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古代最大的都城和當時世界范圍內規模最大的城市,長安有著盛極一時的風貌。唐都長安的魅力吸引著各種文明在這里匯聚、碰撞,兼收并蓄是這座城市的文化氣魄。隋唐大運河的開鑿,讓江南的物產資源與精神文化和唐都長安建立了深刻的聯結。
近年來,愈來愈多的考古發現使今人得以窺見燦爛的唐朝文明。日前,吳文化博物館攜手西安博物院、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學博物館共4家文博機構,遴選上百件/組唐朝文物,以《樂居長安——唐都長安人的生活展》,帶觀眾重游長安。
本次展覽共分為“百千家似圍棋局”“月照長安萬戶人”“一日看盡長安花”“千歌萬舞不可數”四部分,從唐長安城的建筑布局到居民成分,從羅衫玉帶到珍饈美饌、日常用器,從車馬喧囂到娛樂生活,均有涉獵。展覽以建筑構件、墓志拓片、陶俑、金銀器、瓷器、玉器等展品為主,展墻說明為輔,以期部分還原大唐長安人的日常生活。
根據考古發現,唐長安城平面呈長方形,總面積達84平方公里,由宮城、皇城、外郭城組成,以一百五十米寬的朱雀大街為中軸線,一百零八坊呈軸對稱分布,皇城與宮城分布在長安城北側,朱雀大街以東歸萬年縣管轄,以西歸長安縣管轄。都城規劃遵循坊市制度,將住宅區(坊)和交易區(市)分開,為了加強對城市居民及社會治安的管理,城內施行嚴格的宵禁制度。
正如一千兩百多年前,白居易在長安城郊的觀音臺,遠眺長安所見:城內千家百戶整整齊齊地排列著,筆直的街道將城市分割得如同菜畦,遠遠望見百官上早朝時所持的燈火,像星宿般徘徊在大明宮前。
這座璀璨奪目的城,少不了一磚一瓦的建造。展出的手印磚一磚一印,多為成人的右手掌印。根據考證,這種手掌印存在以下可能:工匠在搬運或從模具中提取還沒有干透的磚坯時留下的;作為標識,以便按手索驥,追責到人;磚匠在制磚時即興所留的記號;也有可能與某種風俗有關。
著裝是反映社會風貌最直接、最鮮明的符號。“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李白用這句詩來形容當時女子的服飾與美貌。唐朝華美的服飾和艷麗的妝容,為長安城更添了一層絢麗的色彩。
展出的抬手仕女俑兩鬢抱面,頂髻向左前方拋出。上穿直領袒胸窄袖襦,下著曳地長裙,裙下露出高高翹起的尖頭履。
唐代社會風氣開放,女著男裝遂成一種普遍行為。唐代最早著男裝的圖像資料見于唐太宗之外甥女段簡璧墓壁畫及隨葬女騎馬俑。天寶時期,一些官宦的妻子也開始穿丈夫的衣衫帽靴,使之有了普及的趨勢。這些看似在古代封建社會不可能發生的有趣現象,在考古發掘中都找到了對證。展出作品中就有男裝拱手女立俑。
唐代的飲食生活較前代更加豐富多彩,從烹飪技術、烹調食料到飲食器具,都更加多元精致。作為都城的長安,將域內外名品菜肴、精美器物盡匯于此。開元年間,物產豐富,民間倉廩充實,人們解決了溫飽問題,便開始鉆研如何“變著花樣吃”。
通過大量的考古文物,現代人得以還原當時的飲食風情。展出的仕女狩獵紋八瓣單柄銀杯,杯體為八瓣花形,八瓣間隔以柳葉條帶,四瓣為男子狩獵圖,四瓣為仕女戲樂圖,兩種圖案相間排列。杯墊中心圓圈內鏨一花角鹿紋。鹿被認為是純善之獸,唐代金銀器上的鹿紋多用于食器上,因與唐代“鹿鳴宴”制度有關,另“鹿”與“祿”諧音,取其“福祿、福運”之意。
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為長安人提供了追求精神享受的空間,開放的社會風氣及統治者的大力倡導促進了長安樂舞、雜技、競技等“散樂百戲”的創新發展,長安人的娛樂活動異彩紛呈。
主辦方表示,一千多年前的長安城里,蘊藏著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文化生命力。“兼收并蓄、開拓進取、銳意創新仍是不變的時代精神。”
《長安十二時辰》是真實歷史存在嗎?讓檔案來告訴你!

