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易經》第十章———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
【原文】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此?叁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此?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此?
夫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譯文】
《易經》里包含的圣人之道有四個方面;發表言論者崇尚卦爻辭,決定行動者崇尚卦爻的變化,制造器物者崇尚卦、爻像,進行卜筮者崇尚占斷原理。
所以,君子有所作為、有所行動時,總要先進行占問,然后據此而發言行。而《易》也總能響應占筮者的問卜,不管是遠的還是近的,不管是隱晦的還是深奧的,都能使人得知未來的事態。如不是通曉天下最精微的道理,誰能做到這樣?不斷的推演變化,不斷地錯綜蓍(shi)數,通過變化形成天地的文采,極盡蓍數判定天下物象。故不是通曉天下最奧秘的變化,誰能達到這一地步?《易》沒有思想,沒有行為,靜寂不動,一旦觸動卻能通曉天下萬事萬物。 如不是天下最神妙之物,又怎能如此
《易》是圣人用來探索深奧哲理、研究事物的隱微變化的。因為深奧,所以能啟動天下人的心志;因為隱微,所以能成就天下的大事;因為神妙,所以能不須急疾而萬事速成,不須行動而達到目的。孔子說:“《易》有四方面的圣人之道”,說的就是這些。
【領會要點】
一,圣人之道
孔子說:“易有圣人之道四焉、、、、”孔子認為,《易經》這一門學問的法則,有圣人之道四點,就是言、動、制器、卜筮。圣人是個代號,代表得了道的人。上就是注重,偏重的意思。言語包括了文字圖畫。
這中間老夫子講了四點,這四點孔子的解釋是;《易經》的重點,要注意它的內涵,“以言者尚其辭”就是講內涵。“以動者尚其變”萬事萬物無時無刻都在變化,學者要注重它的變動現象,這是內在的。然后外在有兩點:“以制器者尚其象,”看一個東西的形象,就已經透過現象知道它的內容。但是內容究竟怎么變化?非常細密。這個細密之間就只好靠卜卦,卜筮,就是“以搏筮者尚其占。”因為人的思想沒有達到神通的境界。卜卦就是依通。
二,有感斯應
孔子認為研究《易經》的學問,智慧成就達到了極高的境界,便不需要靠卜卦,來求吉兇。而一般人有所作為時、將有所行動時,就只好問卦。“問焉而以言”如果自己修道有成就,一旦要問事,只要反問自己就知道了。“其受命也如響”,只要你的念頭一動,就已經知道了結果。這就是所謂的神通,神而通之,神通的道理就是“受命也如響”。像音響一樣,只要手一拍,音響就出來了,反應就那么快。卜卦是什么?就是感應。關于求神問卦,真有這個東西嗎?幽冥難見,鬼神之事本來一體,這個道理就在這里,“其受命也如響”。“瑜伽術”翻譯過來就是相應,相應也就是感應,相互感應而成。所以他說你懂了這個道理后,“無有遠近幽深”不管多少年前的事情,高遠的,或者地球以外的事情,目前的,看不見的,鬼也好、神也好,菩薩也好,哪些看不見的就叫幽深。到了《易經》這個法則以內,沒有逃出這個范圍的。“遂來知物”都會知道。
三,學易的基本原則
1,“叁伍以變,錯綜其數”這兩句話是法則,我們看一個卦,錯綜復雜,看了這一面還要看另外一面。學了《易經》的人,一件事情處理之后,作為一個當老板的,要立即想到下一步,把你老板的立場想完以后,便要想到對方,或者你的買主、你的職員、你的部下、、、他們的觀念怎么樣。既想到自己,也想到敵人。《易經》的錯綜告訴我們,看一件事物要絕對的客觀。絕對不能做主觀的看法。只有正面反面都看清楚了,才能“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學《易經》就是要學會“變通”所以政治家要能通其變。“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大的好的政治家都是“通變”之才,唯有懂得通變才能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不但把現象變通了,也懂得了數。
