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火的影視劇都有一共同點,群像飽滿,就像《哪吒2》,除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外,每個邊邊角角的角色都能立住且刻畫立體。
雖說是動畫,但能真看懂看透的,想來不足1%。
像是土撥鼠,毛絨絨的,憨態可掬,食不果腹就想吃頓安穩飯,能力芝麻“小”也要被仙家排除異己,煉化成丹。
像是石磯,囿于深山在魔鏡前臭美而已,突然挨揍,家園被毀也在一瞬間,卻心態不倒:還好剩一點點,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像是申正道,一個搞教培的世外高人,人如其名,行善道、積善德,兢兢業業傳道授業。
聽聞是闡教正道,立刻周全禮數,愿意斷臂被綁入仙宮受教化,哪知所謂的信仰轉臉要置他于死地,一點余地都不留。
看完哪吒成仙降妖的三關,疑問、憤懣就如洪水決堤般涌來:他們有什么錯?
生來是妖,它們的命即妖仙殊途,就需要教化,是天道,也是成見,如申公豹所言,成見如山,移之維艱。
就連“背景墻”的蝦兵蟹將,也有自己的弧光。
天元鼎內被三昧真火煉化,生死之際,還能章魚腿、烤魚翅的玩笑,無懼無畏,一力微薄,群力誰能御,黑壓壓的群妖們壘起沖破壓迫勢力的“脊梁”,雖千萬人吾往矣。
能發現,沒有非黑即白的正邪之分,都是種族不同帶來的天然立場差別。
無量仙翁對外是狠,對內卻挖心掏肝,申公豹上部“壞妖”,這部更多是懷才不遇的無奈與掙扎,而在太乙真人身上,餃子導演也藏了更深的隱喻。
以前版本的太乙,皆仙風道骨的瘦老頭,餃子顛覆改編,以胖為美的塑形,敞懷露著肚皮,肥頭大面,胖體型配靈活動作。
考據太乙是在川蜀的乾元山金光洞得道飛升,便賦予“川普”標志性的特質,不得不說,濃郁的川味是電影里一大亮點,幽默的腔調,笑點很足。
雖然行事總是不著調,愛跟徒兒斗嘴,除吃就睡,
關鍵時刻卻能頂起一片天,有分寸、靠得住,生死攸關之際也敢舍命一搏。
但在這一部,就主要負責喜劇部分,一個從頭到尾插科打諢的活寶,表面神仙,實則戰力地板。
尤其最終大戰,太乙存在感很低,明明都十二金仙預備役,對打鶴童鹿童竟落下風,跟無量仙翁更沒直接交鋒,幾根樹藤就桎梏住他,眼看著愛徒被天元鼎煉化,后來還得靠人救,一整個跑來打醬油的感覺。
先說戰力問題,
太乙的修為、仙法或許不敵同門師兄,但他精于制寶、渡人,褲兜里的法寶琳瑯滿目,江山社稷圖、九龍神火罩…及哪吒裝備了一身的神兵利器,混天綾、乾坤圈、風火輪、火尖槍…件件高質量精品,三頭六臂武裝完還有剩余。
何況哪吒跟敖丙遭遇天劫,太乙抄起七色寶蓮就往雷云里沖,三花聚頂被天雷削掉,損失幾百年的道行。
難怪跟敖丙過招都被揍得鼻青臉腫,是制造笑料,也是把兩部作品串聯起來的細節體現。
再者,“劃水”也藏著太乙的處世哲學,哪吒斗得是無量仙翁,等于跟闡教撕破臉。
而太乙的身份就很尷尬,不打,違背正義,打,又是背叛師門,夾在中間,里外不是人,“摸魚”就誰也不得罪,不隨意亂站隊,疾言厲色的斥責一下無量,雷聲大雨點小,再蜻蜓點水般過上幾招,點到為止。
無量揪起太乙耳朵,說得那幾句,字字珠璣,無可辯駁:要是仙家地位穩如磐石,要是你們這幫養尊處優的小輩有妖族一半努力,哪用我費這勁。
都在元始天尊麾下,太乙跟申公豹的境況截然。
申公豹是全家托舉出來的“驕傲”,勤苦修煉,一刻不敢懈怠,卻混成仙界的“邊角料”,啥好事也輪不著他,臟事卻要他善后,幾顆丹藥都攢得費勁。
再看太乙貪于吃喝,懶于做事,依然得天尊器重,寶物隨拿,靈珠轉世的這等好事也委任于他,把事干完便穩坐十二金仙的寶蓮。
開篇就有一處細節,如何取得玉液瓊漿,敖光要搶,申公豹規行矩步,按考核流程辦事。
而太乙想的是直接伸手求天尊賞賜,末尾無量犯下滔天大罪,在太乙的認知里“找天尊承認錯誤就好了”,其中含金量不言而喻。
披毛帶角之徒,濕生卵化之輩,是仙界對申公豹的成見,而申公豹對太乙的偏見何嘗不也是一座大山。
太乙有頂級天賦,漫長而艱難的三花聚頂,他百年即修得,最重要的是有顆道心,氣性穩,率性自由,包容萬物,總樂呵呵的,兩腳踏遍塵世路,以天為蓋地為廬,是最適合修仙的一類。
而申公豹底層上來,背負過高期望,野心強,功利心重,心境不平和,即便能力再強,是魔是仙均在一念之間。
所以不是天尊護犢子,一碗水不端平,恰恰是他眼光驚人。
另有觀眾解讀,太乙的“善”也并非隨意播撒,限圈子。
明知土撥鼠、申正道、石磯不是作惡的邪祟,他也只是旁觀而不阻攔,為保哪吒,將釋放魔氣的罪屈打成招的按在石磯頭上,未及他的圈子,便不是他發善心的對象,非常現實。
不止太乙,每個角色都豐滿有血肉,越嚼越有,不能簡單用善惡概之。
眼下,哪吒的票房已沖進全球榜前十,能這般爆,說明一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