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回環詩:兩首:吟殤
2012-12-02 22:37:18
十字回環詩:吟殤
作者:霏雪
霜風冷月影回廊夜滄桑
霜風冷月影回廊,
月影回廊夜滄桑.
桑滄夜廊回影月,
廊回影月冷風霜.
凄凄夜浣媚嬌滴淚往昔
凄凄夜浣媚嬌滴,
浣媚嬌滴淚往昔.
昔往淚滴嬌媚浣,
滴嬌媚浣夜凄凄.
“怪才”的十字回環詩
zjjdwcg的博客 2007-07-15 09:08:53
清代合肥東鄉“怪才”李南陽與李鴻章是同鄉,自小結交私情不薄。他一輩子沒參加科舉考試、不愿為官,浪跡江湖、四海為家。
一日,李南陽浪游到北京,順道去拜望李鴻章。李以上賓之禮款待,一則舊交難忘,二則懼怕其“怪才”,一旦得罪、終生抱愧。宴席之后,李鴻章留李南陽住下。李說什么也不愿住,經再三挽留只得答應留住一宿、次日定要趕路。
李南陽住慣鄉村野店,留宿相爺官邸、這一晚怎么也睡不著。天上斜月當空,花葉映在綠紗窗上,微風吹過葉移影動,更攪得他無法安睡。睜開眼是月光、紗窗、花影,閉了眼還是花葉、月影、紗窗……。他毫無睡意,披衣下床,在書桌上揀起筆來隨便亂畫:月影、花葉、窗紗,竟然組成一首《十字回環詩》(見上圖)。
答案:這首詩從“斜”字開始、往逆時鐘的方向讀成兩句,再從“花”字開始、往順時鐘的方向讀成兩句,將四句合起來為:
斜移月影上窗紗,影上窗紗是葉花。
花葉是紗窗上影,紗窗上影月移斜。
十字回環詩 蟬荷韻夏
文:
快樂一生有趣的回環詩
作者:秋色煙波 2007-11-18 11:25 星期日 晴
回環詩是一種以特定法則排列成文,回環反復均能誦讀的詩。它的形式多種多樣,有上下顛倒成詩者,有左右復讀成詩者,也有回環交錯能歌者。
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和少年詩人秦少游有莫逆之交。他們經過一次次詩的交往,不斷增進了相互間的欽佩和了解。有一次,秦少游出門在外。蘇東坡多日不見,寫信問秦的近況。秦少游見信后,少思片刻,便揮毫寫下十四個字,(暮賞花歸去馬如飛酒力微醒時已)托人帶給東坡老兄。蘇東坡見讀,靜思半日,方味出真味。原來這十四個字組成了一首回環詩,正好是一首描述秦少游在外的生活、心境、情趣的詩。回環詩的斷句是有規律是:每隔三字、四字可念出一句詩句。這首有趣的七言詩是:賞花歸去馬如飛,去馬如飛酒力微。酒力微醒時已暮,醒時已暮賞花歸。吟罷,蘇東坡不禁拍案叫絕,連呼:“好詩啊,好詩!”
又如明朝《長安客話·皇都雜記》中,曾錄有一組春夏秋冬回環詩,每首十字。
春詩:鶯啼岸柳弄春晴曉日明
讀作:鶯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曉日明;明日曉情春弄柳,晴春弄柳岸鶯啼。
夏詩:香蓮碧水動風涼夏日長
讀作:香蓮碧水動風涼,水動風涼夏日長;長日夏涼風動水,涼風動水碧蓮香。
秋詩:秋江楚岸宿沙洲淺水流
讀作:秋江楚岸宿沙洲,岸宿沙洲淺水流;流水淺洲沙宿岸,洲沙宿岸楚江秋。
冬詩:紅燭獸炭積寒冬遇雪風
讀作:紅燭獸炭積寒冬,炭積寒冬遇雪風;風雪遇冬寒積炭,冬寒積坦獸爐紅。
以上每首以十字衍化為七言詩四句,回環讀之,奇趣盎然。
回環詩
貫古妙作《璇璣圖》
前秦婦女蘇若蘭,武功(今陜西人)人,是秦州刺史竇滔的妻子。若蘭知識廣博,儀容秀麗,謙默自守,不求顯耀,深得丈夫竇滔敬重。
竇滔有個寵姬名叫趙陽臺,若蘭十分嫉妒,每每相見,總免不了一番嘲諷,竇滔常常為此遺憾,心中十分不快。一次,竇滔到襄陽做官,若蘭不肯與他同往,他就帶著趙陽臺去赴任,漸漸和若蘭斷了音言。若蘭十分悔恨,于是費盡心機,織成一塊八寸見方的五色錦緞,用文字織成回文詩,這便是有名的《璇璣圖》。
此圖八百多字,無論反讀,橫讀,斜讀,交互讀,退一字讀,迭一字讀,均可成詩。可以讀得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詩一千多首,才情之妙,貫古超今。織者的悲歡憂樂,忠憤感激,好賢厭惡,躍然紙上。
若蘭派人把織好的錦圖送到襄陽,竇滔讀后十分慚愧,深感對不起愛妻若蘭。于是幡然醒悟,當即打發趙陽臺返回關中。并用隆重的禮儀,把蘇若蘭接到襄陽,自此以后,夫妻更加恩愛。
梁簡文帝的“回文詩”
南北朝時,社會黑暗,動亂不安。作為統治階級的封建帝王更加荒淫糜爛,他們或沉湎于歌舞酒色,或醉心于文章辭賦,很少問政。南朝梁簡文帝蕭綱,為太子時,常與文士徐離、庾眉吾等在一起研詩習文。他們擅長靡綺艷的文辭,描寫上層貴族生活居多,創造了有名的“官體”文。
梁減文帝于公元549年登基以后,感到時勢日艱,寫下了《和東廂王后園回文詩》一首,抒發“樹秋飛葉散”的情懷。
枝云間石峰,
脈水浸山岸。
池清戲鵠聚,
樹秋飛葉散。
這首詩上下顛倒,則又可讀成:
散葉飛秋樹,
聚鵠戲清池。
岸山浸水脈,
峰石間云枝。
蘇小妹遙寄回環詩
六月的一天下午,蘇小妹與長兄蘇東坡正蕩舟湖上,欣賞那無邊景致,忽然有人呈上蘇小妹丈夫秦少游捎來的一封書信。打開一看,原來是一首別出心裁的回環詩:
蘇小妹看罷微微一笑,立即省悟出其中的奧秘,讀出了這首疊字回文詩:
靜思伊久阻歸期,
久阻歸期憶別離;
憶別離時聞漏轉,
時聞漏轉靜思伊。
蘇小妹被丈夫的一片癡情深深感到動,心中蕩起無限相思之情。面對一望無際的西湖美景,便仿少游詩體,也作了一首回環詩,遙寄遠方的親人:
蘇小妹的詩的讀法是:
采蓮人在綠楊津,
在綠楊津一闋新;
一闋新歌聲漱玉,
歌聲漱玉采蓮人。
蘇東坡在一旁深為小妹的過人才智暗暗高興,他也不甘寂寞,略加沉吟,便提筆寫了如下一首:
這首詩的讀法是:
賞花歸去馬如飛,
去馬如飛酒力微;
酒力微醒時已暮,
醒時已暮賞花歸。
蘇氏兄妹也派人將他們的詩作送與秦少游。
蘇東坡回文題“金山”
金山寺雄峙于長江之濱,歷來為游覽勝地。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慕金山寺之名,也曾蕩舟于明月之中。眼看那江潮雪浪,水天一色,漁火點點,漁歌互答的美景,禁不住醉意微蕩,曠怡愉悅,滿腹詩情油然而起。他略加沉吟,一首《題金山寺》的回文七律便躍然紙上。
這首七律是:
潮隨暗浪雪山傾,
遠浦漁舟釣月明。
橋對寺門松徑小,
巷當泉眼石波清。
迢迢遠樹江天曉,
藹藹紅霞晚日晴。
遙望四山云接水,
碧峰千點數鷗輕。
這首七律講究平仄對仗,把金山寺的美妙風光,盡收于詩中,讀起來令人心曠神怡,情趣盎然。然而更妙的是,這首詩若倒讀起來,同樣是韻味無窮。
輕鷗數點千峰碧,
水接云山四望遙。
晴日晚霞紅藹藹,
曉天江樹遠迢迢。
清波石眼泉當巷,
小徑松門寺對橋。
明月釣舟漁浦遠,
傾山雪浪暗隨潮。
王安石的《泊雁》詩
宋朝著名文學家王安石,創造態度非常嚴謹,他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曾稱為千古絕唱,他的另一首回文詩《泊雁》更是匠心獨運,使后人望塵莫及:
泊雁鳴深渚,收霞落晚川。
柝隨風斂陣,樓映月底弦。
漠漠汀帆轉,幽幽岸火然。
壑危通細路,溝曲繞平田。
短短八句,落霞鳴雁,壑危田平,岸邊有燈火,江中有帆船,不但有景有情,還有色有聲,是幅畫家難以畫出的美妙的淡泊寧靜的圖畫。
如果把上面的八句顛倒過來誦讀,音韻依然諧和,意境更加清新幽深。詩的形式的變化,絲毫不挫傷原詩的內容,不能說不是作者妙手經營的結果。
田平繞曲溝,路細通危壑。
然火岸幽幽,轉帆汀漠漠。
弦底月映樓,陣斂風隨柝。
川晚落霞收,渚深鳴雁泊。
陳朝老的《暮春》六言詩
陳朝老,字廷臣,宋祥符末年太學生。他為人剛直,論事剴切,曾因多次上書力諫而遭貶,后遇赦而歸耕石門。紹興年間,朝廷曾三次下詔書征召,朝老堅辭不赴,世有“陳三詔”之美名。
陳朝老不但在政治上有獨特見解,他的詩文也另辟蹊徑,其中有一首六言回文詩《暮春》,歷來為文人所稱道。
正讀
纖纖亂草平灘,冉冉云歸遠山。
簾卷深空日永,鳥啼花落春殘。
反讀
殘春落花啼鳥,永日空深卷簾。
山遠歸云冉冉,灘平草亂纖纖。
"前七后三“連理回文詩
鶯啼岸柳弄春晴,曉月明。
上面十個字,是明代蔣一葵的詠《春》詩。它前面七個字,后面三個字,卻能聯成一首很好的“七言絕句”。這首詩的完整讀法應該是:
鶯啼岸柳弄春晴,
柳弄春晴曉月明;
明月曉晴春弄柳,
晴春弄柳岸啼鶯。
這是一幅鶯囀岸柳,晴春明月的醉人風光圖。
這種詩的形式奇特,字句凝練,情趣橫生,別具一格。古代文人把它稱為大詩中的“袖珍品”,還把這種“前三后七”的七絕詩起了個雅名----連理回文詩。
秋夜回文詩
清朝康熙癸巳編修云南張月錯槎先生善作詩詞,一生著作很多,可惜留下較少。他死后五十年,《隨園詩話》的作者袁枚從他孫子張旭那里得到一首《秋夜回文詩》:
煙深臥閣草凝愁,冷夢驚回幾樹秋。
懸壁四山云上下,隔簾一水月沉浮。
翩翩影落飛鴻雁,皎皎光寒靜斗牛。
前路客歸螢點點,邊城夜火似流星。
這是一首寫景詩,繪聲繪色地描寫了關邊秋夜的清冷和蕭瑟情景。如果倒過來讀,也還清新有味,不失為一首好詩:
星流似火夜城邊,點點螢歸客路前。
牛斗靜寒光皎皎,雁鴻飛落影翩翩。
浮沉月水一簾隔,下上云山四壁懸。
秋樹幾回驚夢冷,愁凝草閣臥深煙。
“斜移月影上窗紗”
合肥東鄉“怪才”李南陽,一輩子沒參加科舉考試,一輩子也不甘為官,浪跡江湖,四海為家。他與李鴻章是同鄉,自小結交,私情不薄,他不愿為官,李鴻章也只得作罷。不過,來往也還是有的。
一日,李南陽浪游到北京,順道去拜望兒時的朋友李鴻章。李鴻章以上賓之禮款待,一則是舊交難忘,二則也懼怕李南陽的“怪才”,一旦得罪,終生抱愧。宴席之后,李鴻章留李南陽住下,李南陽說什么也不愿住在他家,李鴻章再三挽留,李南陽只得答應留住一宿,次日定要趕路。李南陽住慣鄉村野店,這一晚雖留宿相爺官邸卻怎么也睡不著。天上斜月當空,花葉映在綠紗窗上,微風吹過,葉移影動,更攪得他無法安睡。睜開眼是月光、紗窗、花影,閉了眼還是花葉、月影、紗窗……他毫無睡意,只得披衣下床,在書桌上揀起筆來隨便亂畫:月影、花葉、窗紗,結果組成了一首“十字回環詩:
這首詩從”斜“字開始往右讀成兩句,再從”花“字向左讀成兩句,合起來四句:
斜移月影上窗紗,
影上窗紗是葉花。
花葉是紗窗上影,
紗窗上影月移斜。
夫妻相憶
枯眼望遙山隔水,往來曾見幾心知?
