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四、辯護要點
(1)“公司、企業印章”的辯護
從犯罪客體方面,可以討論被告人自行刻制的印章是否屬于偽造公司、企業印章罪所規范的“公司、企業印章”范疇。如果被偽造的印章原型本身沒有到主管機關處進行備案,那么行為人偽造出的印章就不屬于“印章”的范疇。
(2)“偽造”的辯護
如果單位工作人員在履行工作職責的過程中,僅僅為了本單位正常的建設施工目的,并且為了圖工作方便,而沒有經過本單位主管人員批準而擅自刻印本單位印章,未給單位造成損失,甚至在事后能夠得到單位追認的情況,不宜將以上情有可原的情況認定為刑法意義上的“偽造”,認定為偽造印章罪不合適。其實,工程項目部印章的客觀作用就是公司或企業在簽訂合同代表公司或企業的真實意思,即合同的真實性,這往往是行為人認為自己的行為不屬于“偽造”的情況的基本理由。被告人為工作方便將公司配發的印章予以刻制,其刻制行為很可能就是屬于“拓印”,需要根據不同的案件情況來分辨是“拓印”還是“偽造”,有可能不構成偽造公司、企業印章罪。
(3)被告人的主觀惡性辯護
多數情況下,被告人私刻印章是有使用目的,是為了促進項目工程合同的履行或者項目的完成,而沒有實施其他非法獲利或者犯罪行為的目的,或者用于其他私人行為。例如,有些建工刑案中,被告人私刻印章是為了補辦臨時建筑批準手續;另外有些建工刑案中,被告人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當事人之間的債務糾紛,將該公司作為償還債務的抵押物,公司并不是真正轉讓,所以才在銀行貸款手續加蓋了該印章。
(4)被告人與被偽造印章的單位之間的關系辯護
本罪要求行為人必須是無刻制印章的權利人。但現實中的很多情況下,被告人對于被偽造印章的單位的對外經營活動并非完全沒有權利,可能存在委托代理關系,或者有一定的實際的控制、管理權利,或者單位對被告人的行為表示出默許等。可以從被告人與被偽造印章的單位的關系入手作辯護。例如,被告人刻制的是公司的公章,作為該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有權利刻制。再如,被告人可能與被偽造印章的公司之間簽訂有委托合同,且該合同尚處有效的存續期間。
(5)從被偽造印章的單位的實際損害角度辯護
如果被偽造印章的單位并沒有受到任何經濟損失,其名譽損失也較小,與本企業有合同關系的主體的損失不大,不足以妨害印章管理秩序,沒有產生實質上的影響,在量刑上就有爭取從輕處罰的彈性空間。例如,被告人在工程款的還款計劃書上加蓋印章,是為了被偽造印章的單位辦理房產證,并沒有給被偽造印章的單位造成任何損失。被告人賠償了被害人經濟損失,被害單位及負責人出具諒解書對被告人行為表示諒解等,可以爭取對被告人的從輕處罰。
(6)輕罪辯護:偽造公司、企業印章罪與合同詐騙罪
如果被告人偽造印章通常只是手段,目的卻是用于其他方面,可能進一步涉嫌侵害市場經濟管理秩序犯罪、或者侵害公私財產犯罪,觸犯其他更為嚴重的罪名。依照刑法理論應該按照牽連犯從重處罰。行為人私刻項目印章對外使用,可能需要簽署分包、勞務協議,租賃、借貸或者融資合同,甚至簽署一些涉及招投標性質的合同。合同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使用欺騙手段,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由于印章系偽造,被告人簽署的合同很可能未獲得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合同的內容可能基于被告人個人的意思而制定,如果合同內容與實際情況不符,并且被告人有非法占有財物的嫌疑,那么很可能會以合同詐騙罪被起訴。
