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業回暖,曇花一現還是春季將至?
來源:中國礦業報
記者:劉曉慧
有人說,最近是“黑色系”期貨的“狂歡季”。鐵礦石漲停,價格一度創一年半新高;焦炭漲停,創三年半新高;動力煤觸及漲停,創歷史新高;焦煤創三年半新高;螺紋鋼漲超4%。其向好勢頭仍在持續,勢不可擋。
事實上,近期,有色金屬也是集體崛起,全面補漲。上海交易所數據顯示,鋁、鉛漲停;鋅漲近5%,創5年來新高;鎳漲超2%;銅漲近2%。
“黑色系”和有色金屬“盛景重現”的狀態,讓多數人迎頭撞上措手不及的驚喜。并且,為留住這期盼已久的好時光,很多人開始深入分析挖掘其強勢補漲的原因。然而,這究竟是曇花一現還是礦業真正回暖信號,成了眾多業內人士關注的焦點。
“去庫存”“去產能”成主推手
倫敦金屬交易所數據顯示,2016年9月與今年初相比,除銅庫存增長48%以外,其他基本金屬庫存量均有不同程度減少,鋁、鉛、鋅、錫、鎳庫存量分別減少25%、2%、3.9%、37.5%和16.9%。這也許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明,“去庫存”成為一次默契的全球行動。
而就國內而言,1月~8月,天然氣、十種有色金屬、鋼材的累計產量分別為902億立方米、3410萬噸、7.6億噸,累計同比增長分別為2.5%、0.7%、2.2%;原煤、原油的累計產量分別為21.8億噸、1.3億噸,累計同比增長分別為-10.2%、-5.7%。天然氣增產主要得益于原有氣田增產、新氣田投產、頁巖氣增產等利好因素的推動。
國家發改委10月在發布會上通報情況顯示,截至9月底,國內鋼鐵、煤炭兩個行業退出產能均已完成全年目標任務量的80%以上,部分地區和中央企業已經提前完成全年任務。按照目前的工作進度,2016年全國鋼鐵煤炭過剩產能退出任務有望提前完成。
從產量看,1月~9月份,粗鋼產量6.04億噸,同比增長0.4%;粗鋼表觀消費量5.26億噸,同比下降0.8%。鋼材庫存總體水平低于上年同期。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統計,9月末,全國主要市場鋼材社會庫存量為941萬噸,同比下降8.3%;比今年初庫存增加79萬噸,增幅為9.2%。隨著天氣轉冷,四季度鋼材市場逐漸進入需求淡季,社會庫存還會有所上升,但整體水平低于去年。
煤炭產量24.6億噸,同比下降10.5%;消費量28.4億噸,同比下降2.4%,三季度全國煤炭消費由負轉正,同比增長約0.5%,其中電力行業耗煤增長4.8%。
就此,有專家表示,從實際數據來看,鋼鐵和煤炭行業一季度去產能的力度還是不錯的,形勢喜人。但是二、三季度以來,隨著價格的上升,這方面的動力在明顯減弱。9月份,全國粗鋼產量上漲了0.4%。去產能效果最明顯的也是在煤炭行業,1月~9月份累計同比下降了10.5%,減少2.7億噸,效果明顯。但這也部分導致煤炭行業的價格快速上漲,對下游產業成本的上升也產生不利影響。
全球大宗礦產品價格總體回升
倫敦金屬期貨交易所基本金屬價格指數顯示,2016年以來全球大宗礦產品價格回升,2016年9月16日大宗礦產品價格指數比今年初上漲7.6%。銅、鋁、鎳現貨結算價分別為4694.5美元/噸、1552.5美元/噸、9770美元/噸,比今年初最低價分別回升1.1%、5.9%、14.7%,同時較2015年平均價分別下滑14.6%、6.5%、17.3%。倫敦金屬交易所鋅、鉛和錫現貨結算價分別為2232美元/噸、1904美元/噸和19270美元/噸,比今年初最低價分別回升43.6%、8.1%和32.4%,但較2015年平均價分別上漲15.8%、6.8%和19.9%。
自今年4月以來,由于煤炭行業去產能,以及電力、鋼鐵等耗煤行業需求旺盛,國內煤炭價格開始從多年低迷態勢中強勁反彈,市場供不應求。今年初至今,動力煤現貨價格漲逾50%,而焦煤價格更是暴漲逾100%。從近期動力煤期貨的動態來看,焦炭焦煤連續數周大幅上漲,其中,焦炭主力1701合約上漲7.84%,焦煤主力1701合約上漲11.16%,成為了黑色系的“領頭羊”。
