度比原始株和其他VOC更強。基本再生數(shù)(R0)是描述病毒傳染力的指標,R0越大病毒的傳染力越強。病毒傳染的序列間隔(serial interval)和代際間隔(generation time)會影響其傳播速度,其數(shù)值越小傳播速度越快。新冠病毒原始株、Delta、Omicron變異株的R0分別為2.2[30]、3.2[30]、9.5[31],表明傳染力不斷增強。我國研究者基于北京市2022年3月報告的78例具有明確傳播鏈的Omicron變異株感染者信息,分析得出Omicron變異株序列間隔時間中位數(shù)為3.0 d,明顯短于原始株(不同研究中位數(shù)介于4~6 d)[32]。英國研究發(fā)現(xiàn)Omicron變異株的指數(shù)增長率(exponential growth rate)約為0.34(95%CI:0.33~0.35)/d,感染病例的倍增時間為2 d(Delta變異株的倍增時間為5.2 d)[10]。南非研究顯示,在Omicron變異株主導的疫情期間,病例的增加速度更快,該地區(qū)從首例病例出現(xiàn)到疫情高峰的時間為1個月,而Delta疫情時為2個月[33]。以上研究均提示相對于Delta變異株,Omicron變異株的傳播速度更快。我國香港地區(qū)基于BA.1和BA.2流行期間的研究則表明了不同亞型傳播速度的差異,研究發(fā)現(xiàn)BA.1和BA.2的平均序列間隔時間分別為3.30 d和2.72 d,BA.1的平均代際間隔時間為2.36 d[34];既往基于廣州市Delta變異株流行期間的數(shù)據研究顯示Delta變異株的平均代際間隔時間為2.9 d[30]。提示BA.2的傳播速度較BA.1快,均明顯強于Delta變異株。
3.傳染源:
新冠病毒的主要傳染源包括確診患者和無癥狀感染者。相比其他變異株,Omicron變異株感染后潛伏期明顯縮短。針對潛伏期的綜述表明,原始株潛伏期為4~8 d,中位潛伏期為5.5 d;Delta變異株中位潛伏期為4 d,Omicron變異株的中位潛伏期為3 d[35]。關于恢復期感染者傳染性的證據,研究認為當恢復期的感染者核酸Ct值≥35(Ct值代表人體內病毒含量的多少。Ct值的數(shù)值越大,代表病毒含量較少,傳染力越弱;反之,傳染力越強),樣本中未能分離出病毒,沒有傳染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也明確了以核酸檢測Ct值為判斷依據進行管理和密接判定的原則[36]。總之,恢復期感染者作為傳染源的意義需要根據其Ct值的大小判斷。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有來自29個國家的400多種動物感染了新冠病毒,包括寵物、野生動物和家畜等。與原始株和Delta變異株相比,Omicron變異株的宿主范圍更廣。除了原始株的宿主外,Omicron變異株還能與果子貍、嚙齒動物、多種蝙蝠以及一些刺猬的ACE2受體結合[37]。一項對Omicron變異株起源的研究發(fā)現(xiàn),Omicron變異株的祖先大致于2020年中期由人類傳到家鼠,在家鼠中經歷一年多的進化,于2021年底回傳人類[38]。由此可見,Omicron變異株可從人類傳播到動物宿主,然后再實現(xiàn)從動物到人類的溢出。人群大流行中,新冠病毒由人類傳給動物,受感染動物作為傳染源的意義,值得進一步觀察。
4.傳播途徑: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指出新冠病毒主要為經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在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中可經氣溶膠傳播,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能造成感染[36]。
