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
濟公(1148年-1209年),原名李修緣,南宋高僧,天臺縣永寧村人。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顛,初在杭州靈隱寺出家,后住凈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癡若狂,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主要收錄在《凈慈寺志》、《臺山梵響》中。懂醫術,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難雜癥。他好打不平,息人之凈,救人之命。他的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
個人介紹
概述
濟公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2],生于南宋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原名李修緣,法名道濟,因平生才華橫溢,樂善好施,深知民間疾苦懲處為富不仁之人,深受百姓愛戴尊為濟公。浙江臺州人,是當時天臺臨海都 尉李文和的遠房孫。他剃度出家的地方就在靈隱寺,在他一生的行徑中,被民間渲染的離奇古怪。事實上,濟公是一位性格率真而頗有逸才的名僧,他的師父就是著 名的瞎堂慧遠禪師。濟公佛學造詣頗高,但其一生行徑與一般出家僧人也確有不盡相同的地方。濟公一生怡然飄逸,喜好云游,出行四方,足跡遍及浙、皖、蜀等 地。他常常衣衫不整,寢食不定;為人采辦藥石,治病行醫,解憂解難,常常靈驗,廣濟民間疾苦。因此,其德行廣為人們所傳頌。又叫濟顛和尚。
源考
人間活佛濟公--古往今來,名人如恒河沙數;然而能為東西方世界雅俗共賞者,首先要推中國的活佛濟公了。
濟公,生于南宋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浙江臺州人,出生于天臺山永寧村,是南宋禪宗高僧,法名道濟。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駙馬、鎮國軍節度使。李家世代信佛,他的父親李茂春和母親王氏住在天臺北門外永寧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無嗣,虔誠拜佛終得此子。濟公出生后,國清寺住持為他取俗名修緣,從此與佛門結下深緣。
他雖是臨海都尉李文的遠孫,卻沒有染上紈绔子弟的劣習。少年時就讀于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釋道二教的薰染。父母雙亡以后,他先是進國清寺拜法空一本為師,在當過國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遠的門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濟,嗣其法衣接著又參訪祗園寺道清、觀音寺道凈,最后投奔杭州靈隱寺。
有關濟公的故事傳說,在南宋時代即已開始流傳。先是凡俗神童李修緣或是得道高僧道濟的一些富有傳奇色彩的片斷故事在民間耳聞口傳,后來通過說書人的話本說唱,內容逐漸豐富。在濟公故鄉天臺一帶流傳的多是他的出世、童年生活、戲 佞、懲惡、扶困濟貧的故事,其中如"濟公出世"、"小濟公芥菜葉潑水救凈寺"、"利濟橋"、"棒打壽聯"、"赭溪救童"、"修緣出家"等廣為流傳。而在杭嘉湖一帶流傳的故事內容更為廣泛,這是因為那里是濟公出家后的主要生活和活動場所。其中以"飛來峰"、"古井運木"、"戲弄秦相府"等故事最為膾炙人口。直至明末清初,出現了一部描寫濟公傳奇事跡的《濟公傳》。
