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念初中時,課文后面有大量的詩詞。讀后竟是愛不釋手,讀到“紅杏枝頭春意鬧”,便想這“鬧”字用的很好。把不甘寂寞的春天和熱烈的紅色人化了。爾后開始在詩詞上下功夫。其實也就是背背而已。現在想來,如今有婉約的心致是那個時候累積的。就如同愿意守著自己的一份安靜,也是因為讀多了婉約的詩詞吧。前一段時間整理了一些由古詩詞改編的歌曲,極少有大紅大紫的。如果有時候在網上找到這些歌,下來聽聽,感覺一定是很好的。
1、<醉花蔭>
改編李清照<醉花蔭>,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重陽節的時候作了醉花蔭寄給在外地的丈夫趙明誠,明誠讀后又是感慨又是贊賞,于是閉門謝客三天,廢寢忘食,作詞五十首,把這首夾在其中,給朋友陸德夫賞玩。朋友看后,說,只有三句可以流傳千古,“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正是李清照作的。不管這故事是不是真的。但是在千年后的今天來看。還真是這樣。但這歌改得并不上口,在深夜里聽有一種寒毛倒立的感覺。
2、<人面桃花>
改編唐代崔護的詩。一千多年前,崔護因考試不中。清明節獨游城南。經過一戶人家,門扉輕掩,階前無塵,幾支桃花斜出墻外,在春風里顫動身姿,悄然飄下零零的花瓣。便忍不住扣門,開門是一個美麗的少女。那女子倚門而立,嫣然而笑,崔護心旌搖蕩,目眩神迷。兩人對目之間,情愫已生。等到第二年清明故地重游時,門庭高鎖,人卻杳然,只留下那叢桃花。崔護在門扉上留下“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流傳千古
3、<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是唐后主李煜的絕筆詞,當這曲《虞美人》寫成之后,拿到七月七日他生日那夜,叫歌伎演唱,飲酒作樂,撥弦弄瑟,名聲大振。宋太宗知道后,恨其剪不斷理還亂的故國之思,一怒,賜與毒酒,用牽機藥將他毒死。 被鄧麗君收錄在<淡淡幽情>專輯里,叫<幾多愁>
4、<月滿西樓>
這個叫安雯的歌手,就在20年前在<紅樓夢>里演過晴雯的那個女人,唱過一首<月滿西樓>的歌,詞是李清照的<一剪梅>。有種無端的閑愁,伴著對你的思念,聽心淚,從詞曲中汩汩流出。曲和詞相配似有過之而無不及。極其壓抑、傷感,有一種生命不能承受、行將崩潰之感。據說這詞是李清照的丈夫遠游求學時,她寫在錦帕上贈之。
5、<別亦難>
徐小鳳是香港歌壇上難得的端莊的人,記憶中她穿著寶藍色的長裙,或是手扶鋼琴,或是立在窗下,小時候只覺得她的妝化得漂亮得不得了。她的《別亦難》,用的是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6、<葬花吟>
說到古詩詞改編的歌,就一定要聽聽電視劇<紅樓夢>里的插曲。據說那是作曲者在家閉門三年的結果。里面一系列的音樂曲旋律相通,風情各異又一氣呵成,當真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
7、<人約黃昏后>
有人說,元宵節才是中國的情人節,因為那一天會有花燈會。青年男女在這一天會提著燈籠逛燈市,很多感情便是在那一天發生,象生查子里說“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 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 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說的便是再也不見去年在燈市上的那個人的感受。但這首<生查子>到現在仍有是朱淑真或歐陽修所作的兩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