壺空怕酌一杯酒,筆下難成合韻詩。
途路阻人離別久,訊音無雁寄回遲。
孤燈夜守長寥寂,夫憶妻兮父憶兒。
這首詩順著讀時,表現了丈夫背井離鄉,鴻雁難渡,夜守孤燈的寂寥,抒發了對久別妻子的深刻思念,不愧是一首情真意切的“夫憶妻”佳作。但是,如果顛倒過來讀,內容也隨著反過來,變成一首“妻憶夫”的好詩。
二憶父兮妻回夫,寂寥長守夜燈孤。
遲回寄雁無音訊,久別離人阻路途。
詩韻合成難下筆,酒杯一酌怕空壺。
知心幾見曾來往,水隔山遙望眼枯。
晚秋即景
古代詩詞中,詠秋之作更多。有一首回文七絕--《晚秋即景》,給人們留下的印象尤其深刻。究其原因,一是詩的本身寫得好,二是順讀倒讀皆不失佳妙,三是詩中流露出的情調,暗合了當時那顆快要破碎了的心。詩曰:
煙霞映水碧迢迢,暮色秋色一雁遙。
前嶺落暉殘照晚,邊城古樹冷蕭蕭。
若是倒過來讀,便是:
蕭蕭冷樹古城邊,晚照殘暉落嶺前。
遙雁一色秋色暮,迢迢碧水映霞煙。
這首回文詩,順讀倒讀均如行云流水,順理成章,實不可多得。且詩中意境深遠,耐人尋味:秋色萬里,暮色沉沉,煙霞映水,碧波迢迢,一只孤雁,雁翅上映著落日的余暉,向著遙遠的天邊飛去。邊城的古樹映著夕陽的殘照,約法顯得蕭索凄涼。山嶺的那邊,不時劃過孤雁的哀鳴……真是一幅美妙的悲秋圖啊!
回環
回環就是把前后語句組織成穿梭一樣的循環往復的形式,以表達不同事物間的有機聯系。回環可使語句整齊勻稱,能揭示事物的辯證關系,使語意精辟警策。
基本信息
釋義:即將兩個字詞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的言語片段緊密相連。其可給人以循環往復的意趣,還可構建事物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或相互對立的關系。如:可使語句整齊勻稱,能揭示事物間的辯證關系,使語意精辟警策。
譬如: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
2、長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長相知。(曹禺《王昭君》) 3、我們發展電話,電話發展我們。
4、科學需要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更需要科學。(郭沫若《科學的春天》)
回文也可以稱為“回環”,就是在說話或寫文章時,把“詞語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的語言片段連在一起,這樣回環往復都可以成文,明確地表達意思,具有循環往復情趣的一種修辭格。
詳細解釋
1. 循環往復。
《關尹子·四符》:“五行之運,因精有魂,因魂有神,因神有意,因意有魄,因魄有精,五者回環不已。” 唐 李嶠《汾陰行》:“道傍古老長嘆息,世事回環不可識。” 宋 王安石《即事》詩之三:“眇眇萬古歷,回環今幾周?”
2. 指反復。
清 黃宗羲《復秦燈巖書》:“忽奉手書,回環不能釋手。”
3. 環繞。
唐 令狐楚《賦山》詩:“山,聳峻,回環,滄海上,白云間。” 宋 蘇舜欽 《關都官孤山四照閣》詩:“旁觀竹樹回環翠,下視湖山表里清。” 元 耶律楚材《復用前韻》:“門外回環皆碧水,亭中坐臥得青山。”
4. 亦作“廻環”。1.周行;循環。
《文選·顏延之<應詔觀北湖田收>詩》:“飛奔互流綴,緹彀代廻環。” 李周翰注:“廻環,周行也。” 唐 韓愈《劉生》詩:“天星回環數纔周,文學穰穰囷倉稠。” 明 何景明《昔游篇》:“星樞常不轉,海岳自廻環。”
5. 反復;來回。
南朝 梁 劉勰《文心雕龍·雜文》:“ 揚雄《解嘲》,雜以諧謔,回環自釋,頗亦為工。” 唐 白居易《醉后贈人》詩:“香毬趁拍回環匼,花盞拋巡取次飛。” 郁達夫《采石磯》:“‘茫茫來日愁如海,寄語 羲和 快著鞭。’回環念了兩遍之后,背后的園門里忽而走了一個人出來。”
6. 環繞。
前蜀 杜光庭 《自到仙都山醮詞》:“眾流回環,嚴設龍蛇之府;羣峰拱衛,秀為真圣之都。” 清 杜岕《過隱仙道院》詩:“古樹半身在,回環有竹林。” 柔石《夜底怪眼》:“往常的有一種灰白的水鳥,每當太陽落下最后底光在西山之巔的時候,它們總飛出來在 寶城 底城上,回環的翱翔三圈。”
要素例文
詞語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的語言片段連用在一起是回文的基本要素。
①我兩個來來回回正斗得難分難解,只見從正東人群里閃一般攛出一個人來,手使一把倭刀,把我兩個的鋼鞭用背兒往兩下里一挑,說:“你二位住手!聽我有句公道話講!”那時我只道是來幫他的,他只道是來幫我的,各各收回兵器跳出圈子一看,只見那人身穿素妝,戴著孝髻,斜挎張彈弓兒,原來是個女子。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
②只見他店中一個個的伙計,你埋怨我,我埋怨你;那掌柜的雖是陪我坐著,卻也是無精打采的。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③潮隨暗浪雪山傾,
遠浦漁舟釣月明。
橋對寺門松徑小,
檻當泉眼石波清。
迢迢綠樹江天曉,
靄靄紅霞晚日晴。
遙望四邊云接水,
碧峰千點數鷗輕。
(宋·蘇軾《題金山寺》)
④凡對于以真話為笑話的,以笑話為真話的,以笑話為笑話的,只有一個方法,就是不說話。于是我從此不說話。
(魯迅《墳·說胡須》)
⑤你為甚么要造謠言,
說我和妻兒已成歧路?