小說中《長安十二時辰》里,出現了很多歷史上的真實人物,但是書里的故事卻是作者馬伯庸虛構的,沒有歷史原型。小說《長安十二時辰》講述了一個發生唐朝的故事,唐代天寶三年,突厥的狼衛隊企圖以綁架和暗殺的形式來毀滅長安城。而拯救長安城的關鍵時間只有短短的十二個時辰。
在這場巨大陰謀之中,有很多歷史上真實的人物,如賀知章、元載、崔器、姚汝能、楊玉環、李隆基之流,都登上了舞臺。所以有很多讀者都會覺得這件事可能在歷史上真實發生過。但其實不然,小說《長安十二時辰》的構思最初來源自于知乎上的一個問答“如果你來給《刺客信條》寫劇情,你會把背景設定在哪里?”
馬伯庸便因此開了一個“腦洞”,信手寫了一段游戲劇本:“俯瞰長安城,一百零八坊如棋盤般排布,晴空之上一頭雄鷹飛過”。這段帶著強烈互動感的“同人文”,最后成了《長安十二時辰》開頭的雛形。所以,書里發生的這個故事只是作者馬伯庸虛構出來的,真實的歷史上并沒有這件事。
另外在觀看《長安十二時辰》的過程中發現了許多有趣的故事,來給大家分享一下里面那些有趣的檔案歷史吧!
歷史上真的有姚汝能和張小敬這兩個人
張小敬、姚汝能和安祿山的關系,只能透過姚汝能的《安祿山事跡》一窺究竟。
《安祿山事跡》卷下:騎士張小敬先射國忠落馬,便即梟首,屠割其尸。
何家村珍寶問題,價值不菲的何家村珍寶
1970年10月5日上午在陜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唐長安城興化坊內,基建工地的施工工人突然發現了一個封閉的密窖。隨后展開的挖掘工作中,考古人員發現了幾個密封的陶甕,正是從這些文物里,出土了后來震驚考古界的“何家村唐代窖藏珍寶”。
整批珍寶共計1000多件,包括金銀器皿271件,銀鋌8件,銀餅22件,銀板60件,金、銀、銅錢幣466枚,瑪瑙器3件,琉璃器1件,水晶器1件,玉帶10幅,玉臂環1對,金飾品13件,另有金箔、玉材、寶石等。
杜佑《通典》提到開元盛世時期,豐收時節的物價是“至(開元)十三年(725)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齊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無貴物,兩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絹一匹二百一十文。”
姚汝能
故事的起端還要從姚崇、張柬之等人參與,針對武則天繼承人問題發起的“神龍政變”上。
這件事便是號稱唐朝“四大名相之一”姚崇的發家史的開端,這位名相兢兢業業一生,卻在兒子姚彝、姚異身上鬧出了丑聞。《舊唐書·姚崇傳》記載,姚彝、姚異兩人廣交賓客,收受賄賂的事情在當時鬧得很響,也成了姚崇的敗筆,這就是姚汝能千方百計想洗刷的屈辱。
唐玄宗為何讓政右相
劇中的右相在天寶時期,曾經玩過一點特殊地操作,他將其它地區的糧食吞在京城附近,然后告訴唐玄宗,因為他的英明領導,百姓們生產積極性倍高,產量蹭蹭蹭往上漲。
唐玄宗當時已經不復開元時期勵精圖治的樣子,此時的他沉溺于過往功績,開始追求享受,所以右相的事情對他而言,正和他意。
馬屁拍得好,皇帝聽得舒服,也就有了后來唐玄宗和高力士商量讓政右相,自己休息的事情了。
《長安十二時辰》故事發生的時間點
至于該劇背景涉及的時間點綜合賀知章、岑參、元載三人經歷可知,故事發生在天寶三年(公元744年)上元節:
1、賀知章被稱為賀監時間點在738年后,744年前;
2、岑參入長安是734年以后,高中進士是744年;