從本報告數據采集的信息來看,被告人被判處偽造公司、企業印章罪的案件數量為 182 件,其中以合同詐騙罪與偽造公司、企業印章罪 2罪共同起訴的案件數量為 7 件。這 7 件中,合同詐騙罪以無罪辯護成功的有 5 件。結合上述 5 個成功辯護的案件經驗,我們得以提煉出在合同詐騙罪與偽造公司、企業印章罪合并起訴的案件的辯護點:
①是否構成“詐騙”
如果能夠證明被偽造印章的單位事后追認了使用偽造的印章的法律效力,或者能夠證明被偽造印章的單位簽訂合同時的意思表示是真實的,或者雙方確實正在履行該合同,原則上應認定相關合同的有效性,不能擅自將“偽造印章”的行為認定為詐騙。如果被告人與合同相對方訂立的合同是基于真實依據,并非虛構或者隱瞞事實,就不構成合同詐騙罪。或者在“合同詐騙”與“民事欺詐”之間根據案情的特殊性做出具體個案的分辨。例如,工程造價的變更并非被告人虛構,是由于市場的變化和合同相對方組織形式的變化,導致了投標時的每平方價格不合理;工程面積變化也是有據可循;另外,被告人最后自行找人將此工程施工完畢,最終的工程款價和工程面積是由市政府與發包公司決算的,所以被告人并非沒有任何履約能力,而是積極履約,所以不存在刑法上的“詐 騙”的情況。再如,被告人提供的抵押物是真實的,并且抵押物與其他工程款產生糾紛,屬于產權爭議問題,不能認定被告人采取了欺騙的手段;被告人采取欺騙行為與刑法上的詐騙行為也有顯著區別,被告人無力償還債務而進行欺騙,應當屬于民間借貸糾紛問題,不構成合同詐騙罪。
在一些建工刑案中,被告人存在未履行合同的事實,但是經過審查得知,此處的“未履行”是客觀不能,而不是被告人的原因;被告人與另一相對人簽訂的施工合同約定了支付保證金,其前提是有項目存在,而且工程項目規模較大,先后引進兩支隊伍施工,也符合常理,不屬虛構事實,隱瞞真相,均應按合同條款約定承擔各自責任,應由合同法調整;雖然被告人出具了加蓋偽造印章的收據,但對合同效力及權利人主張權利不存在民事法律上的障礙。再如,被告人在合同簽訂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組織施工。被告人客觀上已全部履行了工程合同的主要內容,并且工程已經驗收合格,并投入使用。被告人具備履約能力,履約態度積極,并且實際履行了或正在履行合同,并不構成客觀上的“詐騙”行為。
②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為目的”
利用偽造的公司印章簽訂合同,行為人的主觀目的是為了完成工程建設,沒有非法占有的意圖,就不能構成合同詐騙罪,而只能構成偽造公司、企業印章罪。合同詐騙的行為人在主觀上是根本不想履行合同,只企圖虛構事實,迷惑受害人上當受騙,交出財物,非法占有;使用了一些欺詐手段簽訂合同,但主觀上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只是為了通過合同的簽訂和履行獲利,具有一定的履約能力,并且有積極履約的態度和行為,受害人可以通過民事救濟方式解決,從而獲得自己的損失賠償,不宜追究當事人的刑事責任。
對于“非法占有為目的”的認定辯護。例如某案中,被告人為了成功承包改造工程而主動支付居間費用,并且缺乏被告人與居間人詐騙保證金的證據,被告人事實上也未獲得保證金,而合同相對人也是為了工程的完成而自愿交納保證金,并非被欺騙而交納;被告人并不是為了非法占有財產,而是為了履行合同而獲得利益,從主觀方面也未達到合同詐騙的入罪標準。再如,某案中,被告人支付利息、以車庫抵債、他人代償債務等方式超額返還給借款人,其主觀上沒有非法占有的故意。某案中,被告人主觀上在同一時段內,追求運作多個項目,在自有資金不足或出現資金鏈斷裂的情況下,就可能會發生擠占挪用合同保證金的情況。但即使確實出現擠占挪用保證金,也無法充分證明被告人具有非法占有保證金的主觀故意,因為其挪用的目的在于彌補項目運行過程中的缺陷,反過來想,如果資金充足情況下,行為人可能就不會挪用這筆保證金。雙方還沒有進行工程量的確認和工程款的最后結算的情況下,可能會存在工程款多退少補的問題,因此不能認定被告人具有非法占有工程款的目的。
律界建工
與你分享建設工程法律專業知識