說我是驕傲異常,
我所有的愛人無數?
我縱有無數的愛人,
這于你有什么緊要?
革命也是我的愛人,
你難道也要和她計較?
(郭沫若《歇司迭里》)
【解析】
例①“我只道是來幫他的,他只道是來幫我的”是說兩個人在比武時,突然跑出來一個人,雙方都誤以為是幫對方的。這兩句話詞語相同,但它們的排列次序不同,回環往復,所以是回文修辭格。
例②是小說中珠寶店被騙后,在店里做事的人的情況。“你埋怨我,我埋怨你”運用的是回文修辭格,前后回環相接,形象地表現了伙計們都想把責任往對方身上推的不負責任的態度。
例③整首詩可以從最后一個字開始倒讀:
輕鷗數點千峰碧,
水接云邊四望遙。
晴日晚霞紅靄靄,
曉天江樹綠迢迢。
清波石眼泉當檻,
小徑松門寺對橋。
明月釣舟漁浦遠,
傾山雪浪暗隨潮。
它用字奇妙,給人一種新、巧之感。
例④作者嘴上留著向上翹的胡須從日本回來,船夫以為他是日本人,作者便向他說明自己是中國人,哪知船夫聽后,笑著說他在開玩笑。作者便從這件事(人們將真話當作笑話)中受到啟發,寫下這篇文章。“以真話為笑話的,以笑話為真話的”兩句文字相同面而詞序不同,“笑話”和“真話”變換出現的次序,形成回環往復。
例⑤前節的末尾句“我所有的愛人無數”,和后一節開頭句“我縱有無數的愛人”,兩句的詞語基本相同,但有所改變,不過這并不影響回文的一般格式,它屬于回文中的寬式回文。
回環分類
按照單位的大小,回文可以分為四種類型:以字為單位的回文、以詞語為單位的回文、以句為單位的回文和以篇為單位的回文。按照表達上寬嚴的區別,回文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嚴式回文和寬式回文。
1.按照單位的大小分類
(1)以字為單位的回文
它是指句與句之間以字為單位構成回文。如:
①客中愁損摧塞夕,
夕塞摧損愁中客。
門掩月黃昏,
昏黃月掩門。
翠衾孤擁醉,
醉擁孤衾翠。
醒莫更多情,
情多更莫醒。
(納蘭性德《菩薩蠻》)
這首詩的每兩句之間的排列順序是完全相反的,它們的倒反順序是以一個字一個字為單位的,將前面一句話倒過來念,便成了后一句話,即每個字都倒過來,所以屬于以字為單位的回文。
②仁德懷德圣虞唐,
真志篤終誓穹蒼。
欽所感想妄淫荒,
心憂增慕懷慘傷。
(蘇惠《璇璣圖計》)
這是一首倒字詩,它可以從最后一個字倒過來讀成為:
傷慘懷慕增憂心,
荒淫妄想感所欽。
蒼穹誓終篤志真,
唐虞圣德懷德仁。
一個字一個字地全部顛倒過來,所以屬于以字為單位的回文格。
③自然在世界上多數人是“壽終正寢”的,可是自殺的也不少,或者是因為生活的壓迫,也有是怕現在的快樂不能繼續下去而想借死來消滅將來的不幸,像一對夫婦感情極好卻雙雙服毒同盡的(在嫖客娼妓中間更多),這些人都是以口問心,以心問口商量好去找死的。
(梁遇春《人死觀》)
這段文字中的“以口問心,以心問口”這句話是將“口”和“心”兩個字對換了位置,是句子之間以字來進行對調的,所以也屬于以字為單位的回文格。
(2)以詞語為單位的回文
它是指每兩句以詞語為單位構成回文。如:
①要而言之,就因為先前可以不動筆,現在卻只好來動筆,仍如舊日的無聊的文人,文人的無聊一模一樣。
(魯迅《“醉眼”中的朦朧》)
“無聊的文人,文人的無聊”是將“無聊”和“文人”顛倒了過來。“無聊”和“文人”是詞語,所以屬于以詞語為單位的回文格。
②科學需要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更需要科學。
(郭沫若《科學的春天》)
“科學”和“社會主義”都是詞語,將它們顛倒過來,就是詞語之間的對調、詞語之間的回環往復,而不像以字為單位的回文格那樣,前后兩項的字詞或語句的排列次序全部相反。這里是前后兩項詞語的排列順序基本相反,后面一句話多了一個“更”字,不過無妨,這是一種寬式的回文,下面將會提到,所以它也是以詞語為單位的回文修辭格。
③摔碎了泥人再重和,再捏一個你來再捏一個我,哥哥身上有妹妹,妹妹身上有哥哥。
(李季《王貴與李香香》)
“哥哥身上有妹妹,妹妹身上有哥哥”運用回文手法。“哥哥”、“妹妹”是名詞詞語。為了表達的需要,而使音節的韻律回環往復,這種手法就是以詞語為單位的回文格。
(3)以句為單位的回文
它是指以兩個句子為單位構成回文。如:
①到了晚上,各人都已安歇,我在枕上隱隱聽得一陣喧嚷的聲音,出在東院里,側耳細聽,卻聽不出是嚷些什么,大約是隔得太遠之故。嚷了一陣,又靜了一陣,靜了一陣,又嚷一陣,雖是聽不出所說的話來,卻只覺得耳根不清凈,睡不安穩。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文中“嚷了一陣,又靜了一陣,靜了一陣,又嚷一陣”是回文修辭格。“靜了一陣,又嚷一陣”是前面兩個分句順序的顛倒,這種循環往復手法,就是以句為單位的回文格。
②你手上的冰感呀,還留在我的手上,
你心上的冰感呀,又移到我的心上。
你雖是不關痛癢,我怎能不痛不癢?