濟公的一生富有傳奇色彩,他既"顛"且"濟",他的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人們懷念他、神化他。神化就從他的出世開始。《西域志》載:"天臺山石梁橋古方廣寺,五百羅漢之所住持,其靈異事跡往往稱著。"而濟公誕生時正好碰上國清寺羅漢堂里的第十七尊羅漢(即降龍羅漢)突然傾倒,于是人們便把濟公說成是羅漢投胎。黎民盼望救星,社會呼喚英雄,當人民十分需要圣賢的時候,高僧就成了"活佛",凡人道濟成為歷代供奉祭祀的神靈,其成佛后的尊號長達28個字:"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羅漢阿那尊者神功廣濟先師三元贊化天尊",集佛道儒于一身,堪稱神化之極致。這也就說明濟公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成為人民心中的"活佛",反映出濟公形象的廣泛親和力。
濟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顛,實際上卻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他懂醫術,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難雜癥。他曾經帶著自己撰寫的《化緣疏》,外出募化,修復被火燒毀的寺院。他經常游方市井,拯危濟困,救死扶弱,彰善懲惡。所以,在人們看來,"濟顛"的"濟"字也包含著扶危濟困的意思。道濟善走圍棋,喜斗蟋蟀,更寫得一手好詩文。他每寫一篇疏狀,臨安滿城爭相哄傳。他徜徉山水,自得其樂,游履所至,揮毫題墨,文詞雋永。
濟公性狂而疏、介而潔,不同凡響。有與他同時代的詩僧居簡及其詩文選集《北澗集》為其作證。居簡是濟公的師侄,在游覽赤城山時把山上的一塊摩崖稱作"書記巖".濟公圓寂后,居簡寫了一篇《湖隱方圓叟舍利塔銘》,這"湖隱"、"方圓叟"都是濟公的別號。濟公身為禪宗高僧,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他跟唐代隱士寒山、豐干、拾得(即"三賢")一樣,既受到佛教禪宗的熏染,也受到了道家隱逸之風的影響。不同的是,他還具有民間游俠的色彩,從而使他在眾多的佛門弟子中獨樹一幟。這與他從小就在佛道雙修的赤城山攻讀,并受到"臺州式硬氣"的民風陶冶有關。
家族
永寧村在古城北門外,濟公家就住在赭溪畔。濟公李氏家族人丁不很旺盛,但因歷世仕宦,家境富裕,也稱得上是天臺的望族了。赭溪西岸的一大片田地(現都已建成一片民居了),就屬于這個家族所有,至今人們還稱作"李家垟".發源于北山的赭溪是孩童時濟公看水碓舂米、捕魚游泳玩耍的好去處。石墻頭邊上有"隴西園",古時這里是濟公李氏的私家莊園,抗戰時在此處還設立過"忠烈祠
祖居
濟公李府祖居隨著歲月沖刷,滄桑變遷,最后湮沒淪圮。歷代故鄉民眾敬仰濟公,感戴其德澤,屢于遺址修建濟公佛院、濟公亭、石墻橋等紀念之所,冀望重光"活佛"圣跡,顯彰濟公圣德,也是順理成章之事。
今逢盛世,物阜民殷。天臺縣人民政府為挖掘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弘揚濟公文化,讓濟公精神千秋永傳,決定在石墻頭復建濟公故居,讓云游四方的濟公在故鄉有一個真正的"老家".修復后的濟公故居,向世人展現了充滿南宋時代氣息、蘊含浙東地方建筑風格和仕宦人家宅第格局的一軸畫卷。
濟公故居占地16畝,建筑面積6310平方米,景區由永寧村口雙牌樓與觀霞閣、濟公李氏祖居和隴西園三大部分組成,宅第街坊與樓臺亭閣水榭園林薈萃一體,內聚佛國之靈氣,外擷仙山之精華。中國話劇院著名演員"活濟公"游本昌先生在專程回天臺"老家"探望故居時說:"濟公故居修復得好!
