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伯父身體健朗,看起來壓根與疾病無關,可最近卻不幸發生腦中卒(俗稱“中風”)。就像《歡樂頌》中樊勝美的父親那樣,口齒不清,行動不便,連吃飯都需要人喂…
據世界卒中組織(WSO)報告
全世界每六秒鐘就有一人死于腦卒中
中風有前兆嗎?怎么預防?
......
5月25日是“世界預防中風日”
讓我們跟著市一醫院腦卒中中心的專家
一起來看看腦中風的相關知識
按照20年前的調查數據推算,我國腦中風每年新發病例約200萬人,每年死于腦中風超過150萬人,腦中風后存活者約有600~700萬人。在存活的患者中,約75%~80%會留有不同程度的殘疾,其中重度殘疾超過40%。約有1/4至1/3可能在2至5年內復發。
隨著近年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腦中風人群發病率還在不斷上升。特別是由于醫療條件的改善和臨床醫療技術的進步,中風的病死率明顯下降,但同時也導致了患病率大幅上升,造成更大的疾病負擔。腦中風已成為嚴重危害我國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
腦中風的早期癥狀往往沒有受到患者或家屬的重視,因而沒有緊急送醫院,最終延誤了治療。因此,認識腦中風的早期癥狀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無論是出血性還是缺血性腦中風,起病突然,對安靜或活動時突然發生的下列癥狀,必須高度警惕,常見的癥狀有:
1、全腦受損害癥狀:頭痛、惡心、嘔吐,嚴重者有不同程度的神志不清:如迷糊或昏迷不醒。
2、局部腦損害癥狀:腦的某一部位出血或梗死后,出現的癥狀復雜多樣,但常見的主要有:
● 偏癱,即一側肢體沒有力氣,有時表現為沒有先兆的突然跌倒。
● 偏身感覺障礙,即一側面部或肢體突偏盲,感覺不舒服。
● 偏盲,即雙眼的同一側看不見東西。
● 失語,即說不出話,或聽不懂別人及自己說的話,不理解也寫不出以前會讀、會寫的字句。
● 眩暈伴惡心、嘔吐,眩暈即看東西天旋地轉或覺自身旋轉。
● 復視,即看東西成雙影。
● 發音、吞咽困難,說話舌頭發笨,飲水嗆咳。
● 共濟失調,即走路不穩,左右搖晃不定,動作不協調。
腦中風要從幼年預防
預防腦中風要從幼年開始。因為,動脈硬化的病理改變往往從幼兒時期就已開始,并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加重。主要原因是與食物中的脂肪含量過高、高糖飲食導致幼年肥胖有關。
高脂血癥和肥胖是引起動脈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從幼年開始,適當控制高膽固醇及高糖食品的攝入,多吃蔬菜與水果;養成不偏食、不過量的飲食習慣;積極參加多種體育活動,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從幼年就開始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對人的一生極為有益。
堅持治療高血壓能預防腦中風
高血壓病被認為是腦中風的最重要危險因素。有高血壓病的人比沒有高血壓病的人患腦中風的危險高7倍。
長期、持續的血壓升高,可加速動脈硬化,在突然增高血管內的壓力時,可使腦內血管破裂發生腦出血。所以患了高血壓一定要堅持治療、合理治療。
適度的運動可預防腦中風
生命在于運動,經常運動的人患腦中風的幾率明顯減少。據統計,40歲后的男性積極運動比不活動的同齡人發生腦中風的危險低30%。
運動能夠增強心臟功能,改善血管彈性,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增加腦的血流量。運動能夠擴張血管,使血流加速,并能降低血液粘稠度和血小板的聚集性,從而減少血栓形成。運動可以促進脂質代謝,提高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含量,從而可以預防動脈硬化。