3、元載考中進士是天寶初(742年),他也是那段時間“監察御史韋鎰充使監選黔中,引載為判官,載名稍著,遷大理評事”;
4、唐玄宗想無為而治,讓政李林甫,自己退居幕后,并與高力士進行討論的時間也是744年。
說明: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長安十二時辰》里面真實的人生
大煙袋陳 發布時間: 20-11-2209:03
《長安十二時辰》相信很多人都有看過,是近年來不可多得的好劇。因為很喜歡劇里面的整個色調、服飾和人物,作為歷史迷的我查閱了很多歷史資料,想要多了解當時盛唐時期的長安社會風貌。這一查不要緊,更讓我覺得這部電視劇的主創人員的認真用心和知識的廣博,劇中人物的衣食住行、社會風貌、大氣宏偉的建筑以及當時人們的生活禮儀習俗,如工筆畫一般為我們還原了唐天寶初年的社會風貌。我想劇組人員一定是翻閱了大量的歷史文獻,很用心的制作,才能出這么上乘的電視劇精品。
劇情先不論,那個大家也都看過,好不好自有評說。先來看看劇里面那些有趣的細節。
首先說的是服飾,的確是嚴格按照唐代時間線還原了那個時期的服裝特點。色彩搭配自不必說,盛唐時期由于受到西域各國服裝配飾的影響,衣領和風格上是跟唐初有明顯的區別的,特別是衣領、收腰,因為唐朝人崇尚俠義武風,天寶年間基本上借鑒了西域的大開領,不論男女都很流行,風格英姿颯爽,大氣豪邁。猶如李白筆下的“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一般的俠義。
單這點上,長安這部劇就不像其他的沙雕古裝偶像劇一樣,韓式妝容、網紅裝束那么雷人。
如果大家對細節比較關注的話,一定會對劇中的叉手禮印象深刻。叉手就叉手吧,還得來一句“喏”。
這就讓人覺得很奇怪了,以前看到的古裝劇不都是抱拳作揖行禮嗎?怎么會有這么新奇的禮儀呢?
其實這個是唐宋時期很流行的叉手禮,常見于那個時期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它是由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種禮。在配上一句“喏”,一上來讓人頓時覺得,唐味那個濃啊!
“喏”這個字,之前在一些影視劇里面也 有出現過,但讀成了“諾”,這個是錯誤的,正確的讀音是“招惹”的“惹”音。這一套下來就是唐宋時期很盛行的“唱喏之禮”,往上追溯,據說這套禮儀是東晉四大家族的第一家族瑯琊王氏發明的。就是王羲之他們家的那個王氏家族。東晉“王馬共天下”,王氏發明的禮儀能流行起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說到“唱喏禮”,再說一下隋朝時期發明的另外一種禮,唐朝的時候也有采用,但真正盛行的是兩宋時期。這種禮儀叫“拜舞禮”,傳說是隋文帝楊堅發明的,一般是對地位特別尊崇的人所行的一種禮,行禮者一邊行禮,一邊還要按特定的動作跳著舞步“蹦查查,蹦查查”退出。安史之亂之后,玄宗回到長安,閑來無事都會上高樓看風景,樓下經過的百姓看到都要行“拜舞禮”,如果沒有行禮被發現了是要重重處罰的。
敢情隋文帝還是個多面手,不僅能治國安邦,連舞蹈也是頗有研究。

閑話少說,再來看看稱呼。唐朝時期稱呼“哥哥”,可不一定就是現在意義上的哥哥。因為你也可以管你老爸叫“哥哥”,意外吧,假如你穿越到唐朝,可不要叫錯了。當然那你也可以叫父親為“阿爺”父母則合稱為“爺耶”、“爺娘”。公婆也不像現在的叫法,公公叫“阿舅”,婆婆則是“姑姑”。