圣訓
一生都是修來的------求什么,他家富貴前生定------妒什么;
今日不知明日事------愁什么,前世不修今受苦------怨什么;
不禮爹娘禮世尊------敬什么,賭博之人無下梢------耍什么;
兄弟姐妹皆同氣------爭什么,治家勤儉勝求人------奢什么;
兒孫自有兒孫福------憂什么,冤冤相報幾時休------結什么;
豈可人無得運時------急什么,世事如同局一棋------算什么;
人世難逢開口笑------苦什么,聰明反被聰明誤------巧什么;
補破遮寒暖即休------擺什么,虛言折盡平生福------謊什么;
食過三寸成何物------饞什么,是非到底見分明------辯什么;
死后一文帶不去------慳什么,誰能保得常無事------誚什么;
前人田地后人收------占什么,穴在人心不在山------謀什么;
得便宜處失便宜------貪什么,欺人是禍饒人福------卜什么;
舉頭三尺有神明------欺什么,壽自護生愛物增------殺什么;
榮華富貴眼前花------傲什么,一旦無常萬事休------忙什么。
少年濟公
少年濟公成長在赭溪畔,讀書于赤城山。由于受天臺山"佛宗道源"和李府世代積善信佛家族文化的熏陶,潛移默化,萌生了方外之念。弱冠之年,皈依佛門,法號道濟,先入國清寺,后至臨安(今杭州)投奔靈隱寺瞎堂慧遠,這位"佛海禪師"為濟公授具足戒。濟公出家后,一反常態。言行叵測,難耐坐禪,不喜念經,嗜好酒肉,衣衫襤褸,浮沉市井,常行救死扶弱之事;狀類瘋狂,人們稱他為"濟顛僧".在一般僧俗眼里,道濟的言行出格,被認為不是正常的人。所以有的僧人向方丈告狀,說道濟違犯禪門戒規,應責打并逐出山門。誰知,方丈慧遠一邊口宣:"法律之設原為常人,豈可一概而施!"并在首座呈上的單紙上批了:"佛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此后無人再敢詬逐。瞎堂圓寂后,道濟去凈慈寺投德輝長老,后來做了書記僧。
人物特征
外俗內仁
濟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顛,實際上卻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他懂醫術,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難雜癥。他曾經帶著自己撰寫的化緣疏,外出募化,修復被火燒毀的寺院。他經常游方市井,拯危濟困,救死扶弱,彰善懲惡。所以,在人們看來,"濟顛"的"濟"字也包含著扶危濟困的意思。道濟善走圍棋,喜斗蟋蟀,更寫得一手好詩文。他徜徉山水,自得其樂,游履所至,揮毫題墨,文詞雋永。是為:"一身破爛行天下,除惡懲奸辯是非。
道濟天性好動,不喜念經,難耐打坐,經常和那些頑童斯混在一起,作呼洞猿、斗蟋蟀的游戲。甚至蘸大蒜吃狗肉,
