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竹苑869 05-24 09:26
一點拙見:“字如其人。相由心生 。”的提法,早在先秦就有人提出。評議多多,不一而同。其一:如您所述:看字,就能看出他的人品;相面就能看出他的良善。我感到這純系江湖術士的瞎掰,是別有用心的誤導,是引用圣人之言拿來行騙斂財的說辭。其二:孔子當時的立言:《字如其人,相由心生》。本意是:“字”是指......他的論述,他的文章,他的觀點,他的論著主張和世界觀,是能體現這個人的思想的。這里的《字》是廣義的,不是指的漢字或書法;《相由心生》的“相”,也不是指的面目長相;而是指的 他的行為,表現,他的所作所為,是和他的“心”即他的思想相關的。這里的“心”也不是人體器官“心臟”。歷史就是這樣。以誤傳污,竟使唐宋一些文人志士也跟著瞎掰起來,嗚呼哀哉!
=========== =========== ===========
附:桃源釣翁 收藏的 原文——
桃源釣翁 2014-05-23
字如其人是扯淡!【圖文】
從一個人的字上面,很難看出來一些關于人品性格的東西。真正搞書法的人是看不出太多的東西來的,不然的話,抓壞人時讓他寫幾個字就行了,公安局也可以休息了。秦燴、蔡京的書法都好很好,但是人品不行,可見人品和書法不相干,當然后人的評價、喜好是另一回事。再說書法和人都是不是會變的,誰生下來也不是當然的壞人,同樣,生下來也不是書法家。
蔡京的書法
秦檜的書法
字跡僅僅可以從其中的急緩看出一點寫文章時,書寫者的心情急迫或平靜,其他能看的不多,如果硬要問這方面的問題,可以請教一下江湖術士。
書法界有句俗語“字如其人”,取義于西漢揚雄的名言:“書,心畫也!”意為書法是內心表達的載體,從書法作品的用筆之法,作意取態,體勢筋骨,可以略窺作者的情趣高下和個性為人。
這句話粗粗一看,挺有道理。寫字就同寫文章一樣,從何起構,如何結筆,都要經過一定的事先醞釀,故一個人的字體,其中摻揉有自己的領悟意會,氣韻法度,神采筆意,無不是近隨其性,帶有濃重的個人烙印。所以,唐代書法家柳公權有“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之說。認為字體與一個人的品行有關,人品既高,書法也就會筆鋒完勁,法度嚴整,自然不俗。
不過,若是細細咂摸玩味,就會發現這句話的乖謬之處。雖然,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書法大家,皆以忠義節烈而著稱。但在歷代的書法家當中,心術不正者亦是不乏其人。如北宋末年的奸臣蔡京,其墨跡就為一時之冠。野史載,蔡京曾與書畫家米芾討論書法,問:“你覺得當今誰的書法最好?”米芾答道:“柳公權之后,當屬你和弟弟蔡卞兩人。”又問其次屬誰。米芾這才答是自己。能讓行為放誕、舉止顛狂的米芾如此服氣,蔡京的書法肯定有過人之處,但是,被時人稱為“六賊之首”的蔡京,人品卻與藝術天賦相背絕遠。
書法的優劣與作者的個性志向,也沒有太大的牽涉。蘇軾和黃庭堅師生二人,都名列北宋四大家之中,書法各成一家。為人坦率、樂觀曠達的蘇軾,字體結構緊密,體勢略為寬扁;性格沉郁、書卷氣特別濃厚的黃庭堅,書法則是風韻遒遠,神采橫逸,字體的撇和捺都特別的長。兩人有一次互開玩笑,蘇軾嘲笑黃庭堅的字如同“長蛇掛樹”,黃庭堅則反諷蘇軾的字猶如 “石壓蛤蟆”,雙方都認為深中其病。
如果依照字體 “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的標準解讀,“字如堆泥,其重處不能自舉”的蘇軾書法,更像是一個性格懦弱、凡事逆來順受之人所寫;至于風格“放而不收,往而不返”的黃庭堅書法,則像是一個心性飛揚、跌宕不羈的人所書,與兩人的實際性格截然不符,相去甚遠。
黃庭堅的書法
蘇軾的書法
唐代書法家歐陽詢,書體骨力遒勁,疏密得宜,筋骨均勻,被譽為是“英俊之氣咄咄逼人”。然而,歐陽詢本人卻無復俊美之致,字體與氣質大相徑庭。明代筆記《堯山堂外紀》載,歐陽詢的外貌極為寢陋,就連在唐太宗的文德皇后的葬禮上,正在悲哀痛哭的群臣見了個子瘦小、尖嘴猴腮的歐陽詢,都忍不住停下來對著他指指點點,甚至還有人因為笑出聲來而丟了官。由此可見,書法藝術與人的個性品格、氣質為人,并無任何內在的牽扯關聯,“字如其人”其實只是一種想當然之說。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