還有一個稱呼,劇中經常管皇上叫“圣人”,這個說起來篇幅就比較長了。簡短點來說,按劇中的時間算,應該是唐玄宗天寶三年,也就是安史之亂發生的10年前,大唐正是烈火烹油、繁花似錦的全盛時期,萬邦臣服,儼然整個東亞的共主,因此稱“圣人”也是正確的。再往前推高宗時期,不是也稱呼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為二圣嗎?隋朝文帝,匈奴朝拜也是一律稱“圣人可汗”。
再來說一說劇里面的人物。
林九郎,按劇情和官位應該是對應的唐開元23年之后著名的權相李林甫,就是那個“口蜜腹劍”的奸人。縱觀整個玄宗朝40多年間前前后后換過20多個宰相,而李林甫是在位期間最長久的一位,從把張九齡拉下相位一直到死,一共是10多年時間充當首輔之職。就連當時備受李隆基寵幸,天不怕地不怕的安祿山見到李林甫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可以想見,李林甫是什么樣的人物了。
劇中那個喝醉酒倒騎驢的何監,應該就是著名大詩人賀知章。賀知章這個人不僅詩寫得好,還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狀元,并且是為數不多的一生平步青云沒有什么坎坷的官員。官至工部侍郎、太子賓客、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秘書監。經常與張旭和李白喝酒聊天,“金龜婿”的典故就是從他那里來的。

劇中的主角,被無數人瘋狂圈粉的張小敬,歷史上同一時期是不是真有同名同姓之人?
還真有!而且可以說歷史上的張小敬所做的事情絕對比劇中的張小敬要精彩十倍。話說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倉皇逃離長安,當走到馬嵬驛的時候,太子李亨也就是后來的肅宗主導密謀發動兵變,準備殺掉奸相楊國忠。這個時候楊國忠恰好正跟吐蕃使者聊著天,正好給了兵變將士一個借口,眾人說他與吐蕃勾結叛變,楊國忠大怒正要說話。這個時候軍隊中一個俠義英姿的好漢彎弓搭箭,一箭把楊國忠射死在馬下,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策馬奔來,一刀把楊國忠首級砍了下來,別在了腰間。這個好漢正是張小敬。
再來說說那個靖安司年輕的主官李必。
劇中的李必可比不上歷史上李泌的風光精彩。真實的李泌是北周關隴集團八柱國之一李弼的六世孫。歷史上的李泌可比劇中的李必厲害百倍。歷四朝,參與了平定安史之亂、濟困吐蕃、輔佐德宗,官至宰相,授鄴候。是著名的學者,七歲就被張九齡稱“小友”。
說完整部劇中社會風貌、人物的人生,最后說一下唐朝長安的官話。
大家一定以為唐朝長安官話不就跟現在西安話差不多嗎?
那就大錯而特錯了!
如果現在的西安人穿越回唐朝,我想操一口西安方言恐怕是跟長安人語言不通的。而當時的長安話現在的西安人別說不會說,就是聽也是聽不懂的,就跟聽天書一樣。
唐朝長安官話起源于河南洛水,如果說現在中國有什么地方方言跟長安話接近的話,那應該就是閩南語和粵語了。當時因為戰亂使得中原很多人南遷,從而把官話帶到了南方。而閩南語和粵語,尤其是閩南語保留了大部分的長安官話發音。這就是為什么現在你用普通話朗讀唐詩沒有用閩南話或者粵語那么朗朗上口、那么押韻的原因。唐之一朝被日本學去的東西最多,語言自然也是。這就是為什么總能聽到說閩南人說話跟說日本話很像,其實這兩種語言保留了唐朝官話的韻味,從根源上來說應該都是發端于唐朝長安官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