僧眾告到方丈室,慧遠卻說:"佛門之大,豈不容一顛僧!"于是他又被人們稱作"顛僧".慧遠圓寂,他失去庇護人,被迫轉到凈慈寺,先是替人念經兼作火化工,后來升了書記僧,卻依然出入歌樓酒肆,游山逛水。他寫詩自述:"削發披緇已有年,唯同詩酒是因緣。坐看彌勒空中戲,日向毗盧頂上眠。撒手須能欺十圣,低頭端不讓三賢。茫茫宇宙無人識,只道顛僧繞市廛。"活脫脫的一幅"游戲人間"的自畫像。從外表看,這位號稱"湖隱"、"方圓叟"的窮和尚,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似丐似氓,非僧非道,實際上卻是禪宗楊岐派第六世得道高僧。他學識淵博,擅詩善文,出語諧謔,往往超詣。臺灣著名學者南懷瑾對他的四首《西湖》絕句和臨終偈語尤其贊賞,說"若以詩境而論詩格,他與宋代四大家的范成大、陸放翁相較,并無遜色"; 如以禪學的境界論詩,則已臻禪境之極詣。略舉其一:"出岸桃花紅 錦英,夾堤楊柳綠絲輕,遙看白鷺窺魚處,沖破平湖一點青。"畫面 色彩鮮明,動靜諧合;情趣內蘊,用筆精細而又不失自然。末句尤有神韻。他每有疏狀新出,臨安城更是爭相哄傳,名聞遐邇。
名宦富室慕名,競相訂交。道濟卻輕易不入侯門。而用他精湛的醫術為老僧、貧民悉心治疾,疑難雜癥多得根治。時下風靡全國的香功,據說就是經他的傳授而嘉惠后人的。凈慈寺失火,他自撰榜文,前去嚴陵山一帶募化,使之恢復舊觀。他好打不平,息人之凈,救人之命。于是人們又以他扶危濟困而稱之為"濟顛",尊之為 "濟公活佛
濟公性狂而疏、介而潔,不同凡響。有與他同時代的詩僧居簡及其詩文選集《北澗集》為其作證。居簡是濟公的師侄,在游覽赤城山時把山上的一塊摩崖稱作"書記巖".濟公圓寂后,居簡寫了一篇《湖隱方圓叟舍利塔銘》,這"湖隱"、"方圓叟"都是濟公的別號。濟公身為禪宗高僧,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他跟唐代隱士寒山、豐干、拾得(即"三賢")一樣,既受到佛教禪宗的熏染,也受到了道家隱逸之風的影響。不同的是,他還具有民間游俠的色彩,從而使他在眾多的佛門弟子中獨樹一幟。這與他從小就在佛道雙修的赤城山攻讀,并受到"臺州式硬氣"的民風陶冶有關。
樂善好施
濟公自稱"幼生宦室".濟公的師侄居簡《湖隱方圓叟舍利塔銘》說他是"天臺臨海都尉李文和遠孫".李遵勖(988-1038),初名勖,因娶宋真宗趙恒妹萬壽公主,而加"遵"字為"遵勖",字公武,逝世后謚號和文,為李崇矩孫,濟公高祖。其世系為:李崇炬--李繼昌--李遵勖--李端懿、李端愿、李端愨--李評--李涓--李茂春--李修元(修緣)。該家族有三個特點:一是世代仕宦,且為將門;二是為官清正,政績卓著,名列《宋史》;三是歷世積善信佛,家族中不少人是禪宗的著名居士。隨著宋室南遷,李氏子孫流寓其高祖李遵勖封(食)邑浙東天臺,隱居于赤城山南麓、天臺城北的永寧村。濟公之父李茂春,目擊朝廷腐敗,棄官隱居經商、念佛,為人淳樸厚重,樂善好施。
不拘一格
濟公在一些文學作品中,給人們的印象是:不守戒律,嗜好酒肉,似乎完全不受佛教戒規的約束,使老百姓覺得他更親切、更具有人情味。《濟公傳》中有一首四言詩,就說明了這點。
佛祖留下詩一首,
我人修身他修口;
