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科動物是繼恐龍時代之后地球上新生的猛獸,幾乎在世界各地,位于食物鏈頂層的動物都有貓科動物在其中,貓科動物曾被分成三個亞科:豹亞科、貓亞科和獵豹亞科。這其中獵豹是一個特別的物種,有很多人誤認為獵豹也是豹子,其實這是錯誤的,獵豹不是豹子,其實更像是貓,也有科學家通過研究基因發現,獵豹的基因序列與貓亞科動物的序列相似,有說法認為獵豹應該歸屬于貓亞科。但截至目前,更廣泛的觀點是將獵豹單獨歸類為獵豹亞科。
獵豹的起源和其他貓科動物一樣,經歷了數百萬年時間的演化歷史——
第一次演化:在大約四千八百萬年前,古靈貓科演化出貓型超科動物(包括貓科、鬣狗科、靈貓科、獴科),除此之外,隨后又演化出一個獵貓科。
第二次演化:約三千萬年前,來源于靈貓科的真貓,大小類似于現代的黃鼠狼。
第三次演化:大約兩千萬年前,原貓進化成為假貓。假貓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它是貓科動物在中新世的原始祖先。
第四次演化:假貓類動物分化出兩條進化主線:短劍虎類(真劍齒虎)和Schizailurus(現代貓類的祖先)。
第五次演化:在大約400多萬年前,假貓分類出最早的獵豹科古獵豹,也就是巨型獵豹。它們比現代所有的貓科動物都要早,與劍齒虎等偽貓科動物處于同一時代。雖然外貌與現代獵豹相似,但體型要大得多,類似現代非洲獅一樣大,體重可達120公斤,巨獵豹主要生活在歐洲的德國和法國以及北美等區域,生存范圍較小。
第六次演化:現代獵豹的起源。至于現代獵豹的起源,有人認為來源于巨獵豹的環境適應演變,因為隨著冰河時期的來臨,大型獵物減少,獅子、劍齒虎等競爭對手要么減小體型,要么消失,巨獵豹也隨之演變,更小的獵豹被篩選出來演化為現代獵豹。但更多的科學家認為,現代獵豹是單獨演化的物種,與巨獵豹沒有關系,巨獵豹與劍齒虎一樣不適宜環境和獵物的變化最終滅絕。而現代獵豹也是從假貓進化而來的。2009年的時候,我國科學家和美國科學家聯合在甘肅臨夏地區發掘了一只古獵豹化石,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獵豹化石,距今大約250萬年時間左右,被命名為柯氏獵豹。
獵豹在誕生之后,隨即迅速擴散到多個地區,亞洲、歐洲、非洲、美洲都有發現,但在最近的一次冰河期結束時,環境的變化使得獵豹從歐美的許多地區消失,只在亞洲和非洲生活。目前在地球上生活的獵豹主要有三種:非洲獵豹、亞洲獵豹、王獵豹。目前亞洲獵豹已經非常稀有,在伊朗的北部山區還有少量生存。非洲獵豹數量大約在一萬只左右,其中10%被人圈養。王獵豹是獵豹的一個變種,是通過基因突變而來,比一般獵豹體型大20%左右,王獵豹也是非常漂亮的獵豹,身上布滿著黑色的大片斑點,而且從脖頸到尾部有長長的黑色條紋。也被叫做帝王獵豹。
王獵豹并不是獵豹的一個亞種,而是由普通的獵豹發生基因突變產生的,這種現象在其他的貓科動物中也有發生,比如印虎出現的黑虎,美洲虎的黑化豹等。王獵豹體型大的優勢是可以更快地逃離花豹、獅子等猛獸的襲擊,在與野狗、鬣狗等動物的競爭中不像普通獵豹一樣處于劣勢;缺點是不易于隱藏,很難捕捉到獵物,因此王獵豹的數量很少,不利于于大量繁衍。
區別之一:豹屬各種(獅,美洲豹,豹,虎)都會咆哮,聲音洪亮且傳播很遠;獵豹的叫聲是喵喵喵,和貓的聲音類似。
區別之二:豹屬都是夜行捕獵,有很好的夜視能力;而獵豹是日行動物,夜間躲藏起來。
區別之三:豹屬各類猛獸爪子可以自由伸縮,在奔跑和狩獵過程中爪子是輔助的工具;而獵豹的爪子不能伸縮,善于悄無聲息地接近獵物。
在野外,獵豹的壽命一般是15年,但是在人工圈養狀態下,獵豹它可能生存18年。在古埃及以及古印度,貴族們對馴養獵豹十分熱情,特別是古印度,因為馴養獵豹幾乎將亞洲獵豹捕殺絕跡。
在印度莫臥兒王朝時代,馴養獵豹達到巔峰,當時的貴族先后馴養了幾萬只獵豹,馴養獵豹通常是從幼豹開始,和馴養鷹類似,過程十分的殘酷,由于馴養的獵豹缺乏寬闊的活動場地,而獵豹在繁殖季節需要遠距離追逐才能發情,且發情期十分短暫。因此人工飼養下的獵豹幾乎不會繁殖,這就導致需要不斷在野外捕捉幼年的獵豹,而在捕獲幼豹的過程中不得不殺死成年獵豹,故而獵豹數量越來越少。
莫臥兒畫中,放出獵豹狩獵的場景
這就是獵豹,一種名字有豹卻不是豹,性情溫順如貓又不是貓,還可以馴化當犬用的神奇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