你雖是不痛不癢,我怎能不關痛癢?
(郭沫若《南詩·第十首》)
這四句詩中的后面兩句“你雖是不關痛癢,我怎能不痛不癢?你雖是不痛不癢,我怎能不關痛癢?”前面一句話和后面一句話字詞相同,順序顛倒,形成一種循環交錯的情趣,這是以句為單位的回文格。
③近來呀,我越幫忙,她越跟我好,她越跟我好,我越幫忙,這不就越來越對勁兒了嗎?
(老舍《女店員》)
“我越幫忙,她越跟我好,她越跟我好,我越幫忙”也是以句子為單位的回文格。“我越幫忙,她越跟我好”是一句話,“她越跟我好,我越幫忙”是另一句話。通過這種句與句之間的循環,使形式上整齊勻稱。
2.按照表達上的寬嚴分類
(1)嚴式回文
嚴式回文就是前后項的字詞或語句的排列次序完全相反。如:
①咱們的局長這幾天就常常提起您老,說您老要上楚國發財去了,也許從這里經過的。敝局長也是一位隱士,帶便兼辦一點差使,很愛讀您老的文章,讀《齊物論》,什么“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真寫得有勁,真是上流的文章,真好!您老還是到敝局去歇歇罷。
(魯迅《故事新編·起死》)
小說中莊子到楚國去,路上將一個死了五百多年的髑髏復原成活人,不料卻被他糾纏不清,只好請巡士來幫忙,這段話即是巡士所說。“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用的是回文手法。其中,“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這兩個分句中“方生”、“方死”的順序完全倒過來了,“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這兩個分句中“方可”、“方不可”的順序也完全倒過來了。這種前后項的字詞或語句的排列次序完全相反的回文格就是嚴式回文格。
②火云凝汗揮珠顆,
顆珠揮汗凝云火。
瓊暖碧紗輕,
輕紗碧暖瓊。
暈腮嫌枕印,
印枕嫌腮暈。
閑照晚妝殘,
殘妝晚照閑。
(宋·蘇軾《菩薩蠻·夏景回文》)
這是一首寫夏景的回文詩。每兩句為回文,即第一句和第二句,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第七句和第八句。兩兩之間的回文,是以字為單位的,一個字一個字顛倒過來,要求非常嚴格,所以屬嚴式回文。明白了嚴式回文的格式,我們便知道前面所介紹的以字為單位的回文都屬于嚴式回文。
③泊雁鳴深渚,
收霞落晚川。
柝隨風斂陣,
樓映月底弦。
漠漠汀帆轉,
幽幽岸火燃。
壑危通細路,
溝曲繞平田。
(宋·王安石《泊雁》)
這是一首比較著名的回文詩,它倒讀為:
田平繞曲溝,
路細通危壑。
燃火岸幽幽,
轉帆汀漠漠。
弦底月映樓,
陣斂風隨柝。
川晚落霞收,
渚深鳴雁泊。
這樣正讀倒讀,都刻畫了同一幅有山、有水、有云霞、有風、有月的圖畫,并且沒有影響到其幽遠清新的意境,字字回讀,音韻和諧悅耳,既美麗又清雅,是典型的嚴式回文詩篇。
(2)寬式回文
寬式回文是指前后兩項的排列次序基本相反,詞語之間允許有所增減或改變,但句子的主干用的是回環的手法。如:
①有的看不起他,因為他不是一個馬克思主義文學者,然而倘是馬克思主義文學者,看不起他的人可就不要看他了。
有的看不起他,因為他不去做工人,然而倘若做工人,就不會到上海,看不起他的人可就看不見他了。
(魯迅《南腔北調集·誰的矛盾》)
這兩段話都運用了回文修辭格。第一段回文顛倒的詞語是“看不起他”和“馬克思主義文學者”,第二段的回文顛倒詞語是“看不起他”和“做工人”。這兩個回文不是很明顯,因為它們中間添加了其他的語言成分。這種穿插了其他的語言成分的回文格便是寬式回文。
②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走路,說話,都要費很大的力氣;還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明白。
(朱自清《一封信》)
這是一段描寫煩悶心情的文字。最后一句話“要明白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明白”運用了回文手法。顛倒的詞語是“明白”和“什么”,后面顛倒過來的句子中間穿插了“但似乎”、“也沒有”,使回文格不容易讓人一眼就看出來。這種不是那么嚴格,句式比較寬泛的回文手法便叫寬式回文。
③啊,有了又何必要“好”,
你教我等到將來,
是不是要等到天荒地老?
縱等到地老天荒我也不能忘懷,
你縱使是不愛我呀,
你總不能禁止我不把你愛!