他人修口不修心,
唯我修心不修口。
此詩表面上似乎是濟公為自己的不修邊幅辯護,其實,詩中更蘊涵了人生哲理:某些人口中吃齋念佛,而其心里卻無意向善,背地里盡做出極不道德的事端 來。衡量、判斷一個人是否真、善、美,僅僅從表面上觀察是遠遠不夠的,最重要的是要透過現象看其本質;而且,還必須經過長時期地、持續性的考察、磨練,才能真正說明他的實質與永恒。濟公用自己的行動,最終證明了這一切。
有關詩詞
臨江仙
粥去飯來何日了?都緣皮袋難醫。這般軀殼好無知,入喉才到腹,轉眼又還饑。
唯有衲僧渾不管,且須慢飲三杯。冬來猶掛夏天衣,雖然形丑陋,心孔未嘗迷。
酒懷
朝也吃,暮也吃。吃得喉嚨滑似漆,吃得肚皮壁立直,吃得眼睛瞪做白,吃得鼻頭糟成赤。有時汝陽三斗,有時淳于一石;有時鯨吞,有時龍吸;有時效籬下之陶,有時學甕旁之畢。吃得快,有如月趕流星;吃得久,有如川流不息;吃得干,有如東海飛星;吃得滿,有如黃河水溢。
其色美,珍珠琥珀;其味醇,瓊漿玉液。問相如,曲糵最親;論朋友,糟邱莫逆。一上唇,五臟欣隨;未到口,涎流三尺。只思量他人請,解我之饞;并未曾我做主,還人之席。倒于街,臥于巷,似失僧規;醉了醒,醒了醉,全虧佛力。貴王侯,要我超度生靈,莫不篩出來,任我口腹貪饕;大和尚,要我開題緣簿,莫不沽將來,任我杯盤狼藉。醺醺然,酣酣然,果然醉了一生;昏昏然,沉沉然,何嘗醒了半日。借此通笑罵之禪,賴斯混風顛之跡。
想一想,菩提心總是徒勞;算一算,觀音力于人何益?任世間,只管胡纏;倒不如,早須圓寂。雖說是死不如生,到底是動虛靜實。收拾起油嘴一張;放下了空拳兩只。花落鳥啼,若不自知機;酒闌客散,必遭人面叱。謾說射洪春色,莫論其微;蘭陵清醞,休夸無匹。縱美于打辣酥,即甜如波羅蜜,再若嘗時,何異于曹溪一滴。
飲酒
何須林景勝瀟湘,只愿西湖化為酒。
和身臥倒西湖邊,一浪來時吞一口。
醉傲
醉傲風顛卒未休,杖頭明月冠南州。
轉身移步誰能解,雪履蘆花十二樓。
贈明顛
青箬笠前天地闊,碧蓑衣底水云寬。
不言不語知何事,只把人心不自謾。
臨江仙·雪
凜冽彤云生遠浦,長空碎玉珊珊,梨花滿目泛波瀾。水深鰲背冷,方丈老僧寒。
渡口行人嗟此境,金山變作銀山。瓊樓玉殿水晶盤,王維饒善畫,下筆也應難。
無題(四首)
幾度西湖獨上船,篙師識我不論錢。
一聲啼鳥破幽寂,正是山橫落照邊。
湖上春光已破慳,湖邊楊柳拂雕闌。
算來不用一文買,輸與山僧閑往還。
出岸桃花紅錦英,夾堤楊柳綠絲輕。
遙看白鷺窺魚處,沖破平湖一點青。
五月西湖涼似秋,新荷葉蕊暗香浮。
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問花花點頭。
湖山有感
山如骨,水如眼,日逞美人顏色;花如笑,鳥如歌,時展才子風流。雖有情牽絆人,而水綠山青,依然自在。即無意斷送我,如鳥啼花落,去也難留。閱歷過許多香車寶馬,消磨了無數公子王孫。畫舫笙歌,何異浮云過眼;紅樓舞袖,無非水上浮鷗。他人久住,得趣已多;老僧暫來,興復不淺。你既丟開,我又何須。立在此,只道身閑;看將去,早已眼倦。咦,非老僧愛山水。蓋為看于見,不如看于不見。
游洞霄宮