減肥能預防腦中風
肥胖可通過升高血壓間接影響腦中風的發生。研究證實,肥胖對血壓的影響很大,降低體重可減少患高血壓的危險。超過標準體重20%以上的肥胖者患高血壓的危險性明顯增高,其中高血壓的患病率比正常體重者高3倍。肥胖也易引起腦中風,因此,肥胖者一定要積極控制體重。
戒煙能預防腦中風
吸煙可增高腦中風的風險。特別是容易引發腦血管堵塞。相比于不吸煙者,吸煙者兩側大腦半球的血流量明顯減少,從而提示長期、大量吸煙可使腦血管舒縮功能降低,并加速動脈血管硬化而增加腦中風的危險。因此,勸吸煙者戒煙是減少發生腦中風的有效措施之一。
控制酒量能預防腦中風
無論一次醉酒或長期大量飲酒,都會增加腦出血的機會。每天飲酒的量和腦中風密切相關,每天少量飲酒對心腦血管可能有保護作用。而每天飲酒的酒精含量超過60克時發生腦梗死的危險明顯增加。
酒精可通過升高血壓、導致血液高凝狀態、心律失常、降低腦血流量等引起腦中風。所以,喝酒者一定要注意控制飲酒的量,多喝有害健康。
合理飲食,多吃蔬菜水果
平時吃水果和蔬菜較多的人得腦中風的機會相對較少。每天增加1盤水果和蔬菜大約可使腦中風的危險降低6%。
近年來由于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們的飲食習慣正在發生較大變化。每天吃肉食的比例明顯上升,特別是動物性脂肪的攝入量增長較快。脂肪和膽固醇的過多攝入可加速動脈硬化的形成,因而容易導致腦中風。另外,吃鹽過多可使血壓升高并促進動脈硬化形成。
主動干預頸動脈狹窄
有研究發現,65歲以上人群中有7%的男性和5%的女性頸動脈狹窄在50%以上,分別有1.2%和1.1%的患者頸動脈狹窄達75%-99%。老齡化研究結果顯示70歲以上有4%的患者頸動脈狹窄超過了75%。多項研究均比較了不同頸動脈狹窄程度患者的腦中風風險。
總的來說,45%的同側無癥狀狹窄而對側有癥狀狹窄的同側腦中風是因為腔隙性梗死或心源性栓塞。因此,無癥狀的頸動脈狹窄患者應主動查找狹窄病因并在醫生指導下積極采取早期干預措施尤為重要。
1
腦中風無法預防
在腦中風發病前往往有許多先兆,比如,腦中風發病前大多會有一次到多次的短暫腦缺血發作(俗稱小中風),表現為突然發生的單眼或雙眼看不清東西,面部或單側肢體麻木、無力,說話不清楚,劇烈頭痛等癥狀,一般發作僅持續幾分鐘便消失,極易被病人忽略。一旦出現上述先兆,常預示著大腦中風的來臨,必須積極到醫院求治,不可延誤。
2
青年人不會得腦中風
腦中風已經出現“年輕化”的趨勢。年輕人患腦中風的危險因素除了高血壓、酗酒、吸煙、夜生活過度、高脂肪飲食外,還有代謝異常、血液病、心臟疾病、先天性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等因素。因此,糾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積極查找原發病并治療乃是青年人遠離腦中風的關鍵。
3
血壓正常或偏低者不會得腦中風
很多人都知道高血壓是腦出血和腦梗死是腦中風最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危險因素。腦動脈硬化病人由于腦血管管腔變得狹窄,以及其他一些危險因素存在,即使血壓正常或偏低也同樣會得腦中風,只是發病的幾率要比高血壓患者少得多。
4
瘦人不會得腦中風
與胖人相比較,瘦人得腦中風的幾率相對低一些,但絕對不可因此而放松警惕。因為瘦人也可以患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血脂紊亂等疾病,這些都是引起腦中風的危險因素。
5
腦中風治愈后不會再發
腦中風的特點之一就是容易復發,復發率可達25%。所有腦中風治愈后僅僅是臨床癥狀消失,其病理基礎——高血壓、糖尿病或動脈硬化并沒有治好。因此,腦中風恢復后一定要繼續治療原發病,加強自我保健,并定期復查,警惕和防止復發。
來源: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