(郭沫若《獻詩·三六》)
詩人請求“她”給一張照片,她推說現在沒有,等以后有了好的,再寄過來作紀念,這是詩人聽后的感想。前面一節的結束句“是不是要等到天荒地老?”和后面一節的開頭句“縱等到地老天荒我也不能忘懷”是寬式回文,因為它中間穿插了“縱等到”三個字。
回文與對偶
回文修辭格與對偶修辭格這兩者之間存在相似之處,就是字數相等或相近,前后兩項結構相同。如:
卻說那談爾音下去寫具親供,見欽差的話來得嚴厲,一定朝廷還有什么密旨,如今報效得少了罷,誠恐罪名減不去;多了罷,實在心上舍不得;心問口,口問心,打算良久,連那些奇珍異寶折變了,大約也夠了,因此上一狠二狠寫了二十萬兩的報效。那烏大人就把案歸著了
歸著,據情轉奏。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
河臺談爾音貪污枉法,朝廷便派欽差烏大人來查辦。那時候,清政府有“罰鍰助餉助工”的律令,就是犯了罪可以出錢以求免減,名稱是“助餉助工”。談爾音愿意罰款贖罪,“心問口,口問心”形象地說明了他舍不得出錢,又無可奈何的心情。這兩句話字數相等,結構相似,所以和對偶格很相似,但它仍是回文格。
回文與對偶的區別在于:
(1)回文著重于次序的不同,語序的顛倒,以此形成一種循環往復的作用;對偶則著重于結構的嚴謹、整齊,顯示對稱和諧之美。如:
①膝前有了四個小女兒,老是纏繞不清,等于背上四個小包袱,更覺得家離不了我,我離不了家。
(周瘦鷗《迎春時節在羊城》)
“家離不了我,我離不了家”運用的是回文手法。“家離不了我”重在突出“家”的勢薄,“我離不了家”突出了“我”對家的依戀。作者運用這種手法,循環往復突出,給人一種文字不斷的感覺。
②“這不合規矩哪!”楊五爺不以為然地搖著頭嘆息著說,“歌而不哭,哭而不歌!”
(蕭軍《第三代》)
這段文字運用的也是回文手法。“歌而不哭,哭而不歌!”說明了“歌”和“哭”之間的相互辯證關系。它們尖銳對立,難以并存,形成了循環往復的特點,所以是回文手法。
③春分剛剛過去,
清明即將到來。
(郭沫若《科學的春天》)
這里運用的是對偶修辭格。“春分”和“清明”是指節氣,“剛剛過去”和“即將到來”是指這兩個節氣的時間順序。它們內容連貫,次序嚴格,結構嚴謹,字數相等,形式美觀,所以是對偶修辭格。
④風波一浩蕩,
花樹已蕭森。
(魯迅《集外集·無題》)
“風波”和“花樹”都是名詞,“浩蕩”和“蕭森”是形容詞,名詞對名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在這里,作者將“風波”比喻成“文化圍剿”,將“花樹”比喻成“革命的大眾文藝”。其中的“一”和“已”相呼應,緊緊相連,所以這種關系連貫、結構嚴謹的兩個句子是對偶修辭格。
(2)回文所構成的兩項,要求詞語相同;對偶則盡力避免詞語的相同。如:
①看見一切事物的底蘊
一切事物內在的規律
一切運動中的變化
一切變化中的運動
一切的成長和消亡
就連靜靜的喜馬拉雅山
也在緩慢地繼續上升
(艾青《光的贊歌》)
“一切運動中的變化,一切變化中的運動”這兩句話的詞語完全相同,而且它們的排列次序不同,所以是以詞語為單位的回文格,而不是對偶格。
②“猛犬不吠,吠犬不猛”,你知道嗎?
(郭沫若《高漸離》)
這句話運用的也是回文手法,因為“猛犬不吠,吠犬不猛”這兩句話詞語相同,排列順序不同,循環往復,所以是回文格而不是對偶格。
③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唐·劉禹錫《烏衣巷》)
這是一個對偶句。“朱雀”對“烏衣”,名詞對名詞;“橋邊”對“巷口”,方位名詞對方位名詞;“野草花”對“夕陽斜”,形式是“名詞+名詞”對“名詞+形容詞”,屬于對偶中的寬對。它們對仗比較工整,沒有相同的詞語,所以是對偶句。
④四海翻騰云水怒,
五洲震蕩風雷激。
(毛澤東《滿江紅·和郭沫若》)
這也是一個對偶句。“四海”對“五洲”,“翻騰”對“震蕩”,“云水”對“風雷”,“怒”對“激”。上聯描寫云翻水怒,下聯描寫風蕩雷激,上下兩聯都沒有詞語的重復,力避詞語的相同,所以這是對偶手法,而非回文手法。
2.回文與頂真
這兩種修辭格之間的相似點,就是它們都有以前一句的末尾詞作為后一句開頭的詞語。如:
①查五服三代,他連父母親都沒有出處,不知是何年月從何州縣流落到芙蓉鎮這省邊地角來的孤兒。更不用提他的爺爺、爺爺的爹了。自然也沒有叔伯、姑舅、岳丈、外公等等復雜的親戚朋友關系。真算得是出身歷史清白,社會關系純潔。清白清白,清就是白,白就是沒得
。沒得當然最干凈,最純潔,最適合上天、出國。
(古華《芙蓉鎮》)
這是小說中描寫痞子王秋赦的文字,語含譏諷,“清就是白,白就是沒得。沒得當然最干凈,最純潔”是頂真手法,因為句子的前一句的末尾一個字是后一句的開頭的一個字,一句緊接一句,將句子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②譬如另有一位老爺也曾夢入幽冥,照例添了陽壽一紀載回老家,立刻就叫:“春蘭,拿算盤來!”自己動手、的搭的搭,九歸九除,橫七豎八的算清楚了?狠狠的撥去一子,長嘆道:“四千三百八十三!”明天孫子淘氣,后天陪姨太太出門,到第三天下午四點半鐘朦朧醒來,掐指一算,阿呀!不好!只剩下四千三百七十九天。愈算便愈少,愈少便愈要算,心中好比滾油煎,身上有螞蟻在那邊爬。
(俞平伯《重過西園碼頭》)
這段文字是諷刺那些幻想長生不老、生活毫無意義的人的。“愈算便愈少,愈少便愈要算”是回文手法,前句最后兩個字“愈少”是后句的起頭詞語,所以它和頂真手法相似。它們都有這個特點,要如何才能分得清呢?請看下面的分析。
它們的區別是:
頂真由后句緊頂前后,語句結構緊密,層次分明,它語氣連貫流暢,好似流水一樣向前;回文則是循環往復的,好似織布機上的梭子來回穿梭。如:
①桃花塢里桃花庵,
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
又摘桃花換酒錢。
(明·唐寅《桃花庵歌》)
這是一首運用頂真修辭格的詩。為什么不說是回文修辭格呢?回文也可以是后句緊頂前句的。先看它的解釋:“桃花塢里有桃花庵,桃花庵里有桃花仙人,桃花仙人在桃花塢里種桃樹,用桃樹開的花去換酒錢。”整首詩語句結構緊密,層次清楚,反映了事物之間的有機聯系,其語氣通暢,所以是頂真手法。