平明發余杭,扁舟溯清流。
登岸五六里,小徑穿林丘。
奇峰聳天柱,九鎖巖谷幽。
云根立仙館,勝處非人謀。
入門氣象雄,金碧欺兩眸。
彈棋古松下,啼鳥聲相酬。
羽衣讀黃庭,內景宜自修。
蓬萊隔弱水,九轉即可求。
濟公圖像
坡翁昔賦詩,刻石紀舊游。
溪山增偉觀,萬古傳不休。
我來吊陳跡,枯腸怯冥搜。
執炬入大滌,襟袖寒颼颼。
懸崖石乳滴,千歲無人收。
樵夫指巖窟,此處通龍湫。
方期過東洞,紅日驚西投。
徘徊出山去,空使猿鶴愁。
贈趙太守
亭亭百尺接天高,曾與山僧作故交。
滿望枝河千載茂,獨憐刀斧一齊拋。
窗前不見龍蛇影,耳畔無聞風雨號。
最苦早間飛去鶴,晚回不見舊時巢。
白石磷磷積翠嵐,翠嵐深處結茅庵。
煮茶迎客月當戶,采藥出門云滿籃。
花被鳥拈疑佛笑,琴為風拂宛禪談。
今朝偶識東坡老,四大皆空不用參。
贈馮太尉
削發披緇已有年,唯同詩酒是因緣。
坐看彌勒空中戲,日向毗盧頂上眠。
撒手須能欺十圣,低頭端不讓三賢。
茫茫宇宙無人識,只道顛僧繞市廛。
語錄
裂網掀翻出愛纏,金田得人效金仙。
發隨刀落塵根凈,衣逐云飛頂相圓。
悟處脫離煩惱海,定時超出死生關。
佛恩遷德俱酬足,一朵爭開火里蓮。
下棋
無為堂上,敵手相逢。移來一座水晶盤,傾下兩行碧玉子。聚三掣五,奪角爭先。靜悄悄向竹塢松軒,冷靜靜對茅亭菊檻。排成形勢,黑叢叢萬里干戈;擺定機關,白皎皎一天星象。休言國手,謾說神仙。遍九州奪利于蠅頭,布三路圖名于蝸角。縱橫在我,敲磕由他。個中訣破著精神,要使英雄滿天下。
咦!除非有個神仙路,沖破從來七九關。
雨傘
一竿翠竹,獨力支撐。幾幅油皮,四圍遮蓋。摩破時,條條有眼;聯絡處,節節皆穿。雖曰假合,不異生成。漫道打開有時,放下擔當云雨。饒他甕瀉盆傾下,別造晴乾,借此權為不漏天。
嘲靈隱寺印鐵牛
幾百年來靈隱寺,如今卻被鐵牛閂。
蹄中有漏難耕種,鼻孔撩天不受穿。
道眼何如驢眼瞎,寺門常似獄門關。
冷泉有水無鷗鷺,空使留名在世間。
神子贊
遠看不是,近看不像,費盡許多功夫,畫出這般模樣。兩只帚眉,但能掃愁;一張大口,只貪吃酒。不怕冷,常作赤腳;未曾老,漸漸白頭。有色無心,有染無著。睡眠不管江海波,渾身襤褸害風魔。桃花柳葉無心戀,月白風清笑與歌。有一日倒騎驢子歸天嶺,釣月耕云自琢磨。
鷓鴣天·瘞促織
促織兒,王彥章,一根須短一根長。
只因全勝三十六,人總呼為王鐵槍。
休煩惱,莫悲傷,世間萬物有無常。
昨宵忽值嚴霜降,好似南柯夢一場。
把火文
這妖魔本是微物,只窩在石巖泥穴。當夜靜更深,叫徹風清月白。直聒得天涯游子傷心,寡婦房中淚血。不住地只顧催人織,空費盡許多閑氣力。又非是爭奪田園,何故乃盡心抵敵?相見便怒尾張牙,揚須鼓翼。斗過數交,趕得緊急。贏者扇翅高聲,輸者走之不及。財物被人將去,只落得些兒食吃。縱有金玉雕籠,都是世情虛色。倏忽天降嚴霜,彥章也熬不得。今朝歸化時臨,畢竟有何奇特。仗此無明烈火,要判本來面目。
咦,托生在功德池邊,卻相伴阿彌陀佛。
撒骨文
一夜青娥降曉霜,東籬菊蕊似金妝。昨宵穩貼莊周夢,不聽蟲吟到耳旁。大眾萬物有生皆有死,鳥雀昆蟲亦如此。今朝促織已身亡,火內焚尸無些子。平生健斗勢齊休,徹夜豪吟還且住。將來撒在五湖中,聽取山僧吩咐汝:冤與孽,皆消滅。