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監測,今年以來鋼材價格整體呈現上漲態勢。4月份,鋼材價格綜合指數達到最高點84.66點,6月份回調到69.97點后又開始逐步回升。8月以來,鋼材價格保持穩定,鋼材價格綜合指數維持在75點左右。截至10月14日,煉焦煤和冶金焦價格比今年初分別上漲了507元/噸和849元/噸,漲幅分別為81.4%和126.2%,而同期鋼價漲幅僅為36.1%。截至10月21日,鋼材綜合價格指數79點,同比上漲19.17點,較今年初增長22.63點。高線、三級螺紋鋼、熱軋卷板等重點鋼材品種價格同比分別上漲27.4%、27.9%、44.9%。相關數據顯示,在過去的60個交易日,焦煤主力上漲55.46%,焦炭主力上漲63.77%。10月24日,國內焦煤價格1237.5元/噸,螺紋鋼2717元/噸,相比去年底焦煤562元/噸的價格,上漲120%;螺紋鋼去年底是1916元/噸,價格增長了36.1%。
有分析人士認為,這種價格的上漲是外部因素與內部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比如,去產能就會與價格密切相關。而焦煤等原材料價格的大幅上漲,將對鋼鐵企業形成較大的減利影響。
供給側改革的收效
7月1日起,國家全面推行資源稅改革,全面實行從價計征。數據顯示,1月~8月,資源稅累計征收577.21億元,占稅收收入總額的0.62%,比上年同期下降19.5%。其中,8月份資源稅收入為68.34億元,占稅收收入的0.89%,比上年同期下降10.29%。作為供給側改革重頭戲的資源稅收改革,目前尚且處于嘗試和調整期。稅收改革有利于資源稅在國家稅收中的比重提升,也有利于促進資源節約利用,未來將發揮重要作用。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礦產品進口貿易總體呈回升態勢。煤炭、原油、鐵礦石、銅精礦進口量增長。國內煤炭產量降幅開始超過消費量降幅。國內銅礦產量增速相比需求增速較為緩慢,加之國內銅礦生產成本高于國外礦山,邊際礦山減產關?,F象普遍,進口需求不斷擴大,同時國際銅價保持低位,國內和海外價格的差距也促使國內企業大批囤貨備礦。數據顯示,1月~8月,煤炭(煤及褐煤)、原油、鐵礦砂及其精礦、銅礦砂及其精礦的累計進口量分別為1.6億噸、2.5億噸、6.7億噸、1086萬噸,累計同比增長分別為12.4%、13.5%、9.3%、34.6%。此外,煤炭、石油和黑色金屬行業投資出現翹尾態勢。8月份,采礦業固定資產投資額為981億元,同比下降26.7%,不過環比呈增長態勢,達7.4%,出現回升勢頭。分行業看,主要集中表現在煤炭、石油和黑色金屬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環比分別增長16%、10%和18.1%,給市場帶來一定回歸信心。另外,有色和非金屬業投資仍處于小幅下降空間,環比分別下降5%和1.7%。
有分析人士表示,從目前情況來看,供給側改革力度不減,鋼鐵尤其是煤炭釋放的新產能并不代表立即有大量的供應出現,需要有一定的時間過渡。從短期來看,鐵礦石或將維持強勢,煤炭需求11月份之后環比也將明顯上升。
政策抑價能效有待觀察
為更好推動煤炭、鋼鐵去產能工作的開展,國家發改委聯合多部委開展了淘汰落后、違法違規建設項目清理和聯合執法3個專項行動,146處未批先建煤礦項目中,除個別地區部分煤礦因涉及基本民生需求外,其他均已停產停建。有關部門共查出183家存在環境違法行為的涉鋼企業,其中59家能耗不達標或無法核實的鋼鐵企業,72處應依法關閉類、限期淘汰類的煤礦,26戶能耗不達標的煤礦企業,均依法依規進行了整改和處理。有關部門還對20家存在事故隱患的鋼鐵企業責令整改,對28處煤礦安全生產許可證予以吊銷,對286處煤礦責令停產整頓,對151起違法鋼材案件(含3起生產地條鋼案件)進行了處理,使鋼鐵、煤炭建設生產秩序進一步規范。