②有翼的床頭仿佛靠著個谷倉,谷倉前邊有幾口缸,缸上面有幾口箱,箱上面有幾只筐,其余的小東西便看不見了。
(趙樹理《三里灣》)
這里運用的也是頂真手法。作者通過前后兩句緊相頂接,先說此,后說彼,將話一環扣一環地說下去,語氣一泄而下,好似流水一樣,使句子不但顯得很緊湊,很嚴密,而且將“谷倉”、“缸”、“箱”之間的位置關系表達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也是頂真手法。
③魯迅思想的靈敏度與深刻性是無與倫比的。他能夠宏觀宇宙,洞察幽微,看得高,看得遠,看得深,看得細。真與偽,實與虛,美與丑,善與惡;真中之偽,偽中之真,實中之虛,虛中之實,美中之丑,丑中之美,善中之惡,惡中之善,都逃不過他的慧眼。
(柯靈《我們多么需要魯迅》)
“真中之偽,偽中之真,實中之虛,虛中之實,美中之丑,丑中之美,善中之惡,惡中之善”運用的是回文修辭格。雖然它也是前后兩句緊頂,聯結而成,但是因為它不像頂真的語氣那樣一氣而下,而是回環往復,似斷不斷,所以是回文手法。
④有什么了不得的東西可以發表呢?有——悲哀,苦悶,無聊,沉寂,心弦,蜜吻,A姊,B妹,我的愛,死般的,火熱的,熱烈地,溫溫地……顛而倒之,倒而顛之,寫了一篇又一篇,寫了一本又一本。
(劉半農《老實說了吧》)
這段話是作者批評當時一些不肯學習、腹中無文,卻又愛裝腔作勢、舞文弄墨堆砌詞藻的所謂寫文章的青年。“顛而倒之,倒而顛之”運用的也是回文手法。它們的詞語完全相同,字數相等,描述和諷刺了那種反反復復地使用陳詞濫調的所謂文章,其語氣循環往復,來回穿梭。
修辭手法
回環,就是運用語序回環往復的的形式,巧妙的表達兩種事物相互制約或相互依存的辨證關系,以加深讀者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理解。
回環作為一種修辭方式,語言活潑有趣,含義深刻精警,耐人尋味。結構勻稱整齊,具有回環往復的音樂美。如:
①但我以為一切文藝固是宣傳,而一切宣傳卻并非全是文藝,這正如一切花皆有色(我將白也算作色),而凡顏色未必都是花一樣。(魯迅《文藝與革命》)
本句用回環的修辭方式揭示了文藝和宣傳之間的辨證關系。
回環一般可分為詞的回環、短語回環、句子回環三類。
詞的回環。如:
①從我一生的經歷,我悟出了一條千真萬確的真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解放科學,也只有在科學的基礎上才能建設社會主義。科學需要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更需要科學。(郭沫若《科學的春天》)
這是詞的回環,論述了“社會主義”與“科學”互相依存,互相促進的密切關系。
②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鄧小平《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辭》)
這也是詞的回環,它是由“人民”和“藝術”兩個詞的語序變動構成的回環。
短語回環。如:
①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到理性認識,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毛澤東《實踐論》)
這是短語回環,精辟的闡明了“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的辨證關系。
②長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長相知。(曹禺《王昭君》)
這一句也是短語“回環”,前后兩個分句,均以短語作為句子成分。
句子回環。如:
①一個人倒下去,千萬人站起來
千萬人站起來,一個人倒下去(挽聞一多聯)
②近來呀,我越幫忙,她越跟我好,她越跟我好,我越幫忙,這不就越來越對勁兒了嗎?……(老舍《女店員》)
這兩句都是句子回環。揭示了事物之間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等的關系。
③、群眾的干勁越大,黨越要關心群眾生活,黨越是關心群眾生活,群眾的干勁也會越大。(中國共產黨八屆六中全會《關于人民公社若干問題的決議》)
這一句也是句子回環,說明了黨群關系。
回環和“回文”不同。回文是以字為單位,順念和正念都可成文。如:
鶯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
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鶯。
而回環則是以詞、短語或句子為單位,利用語序的變動,來揭示出兩種事物的對立統一的關系。用回環倫理,可以使人容易理解事物的辨證關系;用回環抒情,可以使人感到深情無限;用回環敘景,可以使人容易體會出景物之間的聯系。
補充:
回環是體操的動作之一,可分為大回環和近杠回環
近杠回環顧名思義,就是腹部緊貼著單杠面轉動一周
而大回環,則是純粹靠手臂拉杠,轉動一圈
回環避忌
運用回文,除了要避免與對偶、頂真格的混淆外,還要適應內容的需要。不要為回文而使用回文,不能單純地追求形式,做文字游戲。
好的例子如:
①現在說起我仇貓的原因來,自己覺得是理由充足,而且光明正大的。一,它的性情就和別的猛獸不同,凡捕食雀鼠,總不肯一口咬死,定要盡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到自己玩厭了,這才吃下去,頗與人們的幸災樂禍,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壞脾氣相同。
(魯迅《狗·貓·鼠》)
“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是回文手法,它形象地將貓捕來雀鼠不馬上吃掉,而是放在面前玩弄夠了才吃的情形,用來比喻那些戲弄、折磨弱者的人,含有辛辣的諷刺意味。這句話將貓來來回回戲弄雀鼠的行為生動地描繪了出來,所以用在這里很恰當。