咦,一輪明月浸波中,萬里碧天光皎潔。
與安撫
蘇東坡說起道:筆花落地無聲,抬頭見管仲。管仲問鮑叔,如何不種竹?鮑叔曰:只須三兩竿,清風自然足。
秦少游說道:雪花落地無聲,抬頭見白起。白起問廉頗,如何不養鵝?廉頗曰: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黃魯直說道:蛀屑落地無聲,抬頭見孔子。孔子問顏回,如何不種梅?顏回曰: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
佛印禪師后說道:天花落地無聲,抬頭見寶光。寶光問維摩,僧行近如何?維摩曰:遇客頭如鱉,逢齋項似鵝。
化鹽菜疏
伏以世人所急,最是饑寒,性命所關,無非衣食。有一絲掛體,尚可經年;無數粒充腸,難挨半日。若無施主慈悲,五臟廟便東坍西倒;倘乏檀那慷慨,方寸地必忍餓吞饑。持齋淡薄,但求些咸味嘗嘗;念佛饑腸,只望些酸韭嗒嗒。欲休難忍,要買無錢。用是敬持短疏,遍叩高門。不求施舍衣糧,但只化些鹽菜。若肯隨緣,雖黃折亦是菩提;倘能喜舍,縱苦水莫非甘露。莫道有限籬蔬,不成善果;要知無邊海水,盡是福田。若念和尚苦惱子,早發宰官歡喜心。總算來,一日三十貫財,供人常住。遠看去,終須有無量福,遍滿十方。非是妄言,須當著力。謹疏。
凈慈寺募疏
伏以佛日永輝,法輪常轉。唯永輝雖中天者,有時而暫轉。故比此者,無舊不重新。竊見南屏山凈慈寺,承東土之禪宗,稟西湖之靈秀。從來殿閣軒昂,增巍峨氣象;況是門墻高敞,見輪奐風光。近因藏殿傾頹,無處存壽山福海。是以空門寥落,全不見財主貴人。因思法輪不轉,食輪怎得流通;倘能佛日生輝,僧日自然好度。弘慈愿力,仰仗慈悲,施恩須是大圣人,計工必得三千貫。舍得喜歡,人天踴躍;成之容易,今古仰瞻。有靈在上,感必能通;無漏隨身,施還自受。莫道非誠,此心可信;休言是誑,我佛證盟。募緣化主書記僧道濟謹疏。
重建凈慈寺疏文
伏以大千世界,不聞盡變于滄桑;無量佛田,到底尚存于天地。雖祝融不道,肆一時之惡;風伯無知,助三味之威。掃法相,還太虛,毀金碧,成焦土。遂令東土凡愚,不知西來微妙。斷絕皈依路,豈獨減湖上之十方;不開方便門,實已缺域中之一教。
即人心有佛,不礙真修;而俗眼無珠,必須見像。是以重思積累,造寶塔于九層;再想修為,塑金身于丈六。況遺基尚在,非比開創之難;大眾猶存,不費招尋之力。倘邀天之幸,自不日而成。然工興土木,非布施金錢不可;力在布施,必如大檀越方成。
故今下求眾姓,蓋思感動人心;上叩九閽,直欲叫通天耳。希一人發心,冀萬民效力。財聚如恒河之沙,功成如法輪之轉。則鐘磬復震于虛空,香火重光于先帝。自此億萬千年,莊嚴不朽,如金剛天人,神鬼功德,記于鐵塔。謹榜。
致少林長老書
伏以焚修度日,終是凡情;開創補天,方稱圣手。雖世事有成必毀,但天道無往不還。痛凈慈不幸,凈掃三千;悲德輝長辭,忽空四大。遂致菩提樹下,法象侵凋;般若聲中,宗風冷落。僧歸月冷,往往來來,如驚棲之鳥;人出山空,零零落落,如吹斷之云。鼓聲已失,何以增我佛之輝;衣食漸難,大要出如來之丑。欲再成莊嚴勝地,須仰仗本色高人。