室溫下,新冠病毒傳染性可在塑料或不銹鋼表面保持3~4 d,而在4 ℃的情況下傳染性可保持長達14 d。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在-20 ℃儲存后,將比在4 ℃環(huán)境下更具穩(wěn)定性和傳染性[39]。既往我國多次出現(xiàn)與冷鏈物流相關的新冠肺炎病例,提示新冠病毒有可能通過冷鏈物流傳播。與原始株和其他VOC相比,Omicron變異株更具穩(wěn)定性,室溫下可在物體表面存活更久。發(fā)表于bioRxiv預印本上的研究表明,在氣溫為25 ℃,相對濕度為45%~55%的條件下,Omicron變異株在塑料表面可存活193.5 h,在人體皮膚模型表面可以存活21.1 h,對于原始株則分別為56.0和8.6 h[40]。此外,在21~22 ℃實驗室環(huán)境中,BA.1可在不銹鋼、聚丙烯塑膠片以及玻璃等光滑表面上穩(wěn)定存活超過7 d,在面巾紙、打印紙等多孔、凹凸不平的物體表面上,BA.1可保持30 min的傳染性[41]。我國珠海市對Omicron變異株聚集傳播案例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進口假牙和牙膜可能是疫情的源頭[16];類似地,我國北京市也報告了可能由北美郵寄文件導致的Omicron變異株聚集傳播案例[42]。上述研究均提示Omicron變異株及其亞型極有可能通過非冷鏈污染物體的媒介進行傳播。
一項模型研究揭示了Omicron變異株經氣溶膠媒介傳播的風險[41]。研究表明Omicron變異株感染者有更高的病毒載量,加之Omicron變異株更高的傳染性,大大增加了其經氣溶膠傳播的風險。模擬研究顯示,Omicron變異株感染者中有較高概率排出高濃度的病毒,且辦公室、餐廳、歌舞廳和公共交通中的大多數(shù)情況都難以通過正確佩戴外科口罩達到對Omicron變異株的有效防護。提示氣溶膠這一傳播媒介在Omicron變異株傳播中的重要性,值得關注和警惕。
四、針對Omicron變異株感染的疫苗
Omicron變異株具有顯著的免疫逃逸和前所未有的傳播速度,針對原始株設計的新冠病毒疫苗對Omicron變異株感染引起的新冠肺炎的保護效果及其隨時間的變化備受關注。此外,在當前感染人數(shù)不斷增加的形勢下,既往感染與疫苗效果的疊加效果如何也是亟待回答的問題。
1.疫苗的免疫應答:
多項研究證據顯示,兩劑滅活疫苗基礎免疫后,針對Omicron變異株產生的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應答水平較低,加強免疫可提高機體免疫應答水平,序貫加強免疫優(yōu)于同源加強免疫。我國學者研究顯示,在完成兩劑CoronaVac接種3~5周后,針對Omicron變異株的50%蝕斑減少中和試驗(PRNT50)抗體滴度均低于檢測下限[43];而兩劑BBIBP-CorV接種第14 d時,80%的血清樣本對Omicron變異株的中和抗體滴度都低于檢測下限[44]。完成第三劑CoronaVac加強免疫后,可誘導廣泛而有效地針對Delta和Omicron變異株有效的體液免疫、B細胞和T細胞免疫[45]。相比同源加強免疫,使用mRNA疫苗、重組亞單位疫苗異源加強免疫后,針對Omicron變異株的中和活性更優(yōu)[43-44, 46]。在滅活疫苗基礎免疫后,mRNA疫苗接種明顯增強針對Omicron變異株的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應答,特異IgG水平是同源加強免疫的8倍,血漿針對Omicron變異株的90%蝕斑減少中和試驗(PRNT90)抗體滴度水平是同源加強免疫的4倍,RBD特異性記憶B細胞數(shù)量是同源加強免疫的73倍[46]。假病毒中和試驗(pVNT)中,重組亞單位疫苗加強產生的針對Omicron變異株的血清中和抗體水平是同源滅活疫苗加強的2倍,對Omicron變異株的中和抗體滴度陽性率達到了100%[44]。此外,研究顯示重組蛋白疫苗第三劑與第二劑疫苗接種間隔延長至4~6個月時,與接種間隔1個月組相比,對Omicron變異株的中和抗體滴度高出約30倍,長間隔組對所有Omicron變異株血清陽性率達100%[47]。
2.疫苗的保護效果及隨時間變化:
人群流行病學研究表明,現(xiàn)有疫苗基礎免疫預防Omicron變異株感染或者發(fā)病保護效果較低,但仍可有效防止重癥和死亡,接種加強針可提高對Omicron變異株保護效果。英國研究顯示,兩劑BNT162b2或ChAdOx1-S-(AZD1222)對有癥狀Omicron變異株感染的保護率低于20%,三劑疫苗接種可將保護效果提升至55%~80%[10]。類似地,南非研究者評估了Omicron變異株流行期間BNT162b2預防新冠肺炎住院的有效性,結果顯示Omicron變異株流行期兩劑BNT162b2預防住院的有效性為70%[48]。基于中國香港地區(qū)BA.2流行期間的研究結果表明,對20~59歲年齡組人群,兩劑CoronaVac預防新冠肺炎重癥/死亡的保護效果為91.7%(88.7%~94.0%);對≥60歲年齡組老年人,降至69.9%(64.4%~74.6%);三劑CoronaVac對新冠肺炎重癥和死亡的保護效果為98.6%(98.0%~99.0%)[49]。
疫苗的免疫效果會隨接種時間延長而減弱。荷蘭大型人群病例對照研究顯示,接種第三劑疫苗3個月后對BA.1和BA.2的保護效果明顯下降[50]。美國CDC的數(shù)據顯示,接種第三劑疫苗5個月后,預防Omicron變異株的有效性僅為19%[51]。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通過了在新冠病毒加強疫苗中添加Omicron變異株成分的建議,并修改了兩種mRNA疫苗即BNT162b2和mRNA-1273的緊急使用授權,批準針對BA.4/5與原始株的雙價疫苗。經過批準的雙價疫苗既包括原始株的mRNA成分(提供預防新冠肺炎的廣泛保護),也包含BA.4和BA.5變異株共有的mRNA成分(提供預防Omicron變異株的更好保護)[51]。兩款雙價疫苗均為單一加強接種,在完成基礎免疫或單價疫苗加強后2個月即可接種。單價mRNA疫苗不再被批準用于≥12歲個體的加強接種。
3.疫苗與既往感染疊加的保護效果:
既往感染新冠病毒可在一定程度上誘導機體產生針對Omicron變異株的免疫保護,聯(lián)合疫苗接種可對Omicron變異株感染提供更有力的保護[50]。葡萄牙一項研究顯示,既往感染原始株、Alpha、Delta、BA.1或BA.2變異株均可對BA.5感染提供一定的保護,分別為51.6%、54.8%、61.3%和75.3%[52]。Delta變異株流行期間開展的一項隊列研究顯示,接種BNT162b2后120 d內,既往新冠病毒感染者與未感染者突破性感染的累積發(fā)病率分別為0.15%和0.83%,既往感染可將突破性感染(指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后發(fā)生的感染)風險降低72%[53]。一項血清學試驗則表明,既往新冠病毒感染者接種1劑BNT162b2疫苗3~5周后,產生的針對Omicron變異株的PRNT50抗體滴度為130.0,高于未接種疫苗的既往感染者(77.8)[43]。荷蘭一項病例對照顯示,與任一種情況相比,既往感染疊加疫苗接種可以提供針對BA.1或BA.2變異株更高的保護效果[50]。既往免疫與疫苗接種疊加效果更好的原因可能與免疫次數(shù)有關,研究顯示個體免疫的次數(shù)(包括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種)越多,機體引發(fā)的中和抗體應答水平及廣譜程度(包括針對Omicron變異株的中和抗體反應)越高[54],提供的保護效果越高[55]。
五、應對Omicron變異株流行的防控建議
與原始株和其他VOC不同,Omicron變異株免疫逃逸能力更強,感染后重癥和死亡發(fā)生風險較低。未完成基礎免疫或加強免疫、老年人以及合并慢性病等因素是感染Omicron后死亡的重要危險因素。考慮到我國人口自然感染免疫水平低、人口基數(shù)大、人口老齡化等多種因素,應研發(fā)保護效果更好、更持久的疫苗,加大新冠病毒疫苗基礎和序貫加強免疫的覆蓋,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同時關注重點人群,減少重癥和死亡。在疫苗接種率未達到較高水平(比如加強接種覆蓋率90%)、抗新冠病毒藥物尚不能普及的情況下,仍需要維持一定強度的公共衛(wèi)生防控措施[56]。Omicron變異株傳播方式主要還是通過飛沫傳播,因此,仍應堅持規(guī)范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多通風的疫情常態(tài)化防控措施,同時需關注經污染物體和氣溶膠媒介傳播的風險。
參考文獻
利益沖突 所有作者聲明無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