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0)
為什么現在的中學生在課堂上不愿意舉手回答問題
在中學的課堂上,我們會發現一個很不正常的正常問題,那就是:不管老師多么的啟發,多么的期待,卻鮮有學生舉手回答問題。
不會的不舉,會的也不舉,不像小學的課堂上,不論會與不會都爭先恐后舉手的喜人景象。
很多時候,老師為了掩飾學生不配合的這種尷尬現象,不得不直接提問某一位同學起來發言,或者干脆自問自答,把自己設計的問題的答案自己再說出來。
課堂提問是師生進行課堂互動的主要方式,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帶著思考參與到老師的教學活動中。老師們都期望的情景是,學生們都爭先恐后地試著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可以說,課堂提問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著老師的課堂教學效果。
然而,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學,越往上走,沉悶的課堂越多。越往上走,學生越心甘情愿地當一名觀眾,看著老師站在講臺上頭頭是道地唱著獨角戲。
為什么現在的中學生越來越不愿意配合老師回答問題呢?
學生層面的原因。進入中學以后,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心理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自我意識不斷增強,自尊心也日趨強烈,再加上課程難度的增加,使學生減弱了課堂表現的欲望和興趣,主要表現在:
一是不自信,由于沒有十成的把握,握所以猶豫、觀望,不敢主動舉手,害怕答錯了丟面子。
二是確實不會,或者說沒有完全考慮成熟,所以不舉手。
三是自己會,不想去表現或者說不必要去表現,所以不舉手。
四是和老師關系不融洽,不愿意配合老師而不舉手。
教師層面的原因。中學老師和小學老師相比,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也發生了一些明顯的變化,從而使學生不適應,也減弱了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主要表現在:
一是中學老師沒有小學老師那樣善于與學生親近互動,從而降低了學生回答問題的興趣。
二是由于教學任務的加重,教師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足,從而導致了學生與老師的教學預設脫節。
三是中學課堂上教師中心的加強,使學生習慣了老師講,學生聽的被動接受知識的思維定勢,慢慢也就忽略了表現自己、展示自己的機會與想法。
四是教師教學方法的不當,例如評價時批評多表揚少,或者提問時老師習慣于集中在個別學生身上,而對一部分學生視而不見等等,久而久之,便扼殺了一部分學生舉手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總之,課堂上學生不愿意舉手回答問題,是一種很不好的教學現象。從根本上講,主要還是老師在備課的時候,對學情的忽視或研究不夠。作為教師,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敢于舉手回答問題、樂于舉手回答問題,實際上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很值得每個老師都認真地去分析研究并改善與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