恭唯少林大和尚,行高六祖,德庇十方;施佛教之鈴鎚,展僧人之鼻孔。是以不辭千里,通其大眾之誠。敬致一函,求作禪林之主。若蒙允諾,瓦礫吐金碧之輝;倘發慈悲,荊棘現叢林之色。大小皆面皮,休負諸山之望;近遠悉舟車,休辭一水之勞。慧日峰前,識破山僉崖之句;南屏山畔,愿金靈隱之光。佇望現身,無勞牽鼻。
寄少林和尚
愚徒道濟稽首焚香致書于少林大和尚法坐下: 竊以水流云散,容易別離;路遠途遙,急難會面。嗟世事之無常,痛人生之莫定。然大地尚全,寸心不隔。目今桂子香濃,黃花色勝;城中車馬平安,湖上風光無恙。我師忙里擔當,閑中消受。無量無邊,常清常凈。拜致殷勤,伏惟保重。
濟不慧,鉆開地孔,推倒鐵門;針尖眼里走得出來,芥菜子中尋條路去。幸我師慈悲,不嗔不怪。煩老天寬大,容逋容逃。故折了錫仗,不怕上高平低;被卻草鞋,管甚拖泥帶水。光著頭,風不吹、雨不灑,何須竹笠;赤著體,寒不犯、暑不侵,要甚衣包?不募化,為無饑渴;懶莊嚴,因乏皮毛。萬重尋聲救苦,當行則行;一時懶動雀剿,要住即住。塞旁明,久非左道;由正路,已到西天。一腳踢倒朱山,全無掛礙;雙手劈開金鎖,殊覺逍遙。
便寄月一之書,少達再生之好。雖成新夢,猶是故人。長嘯三聲,萬山黃葉落;回頭一望,千派碧泉流。尚有欲言,不能違反。乞傳與南北兩山,常叫花紅柳綠;為我報東西諸寺,急須鼓打鐘敲。情長難盡,枯短不宣。
自撰聯
小變沙門戒律,大展佛法宏圖。
西歸口頌
健,健,健,何足羨?止不過要在人前扯門面。吾聞水要流干,山要崩陷,豈有血肉之軀,支撐六十年而不變?棱棱的瘦骨幾根,癟癟的精皮一片,既不能坐高堂,享美燕,使他安閑。又何苦忍饑寒,奔道路,將他作賤?見真不真、假不假,世法難有;且酸的酸,咸的咸,人情已厭。夢醒了,雖一刻也難留;看破了,縱百年亦有限。倒不如瞞著人,悄悄去靜里自尋歡;索強似活現世,哄哄的動中討埋怨。靈光既欲隨陰陽,在天地間虛行;則精神自不肯隨塵凡,為皮囊作楦。急思歸去,非大限之相催;欲返本來,實自家之情愿。咦,大雪來,烈日去,冷與暖,弟子已知。瓶干矣,甕竭矣!醉與醒,請老師勿勸。
頌付沈萬法道
看不著,錯認竹籬為木杓。不料三更月正西,麒麟撼斷黃金索。幼年曾到雁門關,老夫重睜醉眼看。記得面門當一箭,至今猶自骨皮寒。只因面目無人識,又到天臺走一番。
辭世偈言
六十年來狼藉,東壁打倒西壁。
于今收拾歸去,依然水連天碧。
自述
南屏山凈慈寺書記僧道濟,幼生宦室,長入空門,宿慧神通三昧,今修語具辨才。理參無上,妙用不窮。云居羅漢,唯有點頭;秦州石佛,自難夸口。賣響卜也吃得飯,打口鼓侭覓得錢。倔強賽過德州人,蹺蹊壓倒天下漢。尼姑寺里講禪機,人俱笑我顛倒;娼妓家中說因果,我卻自認風狂。唱小詞,聲聲般若;飲美酒,碗碗曹溪。坐不過,禪床上翻筋斗;戒難持,缽盂內供養屠兒。袈裟當于盧婦,盡知好酒顛僧;禪仗打倒龐婆,共道風流和尚。醉昏昏,偏有清頭;忙碌碌,的無拘束。欲加其罪,和尚易欺;但不犯法,宣威難逞。請看佛面,稍動慈悲;拿出人心,從寬發落。今蒙取供,所供是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