②有幾個小巧的紙鳶正在空中飛放,
紙鳶們也好像歡喜太陽:
一個個恐后爭先,爭先恐后,
不斷地努力、飛揚、向上。
(郭沫若《心燈》)
“恐后爭先,爭先恐后”這個回文手法將紙鳶向往光明、奮發向上的精神鮮明地表現了出來,用得也非常合適。
病例分析:
太陽象征著光明,光明象征著太陽。
這里的前一句“太陽象征著光明”是對的,太陽明亮,充滿著希望,和光明有相似之處。但第二句“光明象征著太陽”就有毛病,“光明”是一個人人向往的、憧憬的事物。它本身是一個抽象的名詞,而“太陽”是一個形象的、具體的名詞。用抽象的事物來象征具體的事物,是說不過去的。所以運用回文手法,一定要避免純粹地追求形式美而不顧具體內容,應該根據具體事物而定。
作用
1.回文的主要作用是形式上整齊勻稱,可以增加語言循環往復的情趣美,使讀者讀起來不至于感到單調無味,減低興趣。如:
①鄧九公旁邊一看,急了。你道他因甚的著急?他此來本是一片血心,這頭兒要衛顧把弟,那頭兒要成全徒弟,再不料一開口先受了那么幾句厭話,鬧了個兩頭兒都對不住,算是栽了個懸梁子的大筋斗。這一栽,他覺得比當日在人輪子里栽在海馬周三跟前還露著砢磣。只羞得他那張老臉紫里透紅,紅里透紫,兩眼圓睜,滿頭大汗把帽子往下推了一推,兩只手不住的往下擄汗。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
鄧九公想為何玉鳳做媒,讓她嫁給安公子,他以為必定十拿九穩,哪知一開口就被何玉鳳拒絕,使他非常難堪。“紫里透紅,紅里透紫”是回文格,語言循環往復,將八十多歲的豪邁老英雄鄧九公那種羞窘的樣子刻畫得栩栩如生,十分形象有趣。
②推土車的,推水車的,住閑的,殘廢的,全跟我一模一樣的,生長在這城圈子里,一輩子沒有離開過。一年就比一年苦,大米一年比一年貴。土堆里煤渣多撿不著多少。誰生得起火?有幾頓吃得飽的?夏天還可對付,冬天可不能含糊。凍了更餓,餓了更凍。又不能吃土。
(徐志摩《“死城”》)
這段話是文中一個看門老頭所訴說的舊北京城里窮苦人們的苦難生活。“凍了更餓,餓了更凍”這個回文手法,將“凍”和“餓”之間的關系明顯地表現了出來。在這種陳述苦難的說話中,運用回文手法,便使得語言有味,吸引了讀者,引起讀者對那種苦日子的聯想。
③我要給阿Q做正傳,已經不止一兩年了。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這足見我不是一個“立言”的人,因為從來不朽之筆,須傳不朽之人,于是人以文傳,文以人傳——究竟誰靠誰傳,漸漸的不甚了然起來,而終于歸結到阿Q,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
(魯迅《吶喊·阿Q正傳》)
“人以文傳,文以人傳”意思是人物因為有好文章寫他才得以流傳,文章因為寫了著名人物才得以流傳。作者運用回文格,清楚地闡明了“人”與“文”相互倚仗的關系。而作者在這里又說“我不是一個‘立言’的人”、“終于歸結到阿Q”,使回文顯得幽默、諧趣。
2.運用回文,能更好地表現事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或相互對立的關系,使讀者加深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理解。如:
①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老子·六八》)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忠實的話不動聽,動聽的話不忠實”。前一句話突出的是“不美”二字,后一句話突出的是“不信”二字。兩句話主要是闡明“真實不好聽的話”與“好聽不真實的話”之間的關系,勸導讀者不要光是聽那些舒心的話語,而要加以鑒別。
②七斤嫂看著七爺的臉,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經坐了龍庭,幾時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總要大赦罷。”七爺說到這里,聲色忽然嚴厲起來,“但是你家七斤的辮子呢,辮子?這倒是要緊的事。你們知道:長毛時候,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
(魯迅《吶喊·風波》)
清軍入關后,為了泯滅漢民族意識,遂下令漢人剃發,有誰敢違抗圣旨,就要被殺頭,有“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之說。辛亥革命時期,革命黨人又下令剪掉辮子,七斤在辛亥革命時進城被強迫剪了辮子,七斤嫂和七爺說這話時已是張勛復辟,沒有辮子又要被殺頭,七爺便舊事重提,強調“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的重要性。通過回環手法,闡述了“頭”和“發”二者的關系,要留頭發就保不住腦袋,要保住腦袋就必須剪掉頭發,突出了清政府當時政治措施的嚴酷,加深了讀者對當時時代背景的認識和理解。
③登那土阜上望去,康橋只是一帶茂林,擁戴著幾處娉婷的尖閣。嫵媚的康河也望不見蹤跡,你只能循著那錦帶似的林木想象那一流清淺。村舍與樹林是這地盤上的棋子,有村舍處有佳蔭,有佳蔭處有村舍。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
這是作者描寫春天早晨里的康橋的文字。“有村舍處有佳蔭,有佳蔭處有村舍”是回環手法。通過回環,寫出了“村舍”和“佳蔭”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樹木給人好處,有美化環境的作用,而人愛美,愛清新的空氣,便將愛擴散給樹木。既然愛樹木,便種植樹木,所以有村舍的地方一定有林陰,有林陰的地方一定有村舍,循環往復,給讀者一種美的享受,有助于幫助讀者對這種辯證關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