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炎全稱為慢性腎小球腎炎,是指蛋白尿、血尿、高血壓、水腫為基本臨床表現的一組腎小球病。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遷延,病變緩慢進展,可以不同程度腎功能減退,最終會發展為慢性腎衰竭。由于本組疾病的病理類型及病期不同,主要臨床表現各不相同,疾病表現呈多樣化。
多數患者病因不明,與鏈球菌感染并無明確關系,大部分慢性腎炎患者無急性腎炎病史。據統計僅15%~20%從急性腎小球腎炎轉變而來。多數學者認為慢性腎小球腎炎可能是由于各種細菌、病毒或原蟲等感染通過免疫機制、炎癥介質因子及非免疫機制等引起發病。
該病普通型較為常見。病程遷延,病情相對穩定,多表現為輕度至中度的水腫、高血壓和腎功能損害。尿蛋白鏡下血尿、管型尿等。病理改變以IgA腎病,非IgA系膜增生性腎炎,局灶系膜增生性較常見,也可見于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和(早期)膜增生性腎炎等。
慢性腎小球腎炎早期應該針對其病理類型給予相應的治療,抑制免疫介導炎癥、抑制細胞增生、減輕腎臟硬化。并應以防止或延緩腎功能進行性惡化、改善或緩解臨床癥狀以及防治合并癥為主要目的。中醫在治療慢性腎炎,往往辨證地系統進行考慮,從患者體質、病邪性質方面出發,在對癥下藥的同時,結合情志、飲食、起居等多方面的日常護理,從而獲得較好的療效。
女子慢性腎炎治療不佳發生腎衰,中醫調理后病情控制穩定
病例:患者xxx,女,35歲,平時身體健康,很少生病或不適。在5年前一次勞累后受風寒,感冒發燒,以往有點感冒抗一抗就過去了,可是這一次一周了沒好,自己到藥店買了藥吃了,也沒見好轉,自己認為不是大病,就沒有去醫院看病。一直過了2個月還沒見好,渾身無力,后來出現眼瞼部水腫,這才到當地醫院就醫,檢查結果:尿常規蛋白(++),隱血(+),腎功能:血尿氮19mmol/L,血肌酐280μmol/L,血壓160/100mmhg。被診斷為慢性腎炎,腎功能不全,腎性高血壓。
患者感到疑惑,感冒怎么會查出腎病?醫生說,這是由病毒引起的機體的免疫反應損傷腎小球引造成的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與感冒有關。而且起病隱匿、緩慢,早期不容易發現并引起重視。疾病早期患者一般有乏力、疲倦、腰部疼痛不適等癥狀。患者回想自己之前出現的癥狀,真是這樣,卻沒有重視,最后導致嚴重的后果,后悔為時已晚,只有面對現實。于是,在醫生建議下開始用激素類藥物治療。醫生用的是消炎、保腎、降壓等對癥治療的方法,用藥幾個月,開始有效果,后來患者自己停藥了,不久又復發,再次用藥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其后的幾年里多次復發,藥物難以控制。
去年因為一次感冒后復發,用激素類藥物治療,病情沒有減輕反而急劇惡化。腰部出現疼痛,雙腿腫脹。如果再拖延下去,只會加重病情。后來聽朋友說,用中藥治療比較好,于是到北京求醫。
在北京某醫院門診,檢查結果:尿蛋白(++),潛血(++),腎功能:血尿素26.16mmol/L,血肌酐378μmol/L。西醫診斷為慢性腎病,腎功能不全,腎衰竭。中醫門診癥見:雙下肢浮腫嚴重,腰痛乏力,舌診,淡紅苔薄白,脈診:脈沉細,中醫四診合參,診斷為腎元虧虛證。專家會診后建議中西醫結合治療,用利尿劑+降壓藥,快速降血壓。中藥調理機體平衡,增強全身的免疫力。
中醫的治療以益元補腎、利水消腫為原則,采用口服中藥和中藥灌腸聯合進行治療,并添加雷公藤著重增強機體免疫力,減輕腎小球硬化。治療一個月后,水腫減輕,尿量增加,食量也增多了,睡眠好轉了很多。2個月后,水腫消退,身體癥狀明顯減輕,腰不疼了,開始正常排尿。3個月后,月經正常,身體好了,飲食、睡眠都比以前好,血肌酐降到109μmol/L,其他各項指標也都恢復正常。
醫生表示,慢性腎病治療時間較長,需要長期中藥調理,平時要注意,預防感冒等感染類疾病。要堅持服藥,定期復查。
中醫治療慢性腎病,雷公藤是一味很重要的藥但要控制用量
中醫專家用傳統經典古方《濟生腎氣湯》作為基礎藥方進行化裁配方,藥物包括:炙附片、肉桂、蔓荊子、生地黃、山萸肉、茯苓、菟絲子、芡實、生黃芪、山藥、雷公藤等中藥,水煎制成湯藥,每天1劑分2次服,早晚各服藥1次。
方中,雷公藤是一味傳統中藥,因其具有較強的抗炎、免疫抑制以及足細胞保護作用,已被廣泛應用于多種原發和繼發性腎臟疾病,尤其在臨床治療棘手的難治性腎病綜合征領域。但目前仍有不少醫生對該藥的認識存在較大偏差,或畏懼毒性避而不用、或追求療效疏于監測,影響了該藥的正確使用。
實際上,雷公藤用于治療多種難治性腎性蛋白尿臨床療效良好。動物實驗及臨床驗證表明,其治療范圍與皮質激素相似,但沒有激素的副反應。雷公藤內酯醇可以使尿蛋白減少,減輕腎小球硬化。雷公藤多苷對于腎移植術后尿蛋白有顯著療效,能夠保護移植腎臟。在治療腎病方面,雷公藤雖然有確切的療效,但是臨床上不可盲目超標使用,應遵醫囑,嚴格控制雷公藤的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