同時,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也取得積極進展。鋼鐵方面,《關于推動鋼鐵行業重組處置“僵尸企業”工作方案》正在積極落實。經國務院批準,寶鋼、武鋼實施聯合重組,新成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打造鋼鐵領域世界級的技術創新、產業投資和資本運營平臺,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超大型鋼鐵企業集團。煤炭方面,中央企業煤炭資產管理平臺公司正式組建,對央企煤炭業務進行專業化重組整合,目前,國家開發投資公司的非上市公司煤炭業務板塊已劃轉至平臺公司,上市公司煤炭業務板塊已劃轉至中煤集團;其他企業的重組工作正在推進。隨著鼓勵發展先進產能措施的實施,煤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生產力水平有所提升。在全國6000多處30萬噸/年及以下的小煤礦中,已有2600多處列入去產能范圍。
但隨著冬季臨近,煤炭季節性需求發力。電廠采購積極性明顯增加,局部供應出現偏緊狀況。有消息指出,當前湖南、貴州、云南等地的“煤荒”景象確實不同程度存在。此前有消息稱,貴州全省火電廠存煤可用日期寥寥,已進入黃色預警狀態。
國家發改委日前通報的情況也顯示,部分地區煤炭供應緊張的局面開始出現。盡管部分煤企已開始釋放先進產能,但因運力緊張,釋放產量不如預期,未對煤價構成影響。國家發改委將采取措施,增加供應,抑制動力煤價格跳漲。針對少數供應偏緊地區,國家發改委要求定向增加部分產能投放,強化對電煤供應偏緊地區產運需的綜合協調,積極采取“以煤定電”、“以熱定電”等有效措施。
礦業回暖漸近可期
有相關人士分析,隨著全球礦業的深度調整及全球經濟日漸復蘇,礦業回暖指日可待。原因如下——
一是目前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為全球礦業市場的回歸帶來一定希望。同時,全球大宗礦產品的價格表現出回升勢頭,地質勘查也進行了長周期低位調整,未來全球礦業回歸的可能性值得期待。
二是礦產資源稅費改革全面推進,全部資源品目的礦產資源補償費費率下降為零,并取締地方設立的違規收費基金項目。通過此項改革,將進一步規范我國礦業市場。這促使我國礦業管理體制改革進入新紀元。
三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部署為要求,堅定深入化解鋼鐵煤炭行業過剩產能,以確保全年目標任務順利完成,緩解供求壓力。
四是“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正式發布,重點提出了發展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技術,主要包括水資源高效開發利用、煤炭資源綠色開發、油氣與非常規油氣資源開發、金屬和非金屬資源清潔開發與利用、廢物循環利用。同時,提出開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工程,發展煤炭安全清潔高效開發利用與新型節能相關的清潔高效能源技術,為我國礦業技術的創新與發展明確了新的目標與方向,繪制了礦業技術發展新藍圖。
培育礦業新的生命力
目前,礦業的低迷主要源于傳統礦業的發展仍處于全球性低谷震蕩期。而未來,大力發展稀土、石墨等戰略性新興礦產業是礦業歷久彌新的重要方向。
要加快戰略性新興礦產勘查開發,培育礦業新的生命力,逐步健全市場與政府的協同機制,促進礦業歷久彌新;要用穩定的礦業宏觀調控政策穩住市場預期,著力使國家重大改革舉措落地,以增強礦業回歸信心,鼓勵民間投資,因類施策,充分發揮結構性調控政策的經濟與社會效益;要通過稅費體制改革,努力創造礦業企業平等競爭、健康發展的市場環境,引導社會資金投向礦業實體經濟,推動民間礦業投資;要堅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稅費改革為突破口,加快礦產資源財稅體制改革,推動礦產資源管理體制改革,為構建礦業管理新體制做好支撐;要加快礦業科技創新步伐,更加注重技術、綠色發展和循環發展,通過技術創新來帶動產業變革,不斷增加國內礦業的國際競爭力,使我國從礦業大國逐步轉變成為礦業強國,促使礦業發展更加安全、有效地保障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