“通其變、極其數”這是學習《易經》的兩個重要法則,“通其變”就是世界上任何事情沒有一定,你想在辦一件事情之前要個一定的輸贏,絕對沒有,人生就是一個字“賭”,婚姻是賭,成家立業是賭,、、、輸贏不知道!人生就是這樣,為什么?因為人生就是兩個東西;“通其變,知其數”懂的變通,看得來形勢,要絕對賭而不輸,或者輸而不賭,你非通達《易經》這兩個法則不可。“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此?”學問不到這個程度,如何讓能夠創造出《易經》這個法則呢?所以孔子極力贊嘆《易經》的學問。世界上只有我們老祖宗伏羲、黃帝創造的《易經》這門偉大的學問,把天地間一切學問的準則都包括進去了,他也是一切邏輯的根本。
四,形而上的道體與無為
《系轉》前面講的是用,到了這一段講的是形而上道———易的體。“易無思也”,就是說《易經》這一門學問,它的體就是形而上的道。形而上這個東西,就是全世界一切宗教家,哲學家們所追求的。宗教家們總想從萬物的根源找出他的本來、那個最初創造一切萬有東西。這個最初的東西,賦予它一個代號,或者叫神、或者叫菩薩、上帝、或者什么東西、、、、但是在這里,我們中國文化——《易經》的學問里頭叫做:“易無思也,無為也,”等于我們睡眠一樣。當我們沒有睡醒來以前,一切都是靜止的狀態,但他不是“靜”,就叫做“無為”。《易經》簡單的兩句話,就把一切宗教哲學問題都解答了。當這個體在沒有動以前是“寂然不動”的。這個寂然不動也不是“清靜”。寂然不動等于清靜到極點,完全是靜止,這個寂然不動,是在萬物沒有發生以前的這個本體,一定都沒有動。它是什么境界呢?“無為”的境界。但是在靜止“無為”的境界時,萬物的一切作用、能量都包含在其中了。等于我們用肉眼去看虛空,看似空無一物,但自然界的電、雷、風、雨、云、、、充滿了遼闊無垠的宇宙。可是平時你看它卻是寂然不動的,但他如果一感————陰陽交感、動靜交感、善惡交感,就會馬上發生變化。
《易經》的學問并不承認有神,,也不承認無神。所謂有無,《易經》把它分為兩個現象,一陰一陽,不能單獨靠在哪一面,所以《易經》叫它為形而上的本體。它是個無思的,不可思議的,也沒有起心動念。如果思想一動,念頭一動,已經不是道那個境界了。
四,生命真諦的根
“夫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孔子說,《易經》這門學問,是我們老祖宗、得道的圣人們,追究生命真諦、宇宙萬物的根源,最深最深的那個根所產生的。它是我們老祖宗對人類宇宙萬物、生命真諦挖根的學問。然后“而研幾也”,幾是什么呢?研究哪個要動的“幾”。好像我們兩只手舉起來要拍掌,是要拍?還是不要拍?就是在猶豫不決將動未動那一剎那間,這就是“幾”。一個人站在門中間,一腳在外,一腳在內,你說他是要進來還是要出去?你說他會進來,他偏要出去,你說他要出去,他偏要進來,或者就是站在那里不動,不進也不出。這時候你要判斷他是進是出,最難,這就是“幾”。“幾”這一門學問能探知宇宙萬物的根本,所謂“極深而研幾也”。因為這一門學問是科學的、哲學的、宗教的所有學問的根。“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深到極點,宇宙萬有一切人類的思想等等,你都搞通了。“唯幾也”最高的那個“幾”將動未動的那個“幾”你能把握了“故能成天下之務。”
所以孔老夫子結論說:“易有圣人之道四焉,此之謂也。”圣人之道是;“無思、無為、極深、研幾”這四點。“無思、無為”要特別注意。學道修身養性的人,天天想成道,你如果能做到“無思、無為、寂然不動”就行了。但是光能做到“無思、無為”還是不行的,不能致用的,如何學以致用呢?“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要能做到”無思、無為、極深、研幾,”才能真正體會出“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因為這些都圣人的致用之道
參考了南懷瑾先生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